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国际学术研讨会、专题文化展将在10月陆续举行。这是甲骨文发现以来中国首次在国家层面举办系列纪念活动。

分享到
    • 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现场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现场
    • 中国文字博物馆展厅的场景再现中国文字博物馆展厅的场景再现
    • 游客在殷墟博物馆观看甲骨文展品。邓放 摄游客在殷墟博物馆观看甲骨文展品。邓放 摄

“一片甲骨惊天下” 中华基因永传承

今年是殷墟甲骨文发现120周年。120年前,“一片甲骨惊天下”,120年来,甲骨文从数千年沉睡中被逐渐唤醒,为研究中华早期文明,国家与社会形态提供了史证资料,一举将有关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向前推进了1000年。
  作为目前中国最早成系统的文字,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甲骨文迎来了发现120周年的纪念时刻。2019年10月18日,“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安阳正式拉开帷幕。   
  120年来,甲骨文发现与研究硕果累累,据不完全统计,已出土甲骨文约16万片,甲骨文单字约4500余个,出版甲骨著书约280种,发表各类论文30000余篇,汉字之源的地位得到举世公识,甲骨文以其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巨大贡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详细】

甲骨文,你从哪里来?

你是谁?从哪里来?往何处去?当甲骨文面对“哲学三问”,该如何作答?1899年,清代学者王懿荣患痢疾,医生开出一剂药方,上有一味叫“龙骨”的药。在从药铺抓来“龙骨”上,他目光锐利地发现上面刻划有奇异的纹络。

一片甲骨惊天下。这就是汉字鼻祖——甲骨文。它将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提前了1000年。

王懿荣之后,甲骨文研究代代相承,与敦煌学、红学并称为20世纪中国文史“三大显学”。距今3000余年的甲骨文,既是研究汉字发展和中国早期历史的宝贵材料,也是泱泱五千年中华文明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详细】

一片甲骨的“逆袭”之路

中国文字博物馆一层北区的四方形玻璃展台中,静卧着一片手掌大小的椭圆形甲骨。

自1899年被发现以来,它的身份不断变化:起初,是止血消肿的中药;之后,是震惊天下的文物;再后来,是历久弥新的文化符号;现在,又是亮丽的城市名片。

一片甲骨,不仅记录着3000多年前的风土人物,也述说着古老中国的风雨历程。

1881年前后,安阳小屯村的村民经常在村北田间挖出兽骨残片。当地的剃头匠李成发现,把这些骨片磨成细粉,涂抹在伤口上,有止血消肿的功效。 【详细】

从殷墟走来,向世界走去

20世纪的一百年间,经过几代学者的追求、守护和探索、开拓,一系列甲骨文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先后问世。新百年开局的近20年,甲骨文研究者们继续砥砺前行,不仅又推出一批重要著作,还发现了文字释读这一阻碍研究继续全面发展的短板。

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释研究”正式实施,教育部、国家语委牵头组织的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与应用专项工作启动,推动甲骨文研究进入了全面深入发展与弘扬的新阶段。

甲骨文书法和甲骨文实物走出象牙之塔,使学者的研究成果走近大众、走向世界,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展现中国风采。 【详细】

甲骨文输入法取得突破 让古文字复活

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但要在电脑上打出这种像“画”一样的字却很难实现。刘志祥等人编制的甲骨文六位数字码输入法,让甲骨文电脑输入成为可能。他们编著的《甲骨文六位数字码检索字库》一书,近日由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发行。

甲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因其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是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王室贵族占卜和记事文字实录。据统计,目前海内外约有16万片甲骨文,共有单字4300多个,已释读字有1600多个。

“虽然不少人对甲骨文输入法展开了研究,但鲜有能直接在电脑上输入使用的。” 【详细】

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际研讨会现场照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