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從“一鍵精准”到“點滴降耗”

460毫米厚板連鑄車間。人民網記者 王玉興攝
軋機轟鳴,蒸汽升騰。一塊400毫米厚的高強度連鑄坯沿著智能輥道緩緩移動,在“功勛軋機”4200噸巨大壓力下,實現華麗變身。這塊即將遠赴歐洲的“巨無霸”鋼板,是河鋼集團舞鋼公司近五年“智”造升級與綠色蛻變的見証。
盛夏時節,走進河南平頂山市舞鋼公司廠區的460毫米厚板連鑄機車間,這裡正在上演“鋼鐵變形記”。
隨著精煉結束,1500多攝氏度的鋼水被緩緩注入結晶器,在水冷系統的快速作用下初步成型。緊接著,連鑄機按設定的拉速運轉,數據傳感器實時採集溫度、熱流、液位高度等數據,經由計算機處理后精准調控各項參數,迅速成型的彤紅鋼坯便從結晶器中被連續拉出。
“這是批量生產超厚高端板坯的生產線,今年7月剛剛投產,專為海上風電、壓力容器、工程機械等高端領域定制。”舞鋼公司第一煉鋼廠廠長趙向政介紹。
企業特厚鋼板展品。人民網記者 王玉興攝
在煉鋼控制室,操作員輕點按鍵,“鋼鐵大模型”便啟動了“一鍵煉鋼”程序。電弧爐自動調節功率,合金料倉按最優配比投料,單爐冶煉時間縮短了10分鐘。“這在2022年以前都不敢想。”操作員感慨道。
熱處理爐的溫控模型更“神”,AI根據鋼板厚度自動調整加熱曲線,能耗降了18%,性能穩定性卻提升50%。
智能化已滲透到企業生產的多個環節。搭配5G+北斗系統,電動重卡組成的“綠色車隊”按序交貨,准確率達100%﹔AI掃一眼,廢鋼驗質3秒出結果,精准度比人工作業提升30%……
當智能技術為全流程裝上“千裡眼”“順風耳”,也讓企業綠色轉型增添了精准施策的底氣。
AI環保監測平台,對廢氣、廢水、噪聲等環境數據進行實時分析與智能預警,實現從“末端治理”向“全過程控制”的跨越式升級。同時,在鋼渣處理車間,曾經堆積如山的工業固廢正經歷“點石成金”的蛻變:回轉窯設備高速運轉,鋼渣經磁選、破碎后化身透水磚、路基材料等綠色建材,實現百分之百綜合利用。
綠色變化,不止於此。
企業還建成了2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年減碳量達1.2萬噸﹔余熱余能回收利用率高達98%,噸鋼綜合能耗較行業平均水平降低15%……清潔能源替代與能效提升的“雙輪驅動”,正加速推進企業能源結構綠色化。
我國第一台寬厚板軋機。人民網記者 王玉興攝
從智能煉鋼的“一鍵精准”到綠色生產的“點滴降耗”,技術創新的雙重賦能在此交響。
“西氣東輸”的運輸管線、三峽大壩的24扇永久閘門、北京“鳥巢”的承重鋼柱……曾經,這些大國工程的“鋼筋鐵骨”,鐫刻著“舞鋼造”的硬核印記。如今,這座有著50余年歷史的鋼鐵企業,循著創新的脈絡不斷突破,以技術迭代叩響未來之門。
在舞鋼公司展廳,一塊精細雕琢的高錳鋼樣品很是惹眼。“零下196℃極寒裡,它的韌性絲毫不減。”舞鋼科技部研發人員、高級工程師李樣兵說。
大洋鑽探船“夢想號”的換熱器用鋼,經3項獨創工藝淬煉,提前10天交付﹔濟南黃河隧道的“黃河號”盾構機刀頭,用1100噸高強鋼啃下了最復雜的地質“硬骨頭”﹔中俄天然氣管道管線鋼,在零下45℃仍能滿足工況要求……憑借在一項項“超級工程”上的卓越表現,舞鋼正在高端特鋼賽道上重塑行業標杆。
數據顯示,近五年,舞鋼累計申請專利300余項,80余個新產品打破國外壟斷,這些“舞鋼造”正助力“大國重器”挺進深藍、極地、蒼穹。(慎志遠、王玉興、程明輝、肖懿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