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新春走基層| 社區“小市集”,“活”了手藝“火”了非遺 

時岩 侯琳琳
2025年01月19日10:48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過了臘八就是年,臘月十五辦個集。1月15日,河南鄭州惠濟區正商家河家小區裡,一期熱熱鬧鬧的“非遺小市集”,鋪開過年氣息。

“是‘小老虎’,我還想要花花。”4歲的辰辰,在布老虎攤位前蹦跳喊著,口齒不清的純真童音,引來一片哄笑﹔旁邊,居民王阿姨買下兩隻貓咪飾品,聲音洪亮地夸獎著:“這手工藝品,多好看啊。還是非遺產品,價格也不貴!”

小市集,開在小區廣場。說是市集,實際隻有兩排桌子,桌上鋪紅布,布上摞布藝堆畫、木雕、鉤編、香包、布老虎、汝瓷等物品。仔細看,紅布上寫著幾個字——“河南藝十八·非遺展演團”。

小朋友們在等待棉花糖的出爐。人民網侯琳琳攝

小朋友們在等待棉花糖出爐。人民網 侯琳琳攝

不遠處,“糖畫”攤、“棉花糖”攤、“冰糖葫蘆”攤,堪稱全場“人氣王”,被一群群孩子圍滿。隻見糖畫師傅舀起一小勺糖漿,在板子上“澆鑄”幾個來回,就生動畫出一個個動物圖案。粘上竹簽,遞給翹首以盼的孩子,空氣中充滿香甜味兒……

市集上熱鬧的,還有鄭州市香包代表性傳承人盧愛玲的攤位。“我做的東西,有物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像葫蘆寓意福祿常在,小辣椒寓意紅紅火火,蓮蓬寓意好運連連。”70歲的盧愛玲樂呵呵地介紹。她說,自己7歲開始接觸非遺香包,如今已63年。

非遺香包有啥特點?聽有人問,盧愛玲放下生意介紹:“我手繡方式與其他人不同,別人是先繡后做,我是先制作主體,再進行刺繡。我隻做有吉祥意義的東西,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不光要傳承好,還要發揚好。這套十二生肖作品,就是我創新的成果。”

攤主在整理攤位。人民網侯琳琳攝

攤主在整理攤位。人民網 侯琳琳攝

春節申遺成功,為農歷乙巳蛇年增添了特別意義。作為春節氛圍擔當,紅色中國結深受大家的喜愛。鄭州市傳統繩結藝術非遺傳承人陳妹珍告訴記者,她制作的紅色中國結,融入福字造型的,寓意福氣滿滿﹔花生造型的,寓意多子多福﹔辣椒造型的,象征日子紅紅火火。“還有‘柿柿如意’、燈籠、手鏈等造型,都承載著人們對新年的美好期許。”

非遺市集為啥開到小區裡?中原傳統編發技藝非遺傳承人、“河南藝十八·非遺展演團”組織人呂春燕告訴記者:“看著是辦小市集,實際是為了非遺傳承與保護。”她介紹,2019年6月,鄭州社區大學、鄭州市非遺保護和文旅文創融合發展中心等聯合創建“四不像”手工坊項目,聯動非遺手工藝人120余位,涵蓋80余種手工技能傳授,組成志願者服務團隊400余名,採用社區點單、藝人進社區帶徒授課、志願者貼心服務模式,目前已走進100多個社區、村居等,該項目也榮獲“河南省終身學習品牌項目”稱號。

社區居民在非遺民俗年貨節上挑選商品。人民網侯琳琳攝

社區居民在非遺民俗年貨節上挑選商品。人民網 侯琳琳攝

非遺傳承人進社區,有啥講究?相關負責人介紹,不少非遺手工技藝生存、盈利困難,“四不像”手工坊便不斷探索“進社區推廣非遺”方法。2024年,手工坊支持一名非遺傳承人進入鄭州高新區紅河瀛園社區,帶出一支十多人的“布老虎”縫制隊伍,打出了名氣,扎根進了社區,“手工非遺社區”成為大家共識。

撤攤盤點收入,呂春燕一臉歡喜:“36個項目,一天收入2.5萬元,參觀人數2萬余人,活動很成功!”小區物業經理吳明星也開心不已:“讓業主了解、支持非遺,很值得。希望非遺能長期進社區。”

“讓部分非遺技藝在社區推廣、扎根,是條好路子。”鄭州市非遺保護和文旅文創融合發展中心主任李桂玲表示,編織、紡織、木雕、陶藝、紙藝等非遺項目進社區,起到了繁榮市場、擴大就業、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等作用。“未來,我們要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創新,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責編:辛靜、徐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記者探訪南水北調水源地
  • 探秘“起重機械之都”長垣
  • 微電影《好日子》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