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將至,請看這份消費避“坑”指南

“網紅探店”濾鏡碎了一地?“超值套餐”暗藏強制消費?“盲盒”爆款可能是智商稅?新消費形態花樣百出,但也要小心暗礁,以免陷入商家的消費套路!
“五一”小長假到來之際,中國青年報結合政策新規、熱點案例,出爐一份消費避“坑”指南,助你一鍵識別套路話術、拆解隱藏條款、預警高風險場景,煉就“火眼金睛”。
警惕健康食品“偽科學”營銷
近日,北京等15地消協、消保委聯合發布了涉廚店、文旅等領域的消費洞察報告。其中指出,“買保健品上當”不再是老年人專屬,26至45歲的群體在營養健康消費市場中佔比達79.8%,而商家宣傳的“速成健康”“速成美麗”“速成減脂”等成了年輕消費群體不可逾越的“坑”。同時,營養健康消費糾紛呈現出虛假宣傳技術升級、非法添加隱蔽化、新型消費場景風險集中三大特點。
相關監管部門已經注意到這類現象。4月17日,市場監管總局印發《關於維護廣告市場秩序 營造良好消費環境的通知》,規定要依法查處普通食品廣告宣傳具備保健功效或者疾病預防治療功能,以及無事實依據、違反相關標准規定宣稱“零糖”“零卡”“無添加”“不含防腐劑”等違法違規行為。
市場監管總局提醒消費者科學認知、理性消費,購買保健食品時,務必記住選擇正規的銷售場所、看注冊或備案信息、看適宜人群、查看生產日期和保質期、留存購買的憑証、理性選擇網絡銷售、正確看待跨境電商產品這七大要點。
小貼士:
國內產品,通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官網”查詢是否具備“保健食品”藍帽子標志或醫療器械備案﹔海外產品要檢查FDA認証(FDA即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
小心直播帶貨產品陷阱
你會在直播間跟風“買買買”嗎?記者從市場監管總局4月18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2024年,全國市場監管部門共受理消費者投訴1862.5萬件,其中網購投訴舉報1318.6萬件,同比增長4.6%。
在網購的諸多形式中,網紅帶貨、店主直播、導購直播等多樣化的網絡直播紛紛涌現,虛假宣傳、質量“翻車”、退換貨困難等諸多問題成為訴求熱點。2024年,市場監管總局通過平台渠道接收直播帶貨投訴舉報40.2萬件,同比增長19.3%。其中,社交種草類直播平台增速較快,同比增長3倍﹔其次是短視頻類直播平台,同比增長48.8%。
今年3月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要求,規范網絡銷售、直播帶貨領域“全網最低價”等不合理經營行為,倡導實價優質。市場監管總局也表示,今年將部署各地持續加強直播電商亂象整治,目前正牽頭起草《直播電商監督管理辦法》,近期將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廣東省消費者委員會觀察146場直播后,總結出“優惠價”不優惠、信息模糊不真實、限時限量制造緊張感、贈品標注虛高、以“白牌”產品誤導消費者五方面典型消費潛規則。其提醒消費者勇敢抵制、積極舉報、大膽監督,在直播網購時,注意了解並防范直播間不規范促銷行為,樹立理性消費觀念,不輕易被各種話術誤導﹔若懷疑主播存在虛假誘導、價格不實等行為,可主動要求經營者提供商品詳細情況及相關佐証材料。
小貼士:
上述直播間不規范促銷行為,損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公平權,破壞公平交易環境,還存在可能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電子商務法、價格法等法律法規的情形。
——————————
新型線上支付方式背后暗含風險隱患
在消費市場日益多元化的當下,“先用后付”“免密支付”等支付方式憑借靈活、便捷的特點在電商平台上迅速普及,但也帶來多重風險隱患。
“先用后付”指滿足特定條件的消費者在電商平台購物時可先0元下單,待確認接受商品時再支付款項的一種新型消費模式。中消協最新發布的《2024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以下簡稱《投訴情況分析》)指出,黑貓投訴平台上,涉及“先享后付”“先學后付”“先用后付”的相關投訴超萬條。有專家提醒,若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使用了“先用后付”,后續很可能會因未按時還款產生逾期費用,甚至出現信用風險等問題。
“免密支付”指無需密碼確認支付,是部分支付平台或應用為提升支付便捷性推出的功能,用戶開通后,單筆交易金額在一定限額內可直接扣款。中國消費者協會指出,免密支付易成盜刷漏洞,這一功能若被不法分子利用,可能給消費者帶來嚴重的安全隱患,比如手機丟失或賬號泄露風險激增,小額免密累積大額損失,隱蔽性強導致難以及時察覺。
記者嘗試后發現,在開通環節,部分平台將“先用后付”和“免密支付”設置為支付頁面默認推薦選項或者優先選項,而與近乎無障礙的開通流程相比,兩者的關閉步驟都很復雜。在客服的幫助下,記者來回翻找多個頁面后才徹底關閉相關服務。
怎樣主動防范支付風險呢?福建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近日發布消費提示,指出“先用后付”模式容易讓人產生過度消費的沖動,消費者應警惕過度消費和沖動購買,選擇正規平台購物,仔細閱讀開通使用協議,留心自動續費、取消流程,保護好個人信息安全,並注意保留好相關的購物憑証和交易記錄。
中消協則建議消費者,採取非必要不開啟免密支付、強化賬戶安全保護、養成定期對賬習慣3種措施。一旦遭遇盜刷,應立即凍結支付渠道、留存証據投訴,若損失金額較大,應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並配合提供相關証據材料。
小貼士:
消費者可通過設置高強度密碼並注意更換,關閉非必要支付權限、避免在公共網絡環境下進行支付操作等方式,強化賬戶安全保護。
平台退選萬能操作:直接找客服,要求關閉相關支付服務。
——————————
跨境購物有風險 謹防海淘代購“甩鍋”
隨著互聯網電子商務發展,跨境網購日漸流行,為消費者購買境外商品提供便利的同時,也產生了不少消費糾紛。
以近來席卷年輕群體的“谷子”(泛指與泛二次元相關的動漫、游戲等IP版權作品的衍生產品)收藏熱為例,許多消費者為購買海外原版“谷子”,選擇在社交平台拼團購買,而由此產生的拼團團長卷款失聯、虛假發貨、貨不對版等案件頻發,讓不少人錢貨兩空。
今年“3·15”期間,河南省濮陽市消費者協會根據《投訴情況分析》和受理投訴統計資料指出,2024年跨境消費投訴量增長78%,問題集中於免稅商品真假混賣、代購“跑單不發貨”、海外平台退款需自行承擔國際運費等。例如,有消費者反映稱,其通過社交平台代購奢侈品包,收貨后發現為高仿品,但代購方以境外交易為由拒絕售后服務。
記者從中消協獲悉,境外商品原產地有關質量、安全、衛生、環保、標識等標准或技術規范要求,可能與我國標准存在差異,所以跨境代購商品是否符合國內標准以及能否索賠成功,需要結合具體情況分析,消費者隻能自行承擔相關風險。尤其是宣稱功能的進口食品,其管理方式與我國不同,消費者應謹慎購買。
事實上,我國對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商品實行正面清單管理,隻要是符合條件的正面清單目錄內的均可購買,其中包括酒、飲料、調味品、食用油、乳品、蜂蜜等食品。消費者應選擇正規、信譽較好的跨境電商平台進行採購,並注意留存聊天截圖、電子發票、物流信息等購物憑証,收到商品后注意檢查生產日期及保質期等內容。
在享受跨境購物便利的同時,還要保障好自身權益。濮陽市消協也提醒消費者,選擇接入“跨境消費保障計劃”平台(如天貓國際、京東國際),優先使用平台擔保交易﹔要求代購方提供商品境外專櫃採購視頻及海關清關証明﹔遇糾紛可向中國海關12360熱線舉報線索。
小貼士:
在跨境購物場景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關於“七天無理由退貨”“退一賠三”等相關規定可能較難適用。
——————————
警惕知識付費“套路”深
“零基礎零門檻,包學包會”“包就業”“輕鬆月入過萬”……面對天花亂墜的宣傳,看著誘人的“餡餅”和“捷徑”,不少消費者一時沖動入了坑,陷入“交錢容易退費難”的窘境。
《投訴情況分析》指出,教育培訓服務類的投訴量進入服務類投訴的前三名,投訴件數超過7萬件。浙江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去年年底發布的消費體察報告顯示,46.1%的消費者遇到過低價引流的情況﹔42.7%的消費者購買的課程未公示講師資質﹔36.9%的消費者遇到過“套娃”式收費的情況﹔28.7%的消費者購買的課程內容或效果與售前承諾不相符。
上述調查還發現,近半數課程存在退費難問題。不支持退費的平台大多數以知識付費沒有退費的說法為理由,認為知識付費很難衡量學習效果,消費者學習了即証明完成交付,故不允許退貨退款。此外,還有近半數課程客服聯系困難。
針對行業亂象,多地消協、消保委發布消費提示。河南省漯河市消費者協會提醒消費者注意查看資質與口碑,考查課程“含金量”,了解講師專業度,並端正學習態度,不要存在走捷徑的僥幸心理。
南寧市市場監督管理局12315中心也提醒消費者認真閱讀合同中的所有條款,特別是關於課程費用、課程安排、退費政策、違約責任等方面的內容,並注意是否存在免除培訓機構責任、加重消費者責任的“霸王條款”。如果對合同條款有疑問或不理解的地方,特別是涉嫌退費的條款事宜,要及時與培訓機構溝通並以書面形式進行確認。
此外,在支付培訓費用時,消費者要避免通過個人社交賬號轉賬或現金交易,並注意費用明細,避免出現隱藏費用或額外收費的情況。一旦遇到培訓機構拒絕退費或拖延處理,可以撥打12345熱線或向相關行政主管部門反映,還可以尋求法律援助。若涉嫌詐騙的,可向公安機關舉報。
小貼士:
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等官方渠道,可以查詢相關機構的注冊信息、經營狀況、是否存在行政處罰記錄或失信行為等。
——————————
小心自動續費“暗藏玄機”
今年“3·15”期間,“自動續費”相關問題被中國消費者協會列為“2024年十大消費維權輿情熱點”之一。“關閉自動續費仍被扣費”“建議取消強制自動續費”等話題屢屢引發關注,“注銷軟件≠終止扣費”“經常找不到退訂頁面”“小字條款往往暗藏玄機”等內容成網民吐槽的重點。
中國消費者協會總結,有關網絡自動續費的消費投訴,主要集中在開通付費服務前的侵權問題和服務過程中的權益保障問題兩方面,主要表現為以低價免費試用為餌誘導消費﹔故意設置障礙以阻止用戶取消訂閱自動續費﹔不提供明確的取消操作路徑,或要求用戶經歷繁瑣的步驟才能終止續費等。
2024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要求,經營者應當在消費者接受服務前和自動延期、自動續費等日期前,以顯著方式提請消費者注意。否則違規情節嚴重的,可以責令停業整頓或吊銷營業執照。因此,建議消費者保存好交易記錄,比如對話和聊天的截圖、一系列消費憑証和相應的証據,一旦發生爭議,可以拿起法律武器進行維權。
小貼士:
通常情況,iOS系統可在設置中打開訂閱,點擊取消。其他操作系統一般通過微信和支付寶來取消自動續費。(魏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