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襄城:科技春耕,壟上“智”變

“人勤春來早,地勤土生金。”隨著氣溫逐漸回升,田間地頭一片繁忙景象。走進襄城縣汾陳鎮老庄閆村的千畝煙田,隻見幾台大型拖拉機牽引著起壟機在田間勾勒出整齊的壟線。轟鳴的機器聲中,傳統農耕場景正被信息化技術重新解構。
“起壟是煙葉種植的關鍵一環,壟的質量優劣直接關系到煙葉的生長態勢和最終產量。”正在現場指導的專家曹曉濤說道,“經過多年實踐驗証,我們將起壟高度精准控制在30厘米以上、壟距控制在1.25-1.35米,這樣的標准能保証土壤具備良好的通氣性和排水性,為煙葉根系營造理想的生長環境,便於它們充分伸展並吸收養分。”
農機手正在進行標准化起壟作業。張凱倫攝
精准的起壟作業離不開信息化技術的助力。農機手閆師傅指著拖拉機駕駛室內的智能終端興奮地介紹道,“之前起壟,全憑感覺和肉眼估量,壟的高度、間距參差不齊,不僅影響美觀,還制約煙葉生長。如今,我們的拖拉機全部搭載了北斗導航智能駕駛系統,隻要提前在系統中設定好壟高、壟距等參數,衛星就能實時定位,引導拖拉機沿著預設路線平穩行駛,起壟的筆直度和均勻度都有保障。”
經過多年發展,北斗導航系統在襄城縣應用率已超80%。在衛星導航技術尚未大范圍應用時,人工起壟不但效率低且誤差較大。如今,使用配備該系統的起壟設備,每日作業面積比傳統人工操作提高2倍,誤差不超過2厘米。衛星導航智能駕駛技術的應用,不僅顯著提升了起壟作業的質量,還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大幅節省時間和人力成本。
拖拉機內搭載的北斗導航智能駕駛系統。張凱倫攝
不僅如此,標准化的起壟作業為后續的移栽、灌溉、田管等環節提供了便利。“以前起壟不規范,移栽的間距不好控制,培土的時候也不好操作。現在有了標准的壟體,后續工作輕鬆多了,而且煙葉長勢更整齊一致產量和質量都有了明顯提升。”老庄閆村支書閆子軍對此深有感觸。標准化的起壟作業,使得各個生產環節能夠緊密銜接,為全程機械化、標准化生產奠定了堅實基礎。
這一系列成果的背后,是襄城縣在農機農藝融合方面的不懈努力。近年來,襄城縣煙草分公司積極發揮行業農機農藝示范縣引領作用,一方面,積極引進各類先進適用的農機設備﹔另一方面,在成熟機械上大力推廣北斗衛星導航技術,持續提升煙葉生產機械化、信息化水平。“除此之外,我們還建立了技術服務小組,在春耕起壟期間,深入各個煙田,為農機手和煙農提供技術指導和支持,確保農機設備正常運行,起壟作業符合農藝標准。”襄城縣煙草分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道。目前,襄城煙區在育苗、機耕、起壟等關鍵環節,機械化作業率已達100%。相比過去,煙農的用工成本降低了約40%。
在信息化技術的助力下,襄城煙區的春耕起壟工作正高效、有序地推進。襄城縣煙草分公司煙葉工作負責人滿懷信心地表示:“當下,機械化、信息化的快速發展為我們的春耕帶來了巨大改變,但我們不會滿足於此。接下來,我們會不斷引進更先進的農機設備,優化農藝技術,進一步提升機械化、信息化水平,為農業現代化建設和煙葉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的襄城力量。(來源:河南省煙草公司許昌市公司 作者:張凱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