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鄉“桃庄河精神”報告會舉行

“戰天斗地興水利、敢教日月換新天。”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4周年的熾熱時節,一場穿越時空的精神接力在內鄉縣展開。
6月30日,內鄉縣“桃庄河精神報告團”回到桃庄河精神發源地,震撼開講。
五位宣講人有的是曾經在桃庄河水利工程建設現場的見証者,有的是基層工作一線的講解員,有的是在現代水利建設一線的水利人,有的是青春賽道上傳承桃庄河精神的火炬手,有的是黨校三尺講台上的“精神擺渡人”,他們從各自的角度開展宣講,共同觸摸那段“戰天斗地興水利、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崢嶸歲月,以感人至深的講述向黨的生日獻上一份特殊的禮物。
“學習桃庄河精神,核心在干。作為支部書記,我將立即行動:一立‘不等不靠’的志氣,黨員先上做表率﹔二用‘群眾當家’法子,靠民主議事聚人心﹔三闖‘綠裡淘金’路子,守生態底線發展特色產業。”桃溪鎮桃溪村黨支部書記劉均剛說。
“紅薯面,紅薯饃,離了紅薯不能活”“瞎隻眼算啥?看不見渠水進村,那才是真瞎!”作為當年桃庄河村興修水利、戰天斗地、誓把“河山”重安排的見証者,退休教師龐榮起用朴實的話語生動講述了那段可歌可泣的難忘歲月。
“這水聲……多好聽……”縣水利局李杰憶起爺爺李士興晚年聆聽渠水時的深情。作為“鐵漢子”的后代,他接過祖輩治水事業的接力棒,賡續著桃庄河精神的血脈傳承。在老龍潭灌區改造現場,他仿佛看到爺爺“赤膊掄大錘”的身影。當清泉涌出,村民歡呼雀躍,他深刻體悟:“幸福,是奮斗出來的!”
艱苦奮斗的創業哲學、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執著追求的價值信仰、無私奉獻的家國情懷——“桃庄河精神”宣講員許真真結合村支兩委的傳承實踐、桃溪鎮“以紅帶綠”的發展成果,深刻剖析了其四個維度的精神密碼。
共青團青年干部代表馬中杰號召新時代青年在鄉村振興中擦亮青春底色。他描繪動人圖景:青年農技團隊為板栗基地注入科技活力,設計人才勾勒“紅綠交融”農旅藍圖,青年志願者深入鄉村服務——桃庄河精神在青春血脈中奔涌不息。
縣委黨校魏姍老師深刻闡釋,桃庄河精神是偉大建黨精神在基層的生動彰顯。從“堅守理想”的科學治水,到“不負人民”的初心實踐,一代代建設者用行動証明:在桃庄河精神的指引下,內鄉縣正在朝著“工業強縣、農牧大縣、文旅名縣”的發展目標闊步前進。
那是一個熱血激昂的時代,報告團的深情講述仿佛讓聽眾穿越時空,回到了桃庄河建設的火熱現場。面對“九嶺十六山,深溝五十三”的惡劣環境,1956年,26歲的村支書李士興立下“重新安排桃庄河河山”的錚錚誓言。沒有機械、缺乏炸藥,4000多名桃庄河兒女硬是用血肉之軀,歷時22年,在懸崖峭壁間建成三座水庫、15公裡盤山天渠,開鑿地下暗河,將亂石河灘改造成1500畝良田。
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英雄的故事讓在場的每一個聽眾動容。18歲的尹文秀在隧道排險時被巨石奪去生命﹔爆破手付成功排除啞炮時壯烈犧牲﹔薛紅軍被飛石刺穿右眼,僅休息10天便蒙著紗布重返工地:一錘錘、一钎钎,他們用生命詮釋了“艱苦奮斗、團結合作、執著追求、無私奉獻”的桃庄河精神。
報告現場,掌聲雷動,前來聽講的黨員干部無不被那段崢嶸歲月和精神深深感動。
“作為新時代基層工作者,更要傳承好桃庄河精神,在解決群眾小事、急事中踐行初心,在鄉村振興一線勇啃硬骨頭,讓桃庄河精神在新時代煥發新光彩!”桃溪鎮經濟發展辦主任鄧玉龍深有感觸。
雲程發軔赴山海,再踏層峰辟新天。當前,內鄉縣上下正以奮進之姿奔赴高質量發展新征程,圍繞“兩高四著力”“五聚五提”“三縣建設”目標,以弘揚“桃庄河精神”為契機,發揚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拼搏精神,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內鄉實踐新篇章!
據悉,接下來內鄉縣桃庄河精神報告團還將在全縣巡回報告。(來源:內鄉縣委宣傳部 作者:陳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