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河南频道>>河南各地

南召:“大数据+网格化” 筑牢疫情防疫“防火墙”

2022年01月25日10:00 | 来源:人民网-河南频道
小字号

1月23日,在外南召籍网友“珊宝贝儿”登录南召县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微信公众号“丹霞南召”,打开疫情防控专栏点击“政策须知”后,自动弹出南召县疫情防控指挥部“各类人员入召返召管控措施”,她详细阅读后,又浏览“温馨提示”,登录查看“返乡报备”“回乡确认”,然后留言表示:“虽然我在低风险地区务工,健康码为绿码,我也很想念家乡的亲人,但是我积极响应当地政府和家乡的号召,非必要、不返乡,留在当地过新年,不给家乡添麻烦!”

1月18日,由南召县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委托中科曙光城市云计算中心定制的“南召县返乡人员信息报备系统”上线后,入召返召人员在手机上实时查看南召县疫情防控政策,及时调整自己个人行程和归程计划。截至目前,在外南召人员关注“丹霞南召”12477人次,7165人已经填报返乡信息。

“打开这套信息填报系统就是‘最强大脑’,映入眼帘的是‘返乡报备’‘回乡确认’两个版块,通过它们县、乡、村三级可以即时掌握在外人员返乡动向,提前做好预判和管控准备。整个信息填报系统画面简洁明了,操作方便快捷,启用以来,受到在外老乡广泛好评。”南召县大数据中心总工程师王子龙介绍说。

源头精准管控,切断传播途径,是疫情防控的治本之策。南召县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大数据平台、移动通讯手段,整合各方力量,多方联动实现数据共享,为疫情防控打出了一套“数据组合拳”。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由县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牵头,由中科曙光企业担纲,研发入召返召人员登记系统,模块设置了“返乡报备”和“回乡确认”两个版块内容,让县、乡、村三级即时掌握在外人员返乡动向,提前做好预判和管控准备,做到返乡报备、信息排查、人员管控等环节相互支持、相互印证、无缝对接、信息共享。

“春节将至,目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我们倡导在外的南召老乡非必要、不返乡,留在当地过年,通过电话或微信与家人、亲人联系沟通、拜年问候。”在南召县疫情防控指挥部的统一调度下,乡村网格员和信息排查部门积极利用微信、短信等形式,向所有在外人员精准发送温馨提示,告知家乡疫情防控政策,动员在外人员站在疫情防控全局和自身家庭健康的角度,慎重安排春节行程,劝导留在当地过春节。据统计,15个乡镇网格信息员成功劝导在外人员10100余人次,移动通讯部门共向在外人员发送劝导信息4万余条。

“您好,我们是城关镇疫情防控志愿者,请您和您的家人扫一下健康码和行程码。”1月23日,一群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奔走在南召县城关镇民主社区的大街小巷,挨家挨户上门组织居民扫码,全面摸查疫情信息。

南召县充分发挥行程码、健康码的快捷防疫作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全员双扫码”行动。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15个乡镇组织在本辖区居住的所有人员进行扫码活动;102个县直单位负责组织本部门管理的所有人员及家庭成员进行扫码;各市场主体对进入超市、商场、宾馆等重点公共场所的所有人员进行扫码,发现红黄码人员就地封闭、监管,并立即向县疫情防控指挥部进行报备、采取相应管控措施,实现全流程闭环管理。不同责任主体各行其职、各负其责,实现所有在召居住人员扫码全覆盖,有效澄清风险人员底数。截至目前,南召县开展两轮“全员扫双码”活动,扫码人员381677人,扫出红码23人、黄码570人,均已严格落实相应的管控措施。

南召县以乡镇工作人员、村组干群、志愿服务者为主体,组织1670名乡村干部组成乡村信息排查队伍,以全科综合网格化管理为工作体系,拉网式排查来自中高风险地区和关联区域人员信息,做到轨迹清、人数清、位置清、管控情况清,将落地排查的信息及时反馈,阻断疫情传播链条。截止目前共排查入(返)召人员信息22281条,南召籍在县外人员信息56020条。精选政治素质高、头脑灵活、精通计算机应用的人员充实县级信息排查力量,在每天乡村上报人员信息的基础上,建立入(返)召人员、南召在外人员两个信息库。随时根据疫情形势变化,快速筛选相关地区人员信息,科学防疫、精准定位、迅速处置,为疫情防控机制高效运行提供基础保证。

“临近春节,返乡过年的群众越来越多。为实现‘四个零’目标,我们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智能优势、大数据的神威,中科曙光城市云计算中心帮助我们开发了疫情排查管理、返乡人员信息填报系统,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技术充分掌握返乡人员的相关数据,从多维度、多层面对返乡人员数据进行分析,帮助政府及时掌握人员信息动态,做到快速采集、实时分析、精准上报,节省了人力物力,为我们科学防疫筑牢‘防火墙’。”南召县委书记方明洋说。( 南召县委宣传部 廖涛 张青松 王智供稿)

(责编:辛静、徐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一条留言,让群众的出行更方便
  • 与死神“打赌”21年 从小伙熬成爷爷
  • 寻找故土思念的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