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金融力量助力畜牧“綠富美”

程明輝
2025年07月23日11:51 | 來源:人民網-河南頻道
小字號

內鄉牧原肉食產業綜合體。牧原提供

內鄉牧原肉食產業綜合體。牧原供圖

盛夏時節,河南南陽市胡營村的凱豐農場裡,幾幢銀灰色的立體牛舍格外惹眼。一頭頭肉牛正低頭嚼著青貯飼料,腳下的地面干爽潔淨,飼料發酵的微酸氣息在通透的空間裡流動——這與傳統養殖場截然不同。​

“你看這幾幢樓,頂過去十畝地的存欄量。”農場負責人胡繼凱指著頭頂的鋼結構支架,眼裡帶著笑意,“樓房養牛,不光省地,環保效能更是翻著番地漲。”

胡繼凱的話裡藏著一段轉型故事。幾年前,隨著肉牛存欄量逐年增加,凱豐農場被糞污難題絆住了腳。“那會兒牛糞便堆在場邊,天熱時臭氣能飄出半裡地,村民上門提意見,環保檢查也常亮黃牌。”胡繼凱皺著眉回憶,更頭疼的是,農場流轉的3000多畝地種著作物,每年還得花大價錢買化肥,“既費錢,種出來的東西還沒人家有機的俏。”

站在糞污堆旁,胡繼凱心裡盤算,必須建封閉式收集系統、上發酵設備,讓糞污變有機肥。可跑遍周邊縣市考察后,一算賬,他又犯了難。光設備和基建就得300多萬,再加上立體牛舍改造,錢從哪兒來?“那會兒賬上的錢剛夠給牛買飼料、發工人工資,想改造升級,沒轍!”

轉機來自農行先后600多萬元的貸款。這筆“及時雨”讓胡繼凱鬆了口氣,封閉式糞污收集系統、發酵車間、有機肥生產線陸續落地。如今,牛舍的自動清糞帶將糞便送進處理線,每天運轉8小時,30天后,黑亮蓬鬆的有機肥就源源不斷產出。

凱豐農場的牛舍。人民網 程明輝攝

凱豐農場的牛舍。人民網 程明輝攝

在農場的生姜地裡,這番變化看得最真切。工人們正給姜苗追肥,深綠的葉片舒展著,莖稈挺拔有力,根部的土壤鬆鬆軟軟。

“一頭牛的糞,剛好夠一畝地的肥。”胡繼凱蹲下身查看苗情,“你看這勢頭,今年還得大豐收!”如今,農場400畝有機桃樹、600畝花卉苗木、5000畝青貯玉米,全靠這“牛舍產的肥”滋養,農產品抽檢合格率始終保持100%。

“不用買化肥,品質上去了,每年光這一項就多賺十幾萬。”胡繼凱算起賬來,眼裡亮閃閃的,“我的目標是養一萬頭牛,種一萬畝地,把這循環的盤子越做越大!”

凱豐農場的蛻變,是南陽綠色畜牧發展的一個鮮活注腳。幾十公裡外的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同樣在金融“活水”的澆灌下,把糞污難題變成了生態優勢。

“我們累計拿了117項國家環保技術專利。”牧原有關負責人指著車間裡的無水廢氣淨化系統,銀色設備正安靜運轉,“你湊近聞聞,處理后的廢氣一點異味都沒有。”屏幕上的數據跳動著:滅菌率99.9%,氨氣去除率超99%。

曾經讓這家生豬養殖企業犯難的糞污,如今經處理后成了周邊5萬畝農田的“營養液”,年減少氮排放4萬噸,2024年每公斤豬肉的碳排放量較2022年減少近一成——“豬養田,田養豬”的生態循環,在這裡扎下了根。

暮色漸濃時,凱豐農場的牛舍亮起了燈。肉牛的反芻聲混著生姜地的虫鳴,發酵車間裡傳來有機肥翻動的沙沙聲,與遠處牧原廠區的微光遙相呼應。這聲音裡,有土地與牛羊的對話,有糞肥與庄稼的私語,更有金融“活水”浸潤出的生機。

(責編:辛靜、徐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博物館銅鏡為何背面示人
  • 一杯春茶的含“金”量是多少?
  • 河南林州:上好“行走的大思政課”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