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南頻道

河南:科技小院大乾坤

王玉興 程明輝
2024年06月02日10:35 | 來源:人民網-河南頻道
小字號

插牌、分苗、栽苗、記錄……5月8日下午,在洛陽伊川甘薯科技小院的試驗田裡,來自河南科技大學農學院的研究生正和村民們一起栽種甘薯。

“一定要注意‘一插二平三抬頭’,深度為6厘米左右,株距保持在20厘米左右。這樣栽種不僅畝產高,而且長出來的甘薯又甜又好看。”河南科技大學農學院老師趙哲一邊示范一邊指導。

伊川甘薯科技小院的學生在種植紅薯。人民網記者王玉興 攝

12年前,作為河南農業大學的在讀本科生,趙哲曾被派駐到禹州小麥科技小院——那是河南省建成的第一個科技小院。如今,科技小院在中原大地遍地開花,已成為“三農”人才的“生產線”、農業科技的“廣播站”和鄉村產業的“加油站”。

就在剛剛過去的5月22日、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河南調研。他強調,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實做好“三夏”工作確保夏糧豐收,強化科技支撐和產業引領,推動農業創新發展,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夯實根基。

青衿之志,履踐致遠。在河南廣袤的田野裡,學子們扎根村庄農家,深入田間地頭,用實際行動在祖國需要的地方淬煉青春。

葉優良教授(左二)和科技小院師生對比小麥長勢。人民網記者王玉興 攝

生產一線淬煉 論文寫在大地

微風拂過,麥浪滾滾,中原大地豐收在望。

“宇蒙,這塊地是你負責的,你來說說小麥的生長情況。”近日,河南農業大學教授葉優良來到蘭考小麥科技小院的實驗田裡了解情況。

“老師,對比看來,我們這塊試驗田裡同樣的品種,小麥旗葉、麥稈、麥穗都更加壯實,說明我們改良土壤的集成技術有明顯效果。”拿著從臨近兩塊田地裡拔出的小麥樣品,許宇蒙對比道。

許宇蒙是河南農大研二學生,本科最后兩年,他就主動申請來到這裡,每年在科技小院堅守200天以上。

“在學校做實驗,面對的是瓶瓶罐罐、藥品試劑,不少實驗與農情脫節。而到田間做實驗,更多的是面對農民,不僅可以更直觀地了解農情農事,學到鄉土技術,而且對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談起在科技小院的收獲,許宇蒙兩眼閃爍著光芒,“隻有‘會’種地,才能‘慧’種地。”

作為河南科技小院的首創者,葉優良教授介紹,科技小院一頭連著高校科研,一頭連著田間地頭。從創建之初,它就在努力解決理論教學與實踐脫節、科學研究與生產實踐脫節、科技人員與農村農民脫節問題。

“學農的,一定要下田!”葉優良表示,“通過下田干農活,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然后帶著問題學理論,再帶著理論解決問題。”

科技小院帶動了涉農高校深化學生培養模式的改革,在培養青年農業人才的同時,也為農戶提供了“零距離”的科技指導和服務,幫農業解難題,為農民保豐收。

近年來,河南省依托119個已建在建科技小院,組織動員421名涉農高校與院所導師、專家,帶領3561名入院研究生、實訓本科生、技術骨干,開展了3000多項科技咨詢、培訓講座、調研論証等科技志願服務活動。

電動三輪車是科技小院學生的主要交通工具。人民網記者王玉興 攝

田間地頭治學 成果留在農家

“汪老師,你們那個專用肥,再給我送些吧。按照你指導的,趁著最后這個月,我再追追肥。”4月29日,開封市杞縣的種蒜大戶吳士領給河南農業大學的博士汪洋打電話。很快,肥料送到了地頭。

吳士領種植大蒜在當地小有名氣,規模種植十幾年來,提起種蒜,從來沒有服過誰,可自從遇到了杞縣大蒜科技小院的汪洋,他是心服口服。

說起這個專用肥,吳士領還有些許慚愧。

“2021年,汪老師來我們於鎮做科普講座,他說通過研究我們這兒的土壤成分,發現我們用的肥料不太適合大蒜生長,如果改良一下肥料配比,能增產百分之十五至二十。”吳士領笑著回憶道,“我當場就說他吹牛,從來沒有聽說換肥料能有這麼好的效果,肯定是來推銷化肥的!”

到了當年的大蒜收獲季,眼前的事實讓老吳悔不當初:用了汪博士推薦專用肥的農戶,不光大蒜的個頭比他的大了一圈,每畝新蒜的產量也比他的高了千把斤。

“上百畝大蒜,少收了十來萬斤,我腸子都悔青了!”

“杞縣有上百年大蒜種植歷史,大規模種植也有30余年了,我們剛來時認為它的種植水平應該是比較高的,但是后來發現大多數農戶還停留在經驗階段,尤其是水肥管理。”汪洋說。

他帶領團隊對當地大蒜種植鄉鎮的土壤取樣1200余份,經過實驗室化驗,摸清了當地大蒜喜歡什麼肥料,土壤中還缺什麼養分。

“這兩年,用了汪老師推薦的專用肥,行情正常的話,每年少說也得比之前增收十幾萬元。”吳士領說。

治學無止境。農民遇到的問題,就是科技小院的研究方向。

河南科協有關負責人介紹,科技小院讓涉農高校和院所的專家、學生駐扎農業生產一線,“零距離、零門檻、零時差、零費用”服務於農戶及生產組織,打通科技助農“最后一公裡”。

李建軍教授(右)為種植戶提供技術咨詢。人民網記者王玉興 攝

服務模式升級 添翼鄉村振興

一個小院落,幾位師生,數十畝農田,這是一個科技小院的“標准配置”。小院雖小,卻蘊藏著科技創新的巨大能量,更孕育著鄉村振興的美好未來。

時下,位於黃河岸邊的新鄉市封丘縣迎來金銀花的採摘季。走進“中國道地金銀花第一村”賈庄,一株株“豫金一號”金銀花在田野中迎風搖曳,淡淡的花香彌漫在空氣中,沁人心脾,豐收已成定局。

賈庄金銀花技術研發中心院內,工人們正在加緊生產智能烘干設備,其獨特的低溫階梯靜止烘干工藝,吸引了國內多地金銀花種植戶的採購﹔與此同時,在該縣一家中藥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數個大型智能雙效濃縮器正在“拼命”提取金銀花中的藥用成分——這些藥用成分,將被用於牙膏、泡騰片、固體飲料等多種暢銷產品。

從品種培育到設計烘干設備,再到金銀花相關產品開發,封丘縣金銀花科技小院李建軍教授躬身其中。作為河南師范大學的教授,他帶領的團隊多年扎根在金銀花育種栽培一線。

“科技小院不能止步在改良品種、升級種植技術層面,要有產業鏈思維,將研究成果與市場結合起來,讓農戶賺錢,讓產業興旺,讓地方振興。”李建軍表示。

“作為農業專家,李教授培育的‘豫金系列’讓農戶增產增效﹔作為高校教師,他聯合其他專業老師,共同設計開發烘干設備,助力鄉村產業發展。同時,他還積極走訪有關企業,為農戶和企業牽線搭橋,幫助企業開發新產品,串起了一條相對完整的產業鏈。”封丘縣金銀花協會會長劉保彬評價。

“科技小院一直在隨時代的變化而發展,並在廣袤的田野落地生根。其服務模式已從最初幫扶一家一戶的1.0模式,發展到如今通過科技賦能和人才支撐全面助力鄉村振興的3.0模式。”葉優良教授表示。

“小院”雖小,大有可為。

深深扎根於農村大地的科技小院,正展現出蓬勃向上的生機與活力。通過產學研結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不斷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科技小院正釋放著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大能量,昭示著鄉村振興的美好未來。

(責編:楊曉娜、徐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