郟縣:“恆壓”潤沃野 抗旱有“神器”

春回大地,萬物復蘇,但氣溫回升與持續少雨天氣也給小麥生長帶來嚴峻挑戰。在郟縣堂街鎮孔灣東村的廣袤麥田裡,一處“老工程”正煥發新活力——郟縣恆壓噴灌工程通過智能化管理平台精准調度水源,為灌區4萬畝農田“解渴”,成為當地農戶抗旱保苗的堅實后盾。
恆壓噴灌工程指揮中心。郟縣縣委宣傳部供圖
走進郟縣恆壓噴灌工程運營中心,副主任劉紹偉正守在電腦前,緊盯智能管理平台,遠程監控著設備運轉。他介紹,這個全國首座自行設計、施工的恆壓噴灌試驗工程始建於1984年,歷經8次擴建和技術改造,目前已達到裝機容量3000千瓦。工程通過35千伏變電站、加壓泵站和地下管網,將北汝河水提升68米至蓄水池,再通過田間固定管網實現精准灌溉。
講到此,劉紹偉有些動容:“在恆壓噴灌工程運營中心工作這22年,親眼見証著灌區面積從6397畝逐步擴展至目前的4萬畝,為堂街鎮、李口鎮25個行政村3.5萬人保障農田灌溉用水,時而會覺得自己也成了這片麥田裡的一根‘輸水管’,深度融合進灌區群眾的生產生活。”
升級改造不僅讓“老工程”提質增效,更讓農戶告別“靠天吃飯”。在堂街鎮堂東村的麥田裡,土地承包戶周振京一家正操作噴灌設備為綠油油的麥苗補水,他說:“我家承包的160余畝地裡有70畝在灌區內,通過恆壓噴灌工程供水,得以採用噴灌設施進行澆水,目前已完成澆灌面積10余畝,預計一周內全部結束。”水霧均勻洒落在青苗上,這片曾因水資源匱乏而“望天收”的土地,煥發著水利興農的生機。
恆壓噴灌。郟縣縣委宣傳部供圖
據悉,面對春季旱情,郟縣恆壓噴灌工程運行中心全員開啟“護航模式”。自4月初以來,工作人員放棄節假日休息,晝夜值守搶抓灌溉窗口期,截至4月中旬,工程累計提水113萬立方米,完成澆灌面積1.7萬畝(一畝≒666.67平方米),同時高效完成主管道3處、支管道32處、電機4台套的搶修任務,確保輸水“動脈”暢通無阻。
春發其華,秋收其實。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洒在紫雲山下,恆壓噴灌設備噴出的水霧在麥田裡織就彩虹,這座跨越41年的水利工程,不僅是科技創新的見証,更是貫徹“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裡”論述的生動注腳,這一早期恆壓噴灌技術的成功實踐范例,將在新征程上繼續書寫人與自然的智慧共處。(來源:郟縣縣委宣傳部 作者:寧昊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