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青”结合求解“谁来种地”之问

任国战 杨之甜

2021年03月01日08:05  来源:河南日报
 
原标题:“老中青”结合求解“谁来种地”之问

  □本报记者 任国战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杨之甜

  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急需破解“谁来种地”难题。今年,我省第一产粮大县滑县将在135万亩高标准农田基础上,新建高标准农田10万亩。耕地多了,种地的人够吗?在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兼业化趋势越发明显的背景下,如何吸引更多人到农村去?

  2月24日,正值春耕,记者在滑县采访三位不同年龄的农人,通过他们的故事,求解“谁来种地”之问。

  “90后”张国涛——科班出身创业劲头足

  “这是俺合作社加工的粉条、花生油。”2月24日,在滑县万古镇杜庄村焕永合作社,张国涛正在给包装好的农产品拍“特写”照片。

  张国涛今年28岁,两年前毕业于河南工业大学粮食工程专业,是焕永合作社职业经理人,负责市场推广。

  去年8月,听说这里招人,他背个小包来应聘。“国家接连出台这么多惠农政策,农村发展形势大好,我学的是粮食工程专业,想学以致用。”他说,当初心怀忐忑地问焕永合作社理事长,“我能行吗?”对方斩钉截铁地说:“你来吧,肯定行!”

  于是,他在大田里扎根。“农村大有可为,我愿意把我所学的知识回报农村。”张国涛说,下一步他不仅要把当地特色农产品推广到全国,还要把时下流行的高科技手段与传统农业结合起来,让农业“潮”起来。

  “80后”史瑞丰——毅然返乡带乡亲致富

  西装衬衣、金边眼镜、一口普通话。史瑞丰今年35岁,是滑县光明生态示范奶牛养殖有限公司工会主席、行政中心主任。

  2016年,在外打工多年的他,听说家乡有国企在招聘,就毅然辞职,返乡就业。当时,精准扶贫工作已全面展开,作为工会主席,他向公司提议,要加大对当地贫困户的帮扶力度。

  “当时滑县脱贫任务重,我是农民的儿子,咋能袖手旁观?”在他的建议下,公司在招聘工人时优先录用贫困人员。“我想帮乡亲们增加收入。”他说。

  这还不够。史瑞丰说,目前当地员工主要集中在赶牛、降温、挤奶等技术岗位,他希望有更多高层次人才,加入公司从事科研、管理等工作。

  “60后”魏凤梅——不辞辛苦当好“田保姆”

  一头花白而蓬乱的短发,戴黑边眼镜,脚蹬一双沾泥点的黑皮鞋。“最近气温波动较大,有的农户把握不好浇水时间,我天天往地里跑。”魏凤梅边说边打开手机微信,一会儿工夫没看,又有十几个老乡留言咨询。

  魏凤梅,58岁,是滑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从事农技服务30多年。从2005年起,该县开始在乡镇推行农业科技入户,技术员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做技术指导。

  几十年如一日,魏凤梅“泡”在田间地头。全县20个乡镇、3个街道办,她跑过几十遍。不仅做农技服务,她还挨家挨户宣传新技术。

  最让魏凤梅头疼的是农技人才断层问题,滑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共有43个农技员,平均年龄50岁。“中央才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希望更多年轻人投身农业,从我们手里接棒,让咱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技术对头,“农人”多了,农业发展步子才能更快。目前,全县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12家,种粮大户1296户,规模养殖户200多家,农民合作社3830家,各类家庭农场1365个,新型职业农民570人,大田里孕育出蓬勃动能。

(责编:黄莎、杨晓娜)

推荐阅读

一把提琴出确山(人民眼·返乡创业)
  一间不起眼的农房里,六七名妇女促膝而坐,小小刻刀在手中上下翻飞,毛糙的木料很快被精雕细琢成提琴琴头。在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竹沟镇,像这样大大小小的提琴加工作坊有122家……【详细】一把提琴出确山(人民眼·返乡创业)   一间不起眼的农房里,六七名妇女促膝而坐,小小刻刀在手中上下翻飞,毛糙的木料很快被精雕细琢成提琴琴头。在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竹沟镇,像这样大大小小的提琴加工作坊有122家……【详细】

向着强省、高地、家园,中原儿女愈战愈勇
  愈战愈勇,始得玉成。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河南全省上下逆风破浪、危中寻机,战疫情、抓发展、保民生,经济呈现持续恢复向好态势,全省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3%左右……【详细】向着强省、高地、家园,中原儿女愈战愈勇   愈战愈勇,始得玉成。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河南全省上下逆风破浪、危中寻机,战疫情、抓发展、保民生,经济呈现持续恢复向好态势,全省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3%左右……【详细】

关注河南频道微信平台关注河南频道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