數字鄉村建設,讓農民生活更美好(深度觀察·數字化為鄉村帶來什麼②)
核心閱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人民群眾在信息化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根網線連起城鄉,優質消費品走進農家,醫療、教育等優質公共資源下沉,農家美食、鄉村美景收獲無數網友點贊……在全國,隨著數字信息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數字鄉村建設促進農村消費方式轉變,讓農民生活更便捷、更美好。
網上購物,“有啥買啥”變成“啥好買啥”,坐在家裡就能“逛”全國
【鄉村故事】
九山相疊,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下堡坪鄉九山村“藏”在其間。
搭上互聯網快車,小山村連通大世界。“前不久,我在網上相中了一款電飯煲,蒸煮燉煲,功能齊全,還能定時。”選好商品,加入購物車,下單付款……村民朱應華操作順溜。3天后,快遞送貨上門。
一根網線,讓一件件商品“飛”進農家。朱應華說:“網上買了熱水器,洗澡更方便。今年春節,我還下單買了不少零食禮包、保健品,走親訪友有面子。”
過去“有啥買啥”,如今“啥好買啥”,鄉親們的消費在升級。“圖價格優惠,更圖品種多、質量好,還能看網友的評價。”朱應華笑呵呵地說,“坐在家裡就能‘逛’全國,城裡人用的吃的好東西,咱也能買到。”
曾經,交通不便阻擋了村民們的消費升級。“市面上啥賣得好,想破腦袋也想不到。”朱應華回憶,以往一條窄窄的土泥路七彎八拐,村民到鎮上趕集,爬坡越溝,早早出門,中午才能走到。每次趕集,朱應華總是一口氣把缺的東西都買齊,背上的竹簍滿得冒尖尖。
“要是買建材、家具、家電等大件,就更麻煩了。”朱應華還記得當年家裡買電視,找了村裡兩個年輕人才抬回家。
消費之變折射山鄉巨變。如今,平坦的水泥路通村入戶。“騎上摩托車到市裡,比過去快兩個多小時,進城辦事,說走就走。”朱應華說。
路網暢通,快遞進村了。“過去騎摩托車去鎮上寄收快遞,郵費不少花,還得搭上油錢,大家不願用。前年村裡的快遞點建好了,離我家就幾百米,寄取包裹一點不費勁。”朱應華感慨。
快遞點建在九座山農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裡,負責人張廷龍介紹:“平日裡收發貨需求多,我們和區供銷社、快遞公司簽訂協議,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寄收快遞。”
織密物流網點,村民網購更方便。“區裡建了兩個倉儲服務中心,11個鄉鎮配套快遞物流中轉站,173個村建有快遞網點,農村物流網絡體系不斷完善,打通了‘最后一公裡’。”夷陵區副區長許祖鋼介紹。
硬件升級,軟件也要跟得上。從“老年機”換成智能手機,朱應華剛開始不適應:軟件咋下載?付款咋操作?圖標五花八門,點哪兒都不對……村裡開了電商培訓班,朱應華積極報名,“老師在上面講,我一步一步跟著學,很快就上道了。買東西、看新聞、打視頻電話,現在都離不開手機嘍。”
電商培訓課程深深吸引了朱應華,怎麼開微店、粉絲哪裡找、短視頻怎麼拍,他學得非常認真。“鑽”進手機裡,朱應華發現新天地:“網購這麼方便,那咱家的山貨放網上賣行不行?”
說干就干,朱應華的微店開張了。“茶葉、天麻發在朋友圈,村裡的好山好水拍成短視頻,網友們紛紛點贊,幾乎每天都有人下單。”去年朱應華的微店銷售額達30多萬元。“從全國買東西,又把東西賣到全國,數字鄉村建設改變了我的生活!”朱應華感慨。
越來越多的鄉村生活因“網”而變。“我們不斷完善物流網絡,優化服務,讓村民樂享‘網上購物、貨到家門’。此外,區裡為有意願、有能力的農民提供優惠政策、創業幫扶、實務培訓,促進農村電商興農富農。”夷陵區經信商務局黨組書記楊金華介紹,目前全區網商超過7000個,電商從業人員超過1萬人。
一網跨重山,消費品下沉鄉村,農產品上行城市。看全國,農業農村部組織開展農民手機應用技能培訓,累計培訓受眾超過1億人次。“十三五”期間,全國累計建成運營益農信息社46萬個,覆蓋80%的行政村。2021年“快遞進村”比例超過80%﹔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2.05萬億元,同比增長11.3%﹔農產品網絡銷售額達4221億元,同比增長2.8%。
“雲上”問診,衛生院連上大醫院,農民在家門口享受優質醫療資源
【鄉村故事】
“哪裡不舒服?”
“已經打了3天針,可一動彈,胸口還是覺得悶。”
在山東省嘉祥縣老僧堂鎮衛生院,70多歲的患者杜際賓坐在椅子上,揉著胸口。屏幕另一頭,縣人民醫院心肺病專家仔細詢問病情。
“咳嗽停不下來,氣也不順。”前不久,大風降溫,患有慢性支氣管炎的杜際賓感到不舒服,家人趕緊把他送到鎮衛生院,“年紀大了,腿腳不利索,往縣裡跑太折騰了。”
醫生診療后,杜際賓的症狀不見好轉。“要不咱們網上找縣醫院專家看看?”在醫生谷二英的提議下,一場在線遠程會診開始了。
打開“醫聯網遠程醫療信息平台”,選擇“嘉祥縣人民醫院”,專家頭像顯示在屏幕上。谷二英已經提前把病歷、化驗單、CT片子上傳后台,還與專家提前溝通了病情。
“考慮患者有肺炎,消炎藥可以再加點。”“大叔,咱這個是慢性病,急不得,心態要平和”……不到半個小時,專家給出了診斷意見。
“我們更換了藥物,又為患者打了3針,病情逐漸好轉。”谷二英舒了口氣。
“雲上”問診,讓村民在家門口看上好醫生。“以前跑趟縣醫院,俺們到處借車。挂號、排隊、交費,跑來跑去,要花上半天,最辛苦的還是老人。”杜際賓老人的兒媳婦吳海菊感慨,“現在有了互聯網遠程醫療,方便多了。”
“一張網”連通市縣鄉村四級醫院。“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縣。”老僧堂鎮衛生院院長楚長明介紹,“知名專家在線診療,患者看好病不費勁,還能少花錢。”
鎮裡的兩個衛生服務站、21個衛生室全部開通了遠程醫療會診系統。此外,縣直3家公立醫院、11個鎮街衛生院與市醫院建立放射和心電遠程會診系統,逐步實現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
平日裡,谷二英還是杜際賓的簽約家庭醫生。“胸口憋氣嗎?身上還覺得乏嗎?”剛邁進杜際賓家的門,谷二英就急切地詢問。掏出聽診器,打開血壓儀,一項項地檢查、記錄。他看著緊閉的窗戶,悉心叮囑,“天氣暖和了,多開窗通氣,有利於恢復。”
“各項檢查指標上傳后台,形成電子病歷,一旦指標出現異常,就能早發現、早診斷、早預防。”谷二英說,“我負責巡護20多名老人,有了大數據幫忙,不用總懸著心。”
大數據跑起來,全方位守護村民日常健康。“縣裡實現人口數據、居民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等互聯共享,各級醫院互認互通。專家在線看病,家庭醫生定期巡護,患者實時查詢個人健康檔案。”嘉祥縣衛生健康局副局長曹剛介紹。
“互聯網+醫療”緩解了“看病難”,也緩解了“看病貴”。“以前看病要往大醫院跑,花費大,報銷不方便。”吳海菊算了筆賬,“如今,信息聯網,衛生院就可以一站完成新農合報銷,不用來回跑了。家門口看病,省下了路費、住院費,這次少花了近1500元。”
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縣裡建成縣級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組建了274個家庭醫生服務團隊,實現家庭醫生簽約、遠程會診、分級診斷、便民服務等一網覆蓋。”曹剛說。
“互聯網+醫療”讓城鄉共享優質資源,為廣大村民健康保駕護航。目前,29個省份已建立省級遠程醫療平台,832個脫貧縣實現遠程醫療全覆蓋,2400多個醫聯體牽頭醫院建立遠程醫療中心,全國已有535個縣(區、市)建成縣、鄉、村三級聯動的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縣域內就診率超90%。
手機直播,老手藝煥發新生機,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
【鄉村故事】
“走,去買幾棵樹。”
“轟轟轟”,一輛大卡車駛出村門﹔攤位前,村民們仔細挑選樹苗﹔吊臂揮動,大樹穩穩栽入土中……
鏡頭流暢切換,人物栩栩如生,一條記錄鄉村生活的短視頻,播放量超70萬人次,網友直呼新鮮。這一個個逼真場景,沒想到都是用泥巴捏成的。
視頻拍攝者是來自河南省浚縣伾山街道寺下頭村的朱付軍。他在快手上叫“泥巴哥”。朱付軍用泥人、泥車、泥房子等,講述著身邊的故事,積累了300多萬粉絲。
“浚縣泥咕咕”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流傳了上千年。老鄉們用和好的黃泥,反復揉搓捏點,再描上圖案、繪上顏色,活靈活現的泥塑就做成了。泥塑身上還藏著關竅——對著小孔吹氣,“咕咕咕”的聲音就能傳出來。
朱付軍回憶起童年時光,“奶奶在院子裡捏‘泥咕咕’,我和哥哥在旁邊照著學。捏好的泥塑成了我們的玩具,一下午不知不覺就過去了。”到十七八歲,朱付軍外出打工,干過保安,當過建筑工人,想家的時候,就捏一捏“泥咕咕”。
如同朱付軍一樣,外出務工的青壯年多了,村裡漸漸少了人氣。朱付軍說:“隻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老人們才會捏好‘泥咕咕’,到集市上換點零用錢。老手藝要是在我們這代人手裡丟了,該多可惜啊!”
如今,朱付軍回到村裡,讓老手藝煥發出新生機。
和短視頻結緣,源自一場意外。2017年,朱付軍不小心摔傷了腿。在家休養的日子裡,他迷上了短視頻。看到不少人記錄鄉村生活獲得滿屏點贊,朱付軍躍躍欲試,“腳剛能下地,我就找到哥哥商量。”
第一條短視頻很簡單:“突突突”,一輛泥巴做的拖拉機緩緩前進。200多萬人次的播放量,讓朱付軍驚喜萬分,“哥,咱火了。”
朱付軍的熱情被點燃。每天想腳本、捏泥塑、和網友互動。慢慢地,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拍攝團隊。“咋樣運鏡、咋樣配音、啥樣的故事好看,我們照著網上課程一點點學,短視頻做得越來越好,現在不少人還來問我們怎麼做‘定格動畫’呢。”朱付軍感慨。
制作“泥咕咕”的手藝也不斷精進。“有一次,我們打算拍一條泥塑下水的視頻,不管是涂油漆還是防水膠,效果都不行。”朱付軍四處打探,在家中建起小土窯,可泥塑放進去一燒,就出現了裂痕。
“我們找到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學仁,拜師學藝。”朱付軍說,“原來,燒制泥塑先要小火,然后慢慢升溫。身上加彈簧、鋼絲,泥塑就‘活’了﹔小孔角度不准,泥塑就吹不響。門道可真不少。”
點贊量噌噌漲,“泥咕咕”被更多的人熟知。“第一場直播,幾秒鐘時間,近200單泥塑就被搶光,沒想到大家熱情這麼高。”朱付軍把村裡的男女老少發動起來,他舉著手機,在村口介紹“泥咕咕”歷史,走到村民家中,把老人們制作泥塑的過程拍下來,“我們已經幫100多名手藝人賣出了近10萬件泥塑。”
短視頻喚醒了沉睡的鄉村文化。“我們鼓勵年輕人制作優秀短視頻,推動優秀鄉村文化資源數字化,更好傳承。鄉土文化留得住、傳下去,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新動能。”快手泛知識和付費業務副總裁周曉晗介紹,“如今,在快手上每3秒鐘就有一條有關非遺的視頻產生,累計播放量超2245億次。超過1.9億月活躍用戶關注、學習農業知識。”
數字賦能鄉村文化,民間技藝、習俗等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許多農民不僅“富腦袋”,還吃上“文化飯”。我國提出匯集鄉村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地方戲曲劇種、農耕文明遺址等數據資源,豐富中國文化遺產標本庫,實現鄉村核心文化資源的數字化保存。目前,公共數字文化工程打造了雲上鄉村春晚、百姓大舞台等一批全國性品牌。2020年全國鄉村春晚集中展示活動和百縣萬村網絡聯動,有49617個村參與,春節、元宵節期間網絡參與者超過4.65億人次。“十四五”期間,中央財政繼續支持實施“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公共文化雲建設”項目,進一步提升公共數字文化建設水平。 《人民日報》( 2022年05月06日 第 1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