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屋山下,向綠而行

豫光玉川廠區。濟源示范區黨工委宣傳部供圖
盛夏的王屋山下,草木蔥蘢,河南濟源納米材料產業園內一派繁忙。走進鴻辛橡膠生產車間,顛覆了人們對傳統橡膠廠的認知——沒有刺鼻的化學氣味,不見紛飛的生產粉塵,甚至聽不到機器運轉的嗡鳴。
“你看這鮮膠乳,加了改性納米二氧化硅,絮乳成膠只要十幾秒,以前得20多個小時。”公司負責人呂慶新介紹。
這位扎根橡膠行業20多年的老匠人,見証了傳統工藝的“老大難”:能耗高、污染重,產品質量全憑老師傅手感。如今,企業自主研發的新技術,讓生產全程無廢水廢氣,不僅能耗直降四成,而且產品質量更加穩定。
在濟源,這樣的“綠色革命”不是孤例。在金利金鉛集團的廠區,綠樹環繞著藍白相間的廠房。很難想象,這家1995年成立的老牌冶煉企業,曾因濃煙滾滾讓周邊村民掩鼻而過。而今,“金利爐”正吞吐著冶煉固廢,通過“鉛鋅聯產”工藝,將其中的稀散金屬“吃干榨淨”,讓“廢料”變“寶藏”。
數智中心集中了所有生產系統的數據和操作。人民網 程明輝攝
在豫光集團數智中心,大屏上的紅色數據流實時刷新著冶煉爐的各項指標,生產實況一目了然。工作人員指著屏幕上的綠色曲線,“以前靠人工巡檢,現在5G+AI系統提前半小時預警異常。”
近年來,濟源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統籌推進創新主體培育、創新平台打造、創新人才引育、創新生態建設,持續優化產業結構,延長產業鏈條,推動“濟源制造”向“濟源智造”轉變。
金利金鋅鋅合金車間。人民網 程明輝攝
創新生態育出滿園春。有色行業構建起“礦石—產品—固廢—再生”閉環,年吞100萬噸廢舊鉛酸蓄電池,煉出60萬噸鉛錠﹔鋼鐵企業讓65萬噸廢鋼“重生”,優特鋼中高端產品佔比沖到79%,高鐵軸承用鋼打破國外壟斷﹔昔日令人頭疼的粉煤灰、工業副產石膏等固廢,經過水泥企業的工藝處理,搖身一變,成了優質的綠色建材原料。
“科技變量”催生出更多“經濟增量”。數據顯示,2024年濟源50家循環經濟企業創下746億元產值,佔工業總產值的34.7%﹔預計2025年循環經濟總產值有望突破800億元。
從“制造”到“智造”,從“黑色”到“綠色”,濟水源頭,王屋山下,愚公故裡正以創新為斧,劈開產業轉型的新路徑,在中原大地上勾勒出一座產業新城的綠色未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