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南各地

湖光古跡裡的成長課——豫哈少年在巴裡坤的文化潤疆之旅

2025年07月31日17:30 |
小字號

 山河相望,豫哈情深。2025年,是新時代河南對口支援新疆的第15個年頭。15載春華秋實,“豫哈少年祖國行”文化交流夏令營已成為兩地青少年交往的重要紐帶,更化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載體。7月29日,這群來自豫哈兩地的少年,踏上了巴裡坤的文化探尋之旅,在湖光、古跡與濕地間,觸摸文化潤疆的溫度,讓民族團結的種子在心底悄然生長。

“豫哈少年 祖國行”文化交流夏令營

“豫哈少年祖國行”文化交流夏令營。陳炫羽攝

巴裡坤湖:湖光裡的文明脈絡

首站抵達的巴裡坤湖,如一顆湛藍寶石鑲嵌在大地之上。微風拂過,湖水蕩漾,似在低聲訴說著古往今來的故事。孩子們沿湖緩緩而行,當地向導的講述將他們帶入了一段段塵封的記憶:從哈薩克族逐水草而居的遷徙史,到草原上代代相傳的民俗歌謠﹔從游牧文明與農耕文化的碰撞,到多民族在湖畔共生的歲月。

湖面倒映著藍天白雲,也倒映著孩子們專注的眼神。當“哈薩克族的氈房如何適應遷徙”“草原上的歌謠藏著怎樣的生活智慧”等問題得到解答,民族文化的脈絡在湖光中愈發清晰。少年們明白了,這片土地上的“多元”,從來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像湖水與岸邊的草原般相互滋養,共同構成了“一體”的文明畫卷。“多元一體”的認知,就在這湖光山色間,悄然扎根。

得勝門:古跡中的交融印記

踏入得勝門,歷史的厚重感扑面而來。古老的城牆飽經風霜,每一塊磚石都承載著邊疆戰事與商貿往來的記憶。孩子們輕輕撫摸著粗糙的牆面,仿佛能聽見曾經的金戈鐵馬與駝鈴聲聲——這裡曾是絲綢之路北道的重要關口,中原的絲綢、茶葉從這裡傳入西域,西域的香料、玉石由此走向中原,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在碰撞中交融,在交融中共生。

向導指著城磚上的痕跡,講述著各族軍民共同守疆護土的故事。孩子們忽然懂得,這城牆不僅是物理上的屏障,更是文化交融的見証。每一道門、每一塊磚,都在訴說“團結守疆”的傳承,讓文化潤疆的“根”與“魂”,順著指尖的觸感,悄悄流入少年們的心田。

紅星石:紅色故事裡的家國情懷

駐足紅星石旁,紅色的印記在陽光下格外醒目。石碑上的文字,串聯起屯墾戍邊的崢嶸歲月:先輩們跨越千山萬水來到這裡,開荒種地、保衛邊疆,用青春與汗水澆灌出綠洲,用生命守護著家園。講解中,各族軍民並肩勞作、共同抵御風沙的場景仿佛就在眼前,先輩們的奉獻精神與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深深交織。

“原來今天的安定,是這麼多人用熱血換來的。”一位河南少年輕聲感慨。孩子們望著紅星石,眼中閃爍著熱忱的光芒。他們漸漸明白,文化潤疆潤的不僅是民族文化,更是團結一心的家國情懷——今日的歲月靜好,源於各民族始終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守護著這片土地。

高家湖濕地:民俗裡的活態傳承

午后的高家湖濕地公園,是自然與人文共生的課堂。濕地棧道蜿蜒延伸,兩旁草木蔥蘢,哈薩克族阿肯的彈唱聲隨風飄來,蒼涼而悠揚,為這片生態秘境增添了濃濃的民族風情。在這裡,孩子們不僅看到了生態保護的成果,更觸摸到了民族文化的“活態傳承”。

民俗體驗環節裡,少年們躍躍欲試:騎上駿馬感受草原的遼闊,坐上駱駝體會游牧的悠然,跟著當地牧民學唱幾句哈薩克族歌謠。陽光下,河南少年與新疆少年手拉手,在歡笑聲中分享著體驗的快樂。這一刻,民俗不再是書本上的文字,而是鮮活的生活﹔文化潤疆也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守護生態根基的同時,讓民族文化在代代相傳中永葆生機。

從巴裡坤湖到高家湖,從得勝門到紅星石,一路行來,文化潤疆的輪廓愈發清晰:它是湖水中流淌的多元文明,是古跡裡沉澱的交融記憶,是紅色故事中激蕩的家國情懷,更是民俗裡跳動的生活氣息。豫哈少年們用腳步丈量土地,用心靈感受文化,讓民族文化的種子在心田發芽。

這趟巴裡坤之旅,是文化潤疆最生動的實踐課。當少年們帶著滿滿的收獲踏上歸途,他們帶走的不僅是照片與紀念品,更是對“多元一體”的深刻理解,對民族團結的堅定認同。而這,正是豫哈情深最動人的延續,是文化潤疆最珍貴的果實。(來源:河南日報農村版 作者:陳炫羽)

(責編:辛靜、徐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博物館銅鏡為何背面示人
  • 一杯春茶的含“金”量是多少?
  • 河南林州:上好“行走的大思政課”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