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南各地

春到鄢陵萬象新

2025年04月16日10:16 |
小字號

風光旖旎鶴鳴湖。鄢陵縣委宣傳部供圖

春風起,春水生,春林盛。沐浴在明媚春光裡的花都鄢陵生機盎然。

從厚植工業基礎、做優三大產業支撐到用好資源稟賦、做強三個特色經濟,從聚焦城鄉融合、做實四項重點任務到“多點韌勁”“多點開花”真抓實干,70萬鄢陵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利用一切有利條件,看准了就抓緊干,高標准高質量推進各項既定事業的發展,書寫著新時代的鄢陵傳奇。

打開這幅“花都春色圖”,我們一起感受鄢陵醉人的春意和成長的脈動。

發展新速度 日新又新之春

當第一縷晨光撞碎鶴鳴湖的漣漪,鋼筋在焊花中舒展筋骨,腳手架攀著朝霞生長。

在鄢陵先進制造業開發區,數千名工人日夜奮戰,155個重點項目如明珠鑲嵌,38個省市重點項目累計完成投資170.7億元,佔年度投資計劃的127.7%,國家電網220千伏掣升儲能電站、國統集團高性能混凝土制品生產等85個重點項目先后投產投用。許昌職業學院花都職教產業園項目順利簽約,河南省首個高值化再生塑料循環經濟產業園——城發環境(許昌)循環經濟產業園落戶啟動,河南交投交通安全設施制(智)造項目實現當年開工、當年建設、當年投產,企地合作的領域日益拓展、成果加速涌現。

2024年,鄢陵完成生產總值425.2億元,同比增長7.8%,增速位居全市第一﹔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0.3%,位居全市第一﹔經濟發展質量綜合指數居全市首位。簽約引進高新技術、智能制造等領域項目35個、總投資132.6億元,實際利用外資總量居全市第一。今年第一季度,鄢陵工業用電量6631.3萬千瓦時,同比增長49.9%,增速位居全市第一﹔全縣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9.9%,高於全市平均增速1個百分點,位居全市第一。

六個“第一”的背后,是鄢陵全縣上下在困難多、挑戰大的境況中,堅定信心,保持定力,穩扎穩打,善作善成的成果。這是鄢陵人自我加壓、勇求一流的向上精神,這種精神鐫刻在鄢陵人骨子裡,滲透在鄢陵人血液裡,生長在鄢陵人的基因裡。

生態新畫卷 和諧共生之春

給你一支丹青妙筆,該怎樣去描繪鄢陵的春天?

鄢陵的春天,不只是鶴鳴湖的湖闊水清,還有魚游淺底、百鳥翔集。

在多次獲得國內大獎的自由攝影師萬楓的手機相冊裡,有一則“鳥浪”視頻:冬日的鶴鳴湖,遠山如黛、湖面如鏡。傍晚時分,隨著陣陣鳴叫聲,萬鳥齊飛,不斷變換著隊形,在空中形成“鳥浪”壯觀景象。

動物是環境最靈敏的“試紙”,是生態系統的“環評師”。2024年,鄢陵城市建成區綠地率、綠化覆蓋率同比分別提高2.8和1.2個百分點,空氣優良天數233天,“荷塘葦海、鳥類天堂”勝景再現,鋪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

花,是鄢陵的符號。在這裡,花是主角,人是點綴。

在鄢陵唐韻小鎮,千余畝櫻花和玉蘭花進入盛花期,艷如朝霞,白似瑞雪。小鎮以“唐風雅韻·玉蘭傾城·櫻花爛漫”為主題,精心策劃了“玉”你相約、“櫻”你而來唐韻花海花朝節等多項旅游活動,“文旅+節會”“文旅+非遺”“文旅+研學”等多業態融合與在全縣開展的9項春游花海系列活動、9項群眾文化系列活動、10條精品旅游線路、26處特色餐飲住宿配套推介的加持,把鄢陵春季旅游活動推向高潮——熱門景點被人潮淹沒、大小酒店一房難求、網紅餐廳等位超過五桌、停車場場場爆滿……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鄢陵的王牌。鄢陵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推動花木和康養融合發展,努力拓展以康養為核心的綠色產業。他們依托風景秀麗的鶴鳴湖景區,規劃了總面積30平方公裡的國家級健康養生養老示范區,堅持節約集約、綠色低碳、有序發展的原則,建設國際康養小鎮、生態休閑小鎮、運動健康小鎮、中醫藥文化小鎮等,打造多業態跨界融合的特色主題小鎮集群,力爭在5年內實現康養產業總產值500億元。

“要持續走好擦亮花木品牌,向文旅、康養等多業態拓展,以生態環境優勢推動整體發展優勢的路子。”站在新起點,鄢陵,這座用初心調色的平原小城,信心滿滿。

幸福新生活 和煦溫暖之春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宏偉篇章的最終落點,是人民群眾生活中觸手可及的溫熱。

“親家母你坐下,咱們說說知心話……”4月6日,在鄢陵縣怡康苑的小廣場上,54歲的護理員劉愛春又唱起她拿手的豫劇《朝陽溝》。台上,她嗓音洪亮,手勢、身段有板有眼。台下,十幾個坐輪椅的“戲迷”聽得津津有味。

怡康苑是鄢陵縣的一家養老機構,也是全國普惠養老城企聯動的首批試點之一。走進這裡,綠色的苗木、芬芳的花草隨處可見,儼然一座大花園。要說特別的,就是住在這兒的248位“戲迷”,他們都是貧困重度殘疾人。在這裡,貧困重度殘疾人享受免費集中托養,有專業治療,有專人照顧,還能看戲、鍛煉、做手工等,豐富的生活讓康養院裡每天笑聲朗朗。

在翠薇路社區,從衣食住行到文體教衛,步行15分鐘范圍內,幼兒園、便利店、老年活動中心、養老驛站等設施一應俱全。“15分鐘生活圈”重新定義現代城市生活的幸福尺度。老年活動中心裡常年笑聲不斷,老人們在這裡打乒乓球、打牌、下棋、唱歌等。

在大馬鎮屈崗村,映入眼帘的是干淨整潔的道路、粉牆黛瓦的庭院,還有街角處一字排開的分類垃圾箱。村民吳盈說:“垃圾分類成了俺村的‘新時尚’。”

在陶成鎮的一處高標准農田,“四情監測站”正將傳統農諺轉化為數據語言,種糧大戶劉迎春正在根據監測站數據,通過水肥一體化蝶式噴灌,為小麥輸送水和肥料。這處300多畝的300多畝的高標准農田項目區,每年可節水近萬立方米,增產糧食4萬公斤……

無論哪一個側面,所有的細致,都是為了人民生活的品質。林蔭停車位、垃圾分類箱、村口直飲水點、社區活動室……鄢陵從細微之處入手雕刻城鄉,帶給人們“此心安處是吾鄉”的歸屬感。

站在“十四五”向“十五五”躍進的風口,鄢陵御風行來應可期。

可期的,不僅是鄢陵干部與群眾的“雙向奔赴”,更是鄢陵經濟發展與人民向往的“同頻共振”。(來源:鄢陵縣委宣傳部 作者:鄭法魁)

(責編:黃莎、徐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百年首次!36片甲骨回安陽“探親”
  • 南陽:讓千年藥香飄向世界
  • 跟記者體驗一場麥田裡的國家非遺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