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秋染田疇,一村一品好“豐”景

程明輝
2025年09月10日11:00 | 來源:人民網-河南頻道
小字號

潘店鎮和馨農庄的葡萄即將成熟。人民網程明輝攝

潘店鎮和馨農庄的葡萄即將成熟。人民網 程明輝攝

九月初的河南省新鄉市封丘縣,田野間鋪展著斑斕的豐收畫卷,荊隆宮鎮的辣椒紅透枝頭,曹崗鄉的棗園青紅綴枝,潘店鎮的葡萄綠如寶石,黃德鎮的生姜翠葉舒展……這片土地上,每一種作物都牽著村民的“增收線”,每一處田間都藏著“一村一品”的致富密碼。

“天剛亮就來摘辣椒,5個小時能摘50斤,掙百十來塊,還不耽誤照看家裡!”荊隆宮鎮培亮家庭農場的辣椒基地裡,村民一邊把鮮紅的辣椒塞進竹筐,一邊笑著算增收賬。田間地頭,幾十名村民穿梭在藤蔓間,採摘聲、談笑聲混在一起,成了最熱鬧的豐收曲。

“今年種了100余畝辣椒,畝產超3000斤,收益比種小麥、玉米高多了!”農場負責人劉永合說,往年只是小面積試種,今年擴大規模后,收購商天天上門拉貨,“銷路穩、價格好,心裡踏實。”

近年來,荊隆宮鎮盯著“特色、高效、綠色”做文章,把辣椒種植當成調整農業結構的“鑰匙”,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讓普通農田變成“增收田”,小辣椒也成了鄉親們的“致富椒”。

曹崗鄉馬坊村冬棗園的果實壓彎枝頭。人民網程明輝攝

曹崗鄉馬坊村冬棗園的果實壓彎枝頭。人民網 程明輝攝

曹崗鄉馬坊村的100畝冬棗園裡,藏著生態種植的巧心思。負責人馬太中撥開濃密的枝葉,青紅相間的棗子在風中晃悠,“咱這冬棗不打農藥、不上化肥,全用發酵的羊糞、鴨糞當肥,園子裡還養著雞鴨,既能除虫,糞便又能肥田,一舉兩得!”

這片棗園是馬太中養了5年的“聚寶盆”,每年能產四五萬斤冬棗,國慶前后總有游客慕名前來採摘。更讓村民高興的是,棗園常年能提供30多個崗位,“在家門口干活,不用跑遠路,收入也穩定。”

潘店鎮屯裡村的和馨農庄,則靠“十年磨一劍”種出了好效益。負責人丁治艷從2015年起守著這片葡萄園,如今已育出巨玫瑰、陽光玫瑰兩個好品種。眼下,一串串葡萄沉甸甸地垂在藤蔓上,裹著薄粉、泛著亮澤,再過不久就會循著物流專線,被送到廣州、深圳的市場上。如今,農庄還帶動周邊村庄種起了葡萄,小集群讓“甜蜜事業”惠及了更多人。

與這些成熟產業比,黃德鎮前老岸村的生姜產業雖剛“起步”,卻透著“大潛力”。“以前種玉米,一畝地收入不到2000元,今年跟著村裡種姜,畝產值能超3萬元,翻了十幾倍!”村民王新法蹲在田埂上,看著即將成熟的生姜,笑得合不攏嘴。

為了打破傳統農業的“低產瓶頸”,前老岸村“兩委”跑了不少地方考察,今年第一次試種生姜。通過“黨支部+農戶”的模式,村裡整合了閑置土地,引進優質姜種和技術,還請農技專家全程指導,讓產業穩穩落地。

“不光要種好姜,還得把產業鏈拉長!”村黨支部書記賈永江說,明年計劃擴大種植規模,建生姜清洗、儲藏車間,還要打響“老岸姜”的牌子,“讓生姜走得更遠,讓村民的腰包更鼓。”如今,田野裡飄著的姜香,成了鄉村振興的“新味道”。

從“紅辣椒”到“生態棗”,從“蜜葡萄”到“黃金姜”,近年來,封丘縣順著各鄉鎮的資源稟賦“下功夫”,讓“一村一品”不是挂在牆上的口號,而是揣進村民兜裡的實惠。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特色種植正把越來越多村民留在故鄉、扎進土地,一筆一畫繪著“產業興、百姓富、鄉村美”的好圖景。

(責編:辛靜、徐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博物館銅鏡為何背面示人
  • 一杯春茶的含“金”量是多少?
  • 河南林州:上好“行走的大思政課”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