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代表之聲

劉軍國
2025年07月03日09:0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代表之聲

  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基層是改革發展穩定的第一線。如何加強和創新基層治理,形成群眾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記者採訪了4位全國人大代表。

  ——編 者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許昌市魏都區南關街道七一社區第一書記馬靜:

  拿“放大鏡”看民事,用“顯微鏡”辦實事

  社區不僅是居民生活的基本單元,更是構建和諧穩定社會環境的關鍵環節,社區治理水平直接關系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拿“放大鏡”看民事,用“顯微鏡”辦實事,不斷提升基層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以高質量黨建引領基層高效能治理。

  要以小網格聯動大數據。通過“黨建+網格+大數據”,實現民情數據動態管理,做到事不隔夜、閉環辦理,變“人找服務”為“服務找人”,讓社區干部精准找出服務對象,努力將居民急難愁盼解決在群眾開口之前。

  要從管理者變為貼心人。社區書記要常帶領社區干部深入小區庭院,與社區居民拉家常、聽訴求、解難題。讓轄區居民遇到問題,能第一時間想到社區干部,做到需求發現在一線、矛盾化解在一線、服務落實在一線。

  要不做旁觀者、爭做主人翁。把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融入社區治理中,讓社區居民參與治理,以民主議事聚民智、以公益項目暖民心、以多元服務惠民生。水電網改造、電梯改裝等民生事項要充分聽取居民意願,鼓勵大家參與,讓社區干部與群眾相互認識、相互信任、相互認同。

  (本報記者張文豪採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閔行區浦錦街道蘆勝村黨總支書記張義民:

  群眾的“基層小事”要及時回應

  我是來自基層的代表,在基層工作的最大體會就是,基層治理的目的一定是服務群眾、造福群眾。

  近年來,隨著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全面振興的深入推進,鄉村的精神風貌、人居環境、生態環境、社會風氣都煥然一新,鄉村生活越來越美好。但與此同時我也注意到,在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群眾的關注點往往非常具體,需要及時回應。

  比如在調研為老服務時,一些老年村民就說起食品包裝袋上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看不清。這件事看上去很小,但直接關乎大家日常生活中的購物體驗。我根據群眾反映,建議規范食品標簽,統一標注方式,讓消費者特別是老年人能夠找得到、看得清。有關部門很快有了反饋,出台相關文件規范標識,群眾的訴求直接推動了工作的改進。

  在群眾關注的衣食住行、教育就業、醫療養老、文化體育等各個方面,類似的需求還有不少。在基層治理中,一定要把服務群眾、造福群眾作為落腳點。“基層小事”往往關系著群眾的切身感受與需要,要不斷提升基層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不斷完善管理和服務,堅持群眾視角和問題導向,以“繡花”般的精細治理,讓人民群眾的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本報記者巨雲鵬採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蘭州市律師協會會長陳燦:

  大力培育“法律明白人”

  法治是社會治理的基石與“定盤星”,為社會治理提供規范與保障,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社會安定有序。

  在基層社會治理中,需以法治規范權力運行。各行政機關要嚴格依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處理矛盾糾紛、公共資源分配等事務。同時,完善執法監督機制,嚴防選擇性執法、逐利性執法,確保權力在法治軌道上運行。

  要規范程序,在行政執法、矛盾糾紛化解中保障群眾權益。嚴格聽証等法定程序,確保過程公開透明、結果公平公正。特別是在基層治理中,規范執法與服務程序,努力讓群眾在每項治理活動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構建矛盾糾紛“一站式受理、一條龍調處、一攬子解決”的多元化解工作體系,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

  同時,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多元協同治理架構,完善矛盾糾紛化解機制,強化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的橋梁紐帶作用,保障流動人口、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大力培育“法律明白人”和社區法律顧問,發揮律師在基層矛盾化解中的作用,通過法律宣傳、法律咨詢、開辦“法律講堂”等方式,大力普及民法典等法律法規,引導群眾牢固樹立法治思維,營造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濃厚氛圍。

  (本報記者銀燕採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漓渚鎮棠棣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劉建明:

  努力實現“融”防“融”治

  浙江省紹興市是“楓橋經驗”的發源地。如何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推動矛盾糾紛及時就地解決?結合一線實踐,我認為要發展壯大群防群治力量,努力實現“融”防“融”治。

  實現基層組織與村民群眾的“融合”。基層組織是抓好基層治理工作的關鍵。群眾既是基層治理的參與者,也是基層治理的受益者,抓基層治理要充分尊重、發揮民智民力,讓基層組織與村民群眾同枝連氣,變基層治理從干部號召發動為主為群眾共同參與。

  推動基層基礎與法治力量的“融通”。治理的目光要從過去的一家一戶拓展到社會的各行各業,並將法治理念貫穿於基層治理之中,夯實基層基礎。例如針對環境整治、違搭違建等問題的苗頭,要協調社會調解力量、引導法檢等司法力量提前介入,建立多元治理模式。

  實現巡防治理與數智治理的“融會”。從挨家挨戶發動到網格分區巡防,再到數智精准發現,近年來我們大力推行人防技防結合,引進基層治理“數智大腦”,實現了相關信息的專業化研判。

  (本報記者劉軍國採訪整理)

(責編:黃莎、楊曉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博物館銅鏡為何背面示人
  • 一杯春茶的含“金”量是多少?
  • 河南林州:上好“行走的大思政課”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