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行:從“深山藏秀”到“全域富民”

林慮山滑翔基地。安陽市文旅局供圖
助跑、騰空、御風……躍出懸崖的一瞬間,劉凱震撼了。
身下群峰如黛,紅旗渠似巨龍蜿蜒。雲霧繚繞間,太行山磅礡盡顯。“空中俯瞰太行,超出想象,這趟值了!”作為滑翔愛好者,劉凱不遠千裡,從北京來到林州,赴太行之約。
滑翔落地,劉凱一頭扎進了古朴寧靜的石板岩鎮。這裡又是另一種體驗,3000年歷史的古鎮,90%建筑以石為料。漫步其中,隨處可見支著畫板寫生的學生。懸崖、石屋、綠植,在筆尖漸次成形。“南太行真的太美了,韻味無窮。”劉凱計劃約上朋友,每年都來飛上一次,住上幾天。
曾經的南太行“鎖在深閨無人識”,如今卻是熱門旅游目的地。滑翔、攀岩、游山、親水、追尋紅色足跡,人人都能解鎖自己的太行玩法。依托各地資源稟賦、因地制宜,河南整合南太行山水資源、文化資源、紅色資源,讓美景走出深山,接納八方游客。
仲秋,新鄉,萬仙山。走在郭亮村的挂壁公路上,游客陳阿姨攥著同伴的手一路驚呼:“我走著都害怕,他們是怎麼隻靠人力在絕壁上開路的啊!”她指尖反復摩挲著崖壁上鑿刻的粗粝紋路,贊嘆不已。
萬仙山裡的民宿集群。人民網記者 尚明楨攝
陳阿姨是和老姐妹約著來“醉氧”的。“郭亮看景,南坪住宿,擁抱山裡的‘負氧離子’。”陳阿姨選的30天長租套餐,3000塊房租還管三餐。每天有人上門量血壓,飯菜是現摘的青菜、慢燉的山菌。
“我倆晨起被山雀叫醒,傍晚就著山風吃飯,渾身都鬆快。”閑逛時去村裡看《一路有劇》情景劇,看《太行山傳奇》裡的抗戰故事,再逛逛紅色研學點,老姐妹聊著聊著就想起年輕時的光景,心裡頭格外熱乎。
“60歲以上還免門票,省下來的錢剛好買些野核桃、山花椒﹔55塊錢能暢玩三天,我跟著老姐妹把景點逛了個底朝天。大半月住下來,感覺呼吸都是草木的清香,舍不得走嘍!”坐在民宿院中的石凳上,陳阿姨手裡剝著剛摘的野核桃,語氣裡滿是滿足。
游客多了,最高興的是吃上旅游飯的山民。
宋輝一家祖祖輩輩都居住在南坪村。“以前除了靠天吃飯,就是外出討生活,日子緊得攥不出油。”靠山吃不上山,成為幾代南太行人的心病。
1992年,南坪村被納入風景名勝區規劃。1996年全國第四屆攀岩錦標賽在此舉辦,深山秘境首次進入全國視野。
村民們順勢辦起了“農家樂”,宋輝家是最早一批“吃螃蟹”的。幾間土房配著公用衛生間,主打“能住就行”。“那時候游客少,景區也沒啥配套,一晚幾十塊錢都是高的,還得跟別家拼價留客。”宋輝說,轉折始於2014年:政府接管景區后,連續舉辦國際攀岩賽事,硬化山路、增設觀景台、完善水電系統。景區引入高檔酒店作為標杆,組織經營者參觀學習,“真是大開眼界,以前都是瞎弄。”宋輝把40多間擁擠客房縮減至27間,增設公共活動區,實現衛生間干濕分離,配上了中央空調與定制床品,超大落地窗更是讓客人攬景入懷……農家樂從“量變”轉向了“質變”。
萬仙山景區管委會數據顯示,近五年來農家樂數量減少40%,民宿佔比卻從不足5%躍升至65%。服務品質的提升讓萬仙山不僅能承載普通游客,更吸引了像陳阿姨這樣的“長住客”。“過去哪敢想300多元均價還天天爆滿。”宋輝坦言,以前旺季就靠夏天避暑,現在各類文旅項目豐富多彩,全年無淡季。
萬仙山是輝縣市因地制宜,發展全域旅游的縮影。生態音樂露營、沉浸式親水文化、攀岩聯賽等新業態層出不窮,鄉村康養游、紅色研學游、避暑親子游等多點開花。今年上半年,輝縣接待游客1033.94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45.9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04%和6.25%。
觀雲海,賞紅葉,邂逅王維詩裡的雲台山。段超攝
出圈的,不止萬仙山。南行60公裡,夏日的寶泉景區更是將太行的險峻與熱鬧推向了極致。峽谷間溪流潺潺,飛瀑奔涌。瀑布下,游客搭起帳篷露營,清風攜著水汽拂過臉頰﹔淺灘上,孩子們舉著水槍追逐嬉戲,水花飛濺間歡笑不斷。人們或蹚水納涼,或坐在溪畔閑聊,任太行的清涼與愜意漫進心間。
崖下親水熱鬧,崖上極限驚險。飛拉達岩壁上,挑戰者步步攀升,將太行壯闊盡收眼底﹔蹦極台一躍而下的身影,伴著呼嘯風聲釋放壓力。日均4萬人次的客流,成為河南文旅的新名片。
行走南太行,仿佛踏入一場文旅盛宴。焦作雲台山,丹霞地貌與雲海輝映,茱萸峰上紅葉紛飛﹔安陽紅旗渠畔,游人絡繹不絕,感受不朽的精神豐碑﹔濟源王屋山下,南坪古村閑置老院變非遺工坊,“住古村、品文化”成潮,生態資源穩穩轉化為富民產業……
從“絕壁鎖深閨”到“全域游火爆”,從“百姓守清貧”到“產業富民興”,千年太行譜新篇。每處景致都是富民密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巍巍太行照進現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