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市浉河區:“炒茶師”玩起了“物聯網”

公司負責人代君正在學習設備的線上遠程調試。
4月11日上午,當代君突然講起“物聯網技術的應用”,筆者瞬間懵住了,不禁浮現出一個問題:作為一個茶企的負責人,真的需要涉獵“物聯網”嗎?
在浉河區吳家店鎮“十八口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廠房內,總經理代君卻娓娓道來:“通過視頻監控、互聯網通訊和智能化生產流水線的組合,我們的設備實現遠程調控,移動端掌上數據傳輸,從鮮葉進料到成品僅需1-2名人工操作,既省時又省力。尤其是在后期的封裝打包環節,假如客戶需要按照100斤為標准重量來封裝,我們可以通過智能手機來設置包裝參數,並實時監控封包數量、重量和品質,下達訂單到指定的運輸渠道,把茶葉送到客戶手裡。”
代君一邊盯著電腦上的遠程在線調試模塊,一邊告訴筆者:“智能數字化全自動生產線會默認完成茶葉的殺青、揉捻、烘干、復干、成型及包裝入庫等各項工藝流程。其所制的干茶質量明顯高於傳統機械設備,最大的優點就是省人工、智能化。”
據代君介紹,其引進的全新生產線滿足了春、夏、秋不同季節、不同種類茶葉(含毛尖、紅茶、黑茶及香茶等)工藝生產要求。根據鮮葉類型選擇不同制作流程,隻需要在終端設備設置參數即可完成全套生產過程,極大地降低了生產投資成本,也降低了安全生產風險。
近年來,信陽市浉河區堅定不移實施興茶富民發展戰略,不斷擴大茶文化影響力、增強茶產業競爭力、提升茶科技支撐力。該區堅持運用產業化思維,依托信陽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等項目,做大做精茶產業,加快全產業鏈條打造和升級,優化茶產業布局,調整高、中、低檔茶的市場佔比。求固本謀開源,浉河區還積極引導涉外茶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廣泛開展合作,先后與歐洲、美洲、東南亞等地區簽訂了供銷協議。目前,該區已初步形成集種植、加工、物流、商貿、服務為一體,上下游相互配套、相互關聯的全茶產業鏈、全服務鏈。
智能化加工流水線可實現日加工4萬斤鮮葉,產出干茶1萬斤。
“生產線的優勢就在於將工藝工序、溫度濕度等各類制茶要素融入進控制中心,實現精准掌控。全線採用基於物聯網人機界面可視化觸摸屏和可編程自動控制程序,通過溫度、濕度、壓力、紅外、光電一體等高精密傳感器的數據採集,進行分析轉換后對相關參數進行程序化設定,來實現茶葉不落地、不停機、不斷檔的全自動連續化生產。”代君說到了重點上。
代君伸出手,比劃了數字“6”。他告訴筆者:“別看我前期雖然投資了300萬元。等到4月底生產線建好,鮮茶日加工量可達到4萬斤、干茶產出也能達到1萬斤,年產量將突破600噸呢!”(信陽市浉河區委宣傳部 李一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