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說冰片(杏林尋寶·度夏)

炎炎夏日,被蚊虫叮咬是常事,涂抹一點清涼油,便能迅速止痒消腫﹔咽喉腫痛時,含服一片西瓜霜含片,冰涼的感覺會讓嗓子舒服很多。在這些我們熟知的藥物中,都有一個神秘的“功臣”——冰片。
冰片被譽為中藥領域裡的“清涼使者”,不僅能開竅醒神,還能消腫止痛,是傳統中藥裡的珍貴之品。
從“龍腦香”到現代冰片
冰片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當時東南亞的龍腦香樹樹脂傳入中國,因其“狀如雲母,色如冰雪”,古人稱之為“神藥”,將其命名為“龍腦”,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冰片。當時,獲取龍腦極其困難,其產量也極低,因此隻有貴族才能使用這味藥材。
到了唐代,冰片更是受到了皇室的喜愛。楊貴妃的“龍腦香粉”、唐玄宗賞賜大臣的“龍腦香丸”,都加入了冰片。直到宋代,人們發現樟樹、艾納香等植物也能產生類似的藥材,冰片才逐漸走入民間。
如今,化學合成的冰片因成本低、產量高,已成為市場主流,但天然冰片(如右旋龍腦)的藥用價值仍備受推崇。
開竅醒神、清熱止痛
冰片性寒涼,歸心、脾、肺經,功效為開竅醒神、清熱止痛,主治熱病如神昏、驚厥、中風痰厥、氣郁暴厥、中惡昏迷、胸痺心痛、目赤、口瘡、咽喉腫痛、耳道流膿等。《新修本草》記載冰片“主心腹邪氣,風濕積聚,耳聾,明目,去目赤膚翳”。《本草綱目》記載其有“通諸竅,散郁火”的功效。
現代研究發現,冰片中的主要成分龍腦、異龍腦,不僅具有抗菌抗炎、止痛消腫的作用,還能促進其他藥物透過皮膚或黏膜屏障,堪稱“藥效加速器”。因此,它被大量地應用於外用藥、內服藥以及急救藥品當中,也常用於治療中暑昏厥、中風閉証等急症。
中成藥裡的“明星成分”
打開家庭藥箱,含冰片的藥品隨處可見:緩解咽喉腫痛的西瓜霜含片、提神醒腦的風油精……這些藥物能清涼消腫止痛、快速起效,都離不開冰片的功勞。
在中成藥領域,冰片更是“明星成分”:在安宮牛黃丸中,它能夠開竅醒神,可用於中風昏迷患者的急救﹔在復方丹參滴丸和速效救心丸中均含有冰片,可借助它來促進藥物吸收,迅速緩解心絞痛症狀﹔還有一些外用藥物如痔瘡膏、滴眼液中也加入冰片,發揮清涼消腫止痛的功效。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冰片就是能“包治百病”的神藥。
警惕“萬能藥”陷阱
古代醫籍對冰片的使用風險早有記載。《本草便讀》指出:“凡一切風痰諸中內閉等証,暫用以開閉搜邪﹔然辛香走竄之極,服之令人暴亡。”《本草經疏》中記載:“凡中風,非外來風邪,乃因氣血虛而病者忌之。”現行的《中藥學》教材中也強調,冰片“泄人元氣,隻宜暫用,不可久服”。
然而我們在臨床工作中發現,許多患者對含有冰片的藥物存在諸多認知誤區,同時存在許多使用不當的情況,包括適應証判斷錯誤、多藥重復使用、超療程長期服用等問題。例如,有的患者為了緩解口腔潰瘍的疼痛,會頻繁使用西瓜霜噴劑,結果不僅未能促進潰瘍愈合,反而加重了口腔黏膜損傷程度,引發更劇烈的疼痛。這是因為冰片雖有止痛功效,但若超量使用,反而會刺激黏膜,阻礙其正常修復進程。
有些患者服用復方丹參滴丸的同時,又服用速效救心丸,而這兩種藥物中均含有冰片,容易因藥物服用過量而增加風險。還有人聽說安宮牛黃丸能治療中風,便自行購買服用,甚至將其作為預防中風的保健品定期服用。事實上,安宮牛黃丸屬於急救藥品而不是日常用藥,僅適用於“熱閉神昏”証型,即中風患者伴有高熱、面紅、舌紅苔黃等熱証表現時方可使用。如果是“寒閉”証型,表現為面色蒼白、四肢厥冷等症狀,服用安宮牛黃丸不僅無效,還可能使症狀加重、病情惡化。
這些不當用藥行為會放大冰片的偏性,顯著增加用藥風險,甚至加重病情。為此,2022年發布的《含冰片中成藥臨床合理使用與藥學評價的專家共識》特別強調,含冰片中成藥的使用必須建立在精准辨証的基礎上,以確保用藥安全有效。
科學用藥,規避風險
冰片就像一把“雙刃劍”,用對了是良藥,濫用則可能傷身。當我們需要使用含冰片的藥品時,請牢記以下幾點。
仔細閱讀說明書。用藥前需仔細認真閱讀藥品說明書,明確藥物的適應証、禁忌人群及使用劑量。特別是孕婦、兒童、老人等特殊群體,更應嚴格依照說明書或遵醫囑使用。
警惕過敏反應。部分患者可能出現過敏症狀如皮疹、瘙痒、呼吸困難等。一旦出現過敏反應,應立即停藥,並及時就醫。
避免盲目用藥。切勿自行服用含冰片的中成藥替代正規治療,尤其是慢性病患者,用藥前務必咨詢醫生或藥師,確保用藥的安全性與適用性。
注意藥物相互作用。冰片可能與其他藥物發生相互作用,影響藥效或增加不良反應風險。若正在服用其他藥物,使用含冰片藥品前,建議向醫生或藥師詳細告知,以規避潛在風險。
(作者為北京友誼醫院藥劑科藥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