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南頻道

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

——全國政協專題協商會發言摘編

2023年05月18日08:0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

  “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專題調研情況介紹

  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 陳潤兒

  按照全國政協安排,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調研組先后赴香港、河南、廣西,就“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開展專題調研,並委托上海、陝西兩省市政協開展了協同調研。調研之前聽取了有關部委情況介紹,調研期間走訪了35家相關基層單位、召開了23場座談會。根據調研情況提4點建議:

  一、堅定文化自信,夯實傳播中華文明的思想根基。文化自信來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燦爛前景,我們要加強教育引導,筑牢思想根基,理直氣壯講好中國故事,鏗鏘有力傳播好中國聲音。

  二、加強頂層設計,挖掘豐富中華文明的傳播內容。從頂層設計入手,把向國內外宣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任務,深入挖掘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制定中長期規劃,將傳播中華文明納入國家治理體系、融入社會生活、深入受眾心靈,更加注重當代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宣傳闡釋。

  三、堅持統籌推進,全面提升中華文明的傳播效能。深入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全球化、區域化、分眾化表達,讓傳播能力更強大。把握國際傳播領域移動化、社交化、可視化趨勢,打造一批外宣媒體品牌,讓傳播品牌更響亮。培養具有全球視野、世界影響、家國情懷的專門人才隊伍,讓傳播隊伍更專業。

  四、深化交流互鑒,不斷增強中華文明的世界影響。廣泛參與世界文明對話,弘揚中華文明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因地制宜搭建新平台,展現文明特質、共享文明成果、促進文明發展。廣辟渠道拓展新路徑,發揮友華人士在傳播中華文明中“現身說法”的作用。推動中華文明傳播走出“華人圈”、擴大“朋友圈”、形成“世界圈”,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中華文明傳播新格局。

  著力構建與我國發展相適應的對外話語體系

  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 郭衛民

  加強新時代對外話語體系建設,讓中國聲音在海外“聽得懂、聽得進、聽而信”,有助於展示中國形象、掌握話語主動、引領國際輿論。建議:

  准確把握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的重點內容。把對外宣傳闡釋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對外話語內容建設的首要任務,介紹好黨和政府戰勝風險挑戰、推進改革發展的各項方針、政策,闡釋好堅持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等治國方略。客觀介紹基本國情,生動展示發展成就﹔完善對外話語表達形式,凝聚國際輿論共識。

  扎實有效推進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深化系統研究。深入研究中國的國情、理論與實踐,准確把握所需對外介紹內容及其體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豐富內涵,提煉通俗易懂的概念、話語進行對外表達。堅持國際視野。要深入了解國外受眾的閱讀習慣和接受方式,用他們聽得懂的話語講述中國故事,增強話語親和力、感染力、影響力。注重共情傳播。對外介紹時應注意受眾的文化背景及認知,研究參照系、對照物,彰顯全人類共同價值,突出文明互鑒。善於講好普通人的故事,注重以小見大,激發共情、共鳴。勇於擔當創新。對外話語體系建設往往涉及一些重大政治議題,要勇於突破傳統話語范式,在表達創新上下功夫。調動各方力量。要重視翻譯工作的基礎性作用,打造邏輯嚴謹、表意准確、鮮活生動的對外話語體系。

  深化考古成果闡釋,強化文物對外展示交流

  全國政協委員 馬蕭林

  百年來的考古成就實証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考古成果展示了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彰顯了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為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支撐。

  但是,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中國考古的國際化程度還比較低,傳播力影響力仍較薄弱﹔考古成果研究闡釋能力不足,對中華文明特質的挖掘提煉不夠﹔有影響力的對外展示交流平台、路徑和品牌較少。建議:

  深化考古成果闡釋,提升中國考古影響力。持續開展赴外考古和文明比較研究,創建具有中國特色、國際社會理解接受的人類文明認定標准、評價體系。吸引更多海外考古學人參與中國考古項目。

  搭建世界考古交流平台,拓展對外傳播渠道。專項支持考古類圖書翻譯出版,搭建考古成果數字化平台。

  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博物館文化品牌,推出多樣化對外展示交流產品。依托國家重點博物館,著力培育高素質的自主策展和外宣團隊,推出高質量的文物外展。

  構建跨界聯動文化傳播矩陣,提升中華文明國際傳播力。建立跨部門文化傳播聯動機制,利用科技賦能,整合線下和線上、實物和虛擬,加強全媒體、數字化傳播,讓世界看得到、看得懂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的重大貢獻,不斷加深對當今中國的認知和理解,進一步提升中華文化的感染力、影響力。

  展示中華文明的文化精髓

  全國政協常委 陳 軍

  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是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明確要求。建議:

  提煉話語表述,構建中國敘事體系。對中華文明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精神特質作出現代話語表達,創新傳播方式,進一步完善邏輯體系,在此基礎上向世界精准譯介、闡釋。

  提煉文字標識,增強中文傳播能力。通過影視產業、電競產業、電子數碼、潮流玩具等商業文化形式,著力呈現視覺審美和文化內涵,讓國際受眾熟悉更多蘊含中華傳統文化精髓、體現中國新時代發展變化的新鮮中文詞匯。

  提煉人物符號,立體呈現中國形象。在當代,一大批中國運動員在國際賽場為國爭光,同時也彰顯出富有個性的形象特征,成為中國新生代優秀代表,在國際傳播中具有很大影響力和感染力。可以多通過容易引起情感共鳴的人物形象,著力展現平凡人不平凡的奮進精神,更加鮮活、更加立體地呈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構建中華文明對外傳播效能科學評估體系

  全國政協委員 都海江

  構建中華文明對外傳播效能科學評估體系,有助於推動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朝著理想目標前進。建議:

  設立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等國家級研究項目。廣聚專家學者之智,通過不同學科的交叉融合,加強現代科學技術支撐和多學科方法的綜合應用,持續推進評估體系的各項研究走向深入。

  利用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在長期實踐中構建起了符合中華文明發展邏輯的研究標准,可以作為構建評估體系的重要理論支撐。

  組建多元評估主體,由國家層面牽頭統攬,制定評估辦法、評估標准。評估對象要全面覆蓋政府、高校、企業、行業協會、社交平台等主體,評估方法要綜合運用定量與定性兩種方式。定量評估主要依靠大數據監測、統計傳播力指數等,對每個項目設立分值進行打分。定性評估要建立專家庫,在遵循回避原則的前提下,通過隨機抽選方式,進行實地調研、現場考察后再綜合評議。在評估體系的具體設置上,建議首先根據不同評估對象採取區域化、分眾化評估體系,其次以基礎概念為切入點進行逐項的分解細化。

  發揮香港優勢,強化中華文明傳播手段

  全國人大代表 霍啟剛

  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和影響力關乎國家的長遠發展,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是我們的使命和責任。建議:

  進一步優化政策,健全大灣區文化產業和市場體系。更好保障香港藝團在內地的合法權益、增強內地與香港之間的交流互動、放寬及加快表演道具和服裝在海關的檢查程序等。

  以科技及數字化手段將中華文明融入生活。近年來,虛擬角色在全球得到了廣泛關注,我國亦應考慮善用已有的文化內容及傳統故事,發展更多知識產權作品和角色。探討發展國際化的數字體育平台,傳達出我國和平的價值觀。

  除了政府推動之外,高效的市場參與亦不可或缺。建議政府促成相關企業增強產業協作,在角色創作、宣傳、互聯網事務及人才培養等方面實現更加密切的合作互補。

  增強講好中國故事精准性

  全國政協委員 王茂虎

  我們應加強受眾研究,掌握更加明確的目標受眾訴求,增強講好中國故事精准性。建議:

  各外宣媒體加強對用戶訴求的分析,進一步把握不同傳播媒介與傳播內容的受眾結構、閱讀偏好、心理特征、行為模式等,為中國故事在海外市場的精准傳播奠定重要基礎。

  推動中國故事與目標群體精准對接。深化與當地主流媒體合作,拉近中國故事與當地主流媒體受眾心理距離﹔主動加強與當地不同行業、不同領域人士與團體交流互動,推動中國故事的講述與傳播﹔凝聚好新一代華僑華人華裔力量,探索凝聚僑心僑智僑力精准共情傳播路徑。

  發揮智庫獻策作用,助力中國故事精准觸達受眾需求。應加強智庫的智力優勢和橋梁作用,加強對受眾訴求和傳播效果的動態研究、風險預警、輿情分析,將智庫研究成果轉化為國際傳播高質量發展的學理指導。

  發揮民間外交在國際傳播中的作用

  全國政協委員 張頤武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更需要我們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通過國際傳播講好中國故事,發出中國聲音,促進民心相通。建議:

  有效發揮民間外交的作用,促進民心相通。要深化中外民間交流,在人才、教育、科技等國際合作中廣交朋友,推動“走出去”與“引進來”雙向奔赴,不斷擴大國際輿論朋友圈。鼓勵各領域專家學者、社會團體、個人,通過國際會議論壇和雙多邊合作平台、海外經貿交流和旅游交往,更加直接、形象地講好中國國情和民生故事。

  塑造中資企業在海外國家的良好形象,促進利益分享。中資企業良好形象,特別是企業員工展示的風採,在當地民眾心目中有直接的感染力,是擴大朋友圈、展示中華文明、提升親和力的重要方面。要鼓勵中資企業展示優質企業文化,派駐海外的企業員工特別是管理層要了解當地歷史文化及習俗,努力與當地民眾建立親近和互信關系。

  加強國際傳播理論研究,促進意識共鳴。培養一批具有較高政治素養和全球視野、掌握傳播規律和專業技能的國際傳播人才。精准劃分受眾,採用貼近不同地區、國家、民族、群體的敘事方式,精准傳播,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全球化表達、分眾化表達,增強話語親和力、輿論引導力,讓受眾聽明白、聽進去、有共鳴,從而增進對中華文明的認同,對我國制度的認可。

  以僑為橋,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

  全國政協委員 劉以勤

  海外僑胞是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寶貴資源,是增進民心相通的重要載體和強大力量。建議:

  加強頂層設計,健全涉僑國際傳播體系。建議設立涉僑“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跨部門協調機制,比如設立相關工作機構,整合發揮宣傳、統戰、外交、教育、文旅、僑聯等的職能作用和資源優勢,加強國際傳播的調查研究,把握傳播規律,突出涉外性、民間性,按照不同地域、國家、群體的文化特征,系統謀劃,謀篇布局。依托華僑華人分布廣泛、融通中外的特點,形成橫向互動、上下聯動的國際傳播工作格局。通過採用精准傳播方式,緊扣時代脈搏,引導海外僑胞多形式講好中國故事,增強中華文明國際傳播的時效性、親和力。

  強化載體建設,增強涉僑國際傳播效能。發揮僑社的凝聚力影響力,通過當地友好人士、網絡名人、友好智庫等傳播中華文化,運用好海外華文媒體的傳播資源。

  重視僑界青年,培育涉僑國際傳播新動力。高度重視僑界青年群體以及華裔新生代的工作,加大對華文教育的支持力度,與時俱進把僑校打造成文明傳播的橋梁和展示中國形象的窗口。

  做強文化品牌,創新涉僑國際傳播形式。搭建高質量文化傳播和交流平台。創新文化交流的形式,支持涉僑文化產業國際合作。支持推動成立“僑與橋”國際傳播創新示范基地,依托專業媒體和專業機構,建立新型文化傳播矩陣,積極借助新科技手段擴大中華文明的傳播和影響。

  積極應對通用人工智能加速進化的挑戰

  全國政協委員 郭媛媛

  面對西方通用人工智能加速進化帶來的新挑戰,建議:

  做好有質有量的數據儲備,建設開放、共享的中華文明海量數據庫。建議相關部門加快推進中華文明數據標識、重點集成、分類標注、不可修改設置,以及多語種、多類型案例庫搭建。

  相關部門統籌做好在互聯網平台上分期、分層、分類推進優質文本廣泛應用、常態發布、規模化覆蓋工作,建立與國外數據庫關聯機制,拓寬中華文明數據庫海外共享面和流動范圍﹔對進行中華文明大數據海外分享、交易、處理的互聯網企業或平台給予支持和幫助。

  研究建立政府、科技企業、科研院所、主流媒體、智庫等在研發自主通用人工智能方面的協同攻關體系,建立中華文明優質數據庫供科技企業使用的常規、長效機制。相關部門以政策牽引、制度支持和資金投入一攬子計劃,推動頭部科技企業以中文為語言,中文文本、語料為主要數據來源,開展自研預訓練及模型建構深層次合作。

  提升互聯網國際傳播力

  全國政協委員 海尼扎提·托呼提

  在我國,官方媒體、互聯網民營企業兩類主體,形成了國內有效的聯動傳播。近幾年,民間傳播力量的壯大,成為國際傳播有益的、必要的補充。為進一步提升國際傳播力,建議:

  繼續鼓勵互聯網企業健康發展,提升政務服務水平,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充分激發市場活力和內生動力。健全互聯網平台基礎性規則制度,完善指南、指引、標准等配套制度,以公開公正透明的規則制度向互聯網平台、自媒體從業者釋放清晰明確的信號,引導行業規范有序發展,穩定市場預期,提振發展信心。

  提高全媒體國際傳播的IP運營能力。鼓勵更多互聯網科技型企業投入算法變革,提升構建軟實力的能力,對各種傳播渠道提前布局,爭取在未來取得更大國際話語權。

  推動中國電影更好走向世界

  全國政協委員 傅若清

  如何發揮電影的表達與傳播優勢,讓國際社會充分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意義和時代價值,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作出貢獻,是電影工作者要研究探索的重要課題。

  凝練中國話語與中國敘事體系。深入挖掘中國文化內涵,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持續散發時代魅力、釋放現代活力。生動闡述當代中國價值觀,展示蓬勃向上的中國形象,增進海外對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的理解與認同。

  創新中國故事的全球化表達。以大眾化實現全球化表達,尋找中外文化契合點、情感共鳴點、利益交匯點,“接地氣、有溫度”地講好有中國特色的故事。以創造性轉化實現全球化表達,在創作中立足國際視野,因地制宜處理好我們“想講的”和受眾“想聽的”之間的關系,使“中國味”與“國際范”渾然一體,以融通中外的故事表達增強中華文明的感召力。

  提升中國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要建立以企業為主力、科技為動力的發展機制,為中國文化產品進入海外主流市場、佔據有利地位提供支撐。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推動我國自主研發高新技術格式電影產品出口,深化電影技術應用領域的國際合作,增強文化傳播優勢,推動中華文明更好走向世界。

  發揮港澳優勢,增強傳播效能

  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 吳志良

  為了更好發揮香港、澳門在傳播效能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強中國歷史文化教育、增強港澳同胞的民族觀念和國家意識,筑牢底線﹔另一方面要強化港澳的國際傳播平台作用,利用港澳獨特的話語體系和敘事方式,深化世界各國對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和政策理念的理解和認同。

  建議組織專家學者,論証港澳在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和影響力的功能、路徑及其話語體系、敘事方式、傳播方式的特征,強化其平台作用以及與內地建立合作的模式,並形成整體策略和可操作方案,供有關方面決策參考。

  增強專業分析、主題設置以及傳播效能的針對性、感染力和親和力。不同主題,不同時點,由不同的機構和人物發聲。充分發揮海外駐香港機構和人員的作用,以其親歷親聞親見,呈現更好的傳播效果。

  盡快加強港澳影視業和多媒體的能力建設,提高傳播的效能。通過多形式、多層次、多渠道在港澳建立傳播陣地,協同內地有關部門向海外傳播中華文化。

  在國際輿論斗爭中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

  全國政協委員 呂 濤

  作為新聞工作者,我在調研和工作實踐中對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有一些體會。建議:

  用好“兩個結合”這一理論武器,既要有大歷史觀,也要有大文化觀,從聯通古今的角度傳播中華文明,讓世界看到中華文明曾經和當下創造的輝煌。

  多用文明交流互鑒理念來闡釋中華文明始終秉持的求同存異、美美與共等精神特質。我們要立足中國大地,弘揚中華文明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展現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人文底蘊,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在講好中國故事的同時,也要注重講通中國邏輯。故事講好了,邏輯講通了,制度講明了,也就能講清楚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講清楚中華文明為何能夠綿延不斷、永葆活力。

  在海外平台講好中國故事

  全國政協委員 吳敏婕

  在調研中我們發現,新媒體海外傳播雖已取得一定成績,但仍然存在著傳播主體多樣性亟待加強、內容質量良莠不齊、市場化手段較為單一等問題。建議:

  增強文化傳播多樣性。用更多文化符號的串聯來勾勒中華文明的輪廓,透過文化載體,彰顯全人類共同價值,從而進一步闡釋中華文化意象背后的文明精髓和智慧。

  精選和推廣一批優質的文化賬號和文化品牌。精選出一批既能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兼具傳播屬性的精品內容,以點帶面,形成傳播節奏。在政策上加強引導和支持,由專業機構提供更優質、更有針對性的運營方案,提升傳播效力。

  豐富市場化手段。培育一批有競爭力的文化傳播企業、電商運營企業和文化產品企業,通過短視頻營銷的方式,全鏈路推動文化商品的傳播,讓文化與產品合璧出海。

  建設中國品牌,增強國際傳播影響力

  十三屆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 丁 偉

  當今國際局勢加速演變,增強我國國際傳播力已成為緊迫的戰略任務。建議:

  進一步弘揚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建設新型國際關系為前提和路徑,走出了一條國與國交往的新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各國人民前途所在,正得到越來越多國家高度認同和積極支持。通過有影響力的國際學術研討會、論壇、學術期刊、報紙等途徑,讓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建設對外傳播平台品牌。打造獨具中國特色的傳播平台,也是增強傳播力的有效方式。僅以春節品牌為例,隨著全球范圍內春節文化的傳播和推廣,春節品牌影響力日益擴大。建議繼續整合力量,將春節打造成世界著名節慶品牌。努力建設一批不同領域、不同形式的,兼具思想吸引力、形式感染力,逐步為世人熟知喜愛的中國傳播品牌,推動我國國際傳播效能實現較大提升。

(責編:楊曉娜、黃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河南滎陽:千畝櫻花開 滿目春色美
  • 河南內鄉:萬畝山茱萸花開金燦燦
  • 各路“民間高手”高燃合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