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新华区:下足绣花功夫 推进垃圾分类

“楼道的杂物堆积不见了,你们工作做的扎实啊。”6月4日上午,平顶山市新华区创文指挥部第四督导组组长薛霁在长青路一老旧小区进行检查时,发现以前频繁出现的楼道杂物堆积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同行的社区负责人则笑着表示,这个一直难以破解的难题得以解决,只因小区多了一个“资源回收站”。
像这样的小区资源回收站点还有很多,它们散落在新华区的大街小巷,推动着垃圾分类成为一种新风尚、一道新风景。
垃圾分类关系千家万户,如何解决好这一“关键小事”,实现有效推进、长效运转,答好市域治理现代化的这道重要考题,考量着新华环境卫生服务中心的智慧。
“盯着防着”不如“引着”
6月4日一早,家住幸福花苑的李大娘拎着一小捆包装纸板和两袋塑料瓶,来到小区附近的资源回收中心,过磅、计价、数据上传后,李大娘收到了12.5元的现金。
“今天的菜钱有了,一会儿出去再捡点。”李大娘表示,家里的以前不舍得扔的废旧物品都已经卖了,出去遛弯儿还能再捡拾一点,净化环境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收益。
将家里的旧物,按废纸张、废塑料、废金属等,分别筛选,再送往家门口的资源回收中心,这已经成为李大娘和邻居们养成的新习惯。
“黄纸1.2元每公斤,花纸0.8元每公斤,废铁1元每公斤……”资源回收价格公示栏的提示下,垃圾分类,在无形中成为引领市民生活的新变量。
“以前费尽口舌,要求居民们进行分类处置,难度很大。纵有一时之效,时间长了,惰性又会滋生。反反复复去提醒要求,效果也不佳。”新华环卫中心熊英姿表示。
“只有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才能增强他们的主动性。”新华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王飞表示。于是,新华区整合统筹垃圾分类和资源循环利用两项工作,精心打造全市首个“三级回收体系”,从微型公厕管理间的再利用,到闲置垃圾回收站的华丽变身,再到中型资源回收中心的打造,建立起全品类、全链条、便民化的再生资源回收管理体系。
“目前,新华区已建设规范化资源回收站点40余个,通过线下就近、线上上门的回收方式,提升市民分类可回收物的积极性。”王飞说。
据统计,自5月1日以来,“微型”资源回收站已回收资源1200KG、“小型”资源回收站回收资源8600KG、“中型”资源回收站回收资源19700KG,极大地提高了居民垃圾分类热情。
细处发力,答好“全民考题”
互联网+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为运用好这一新技术助力资源回收,新华环卫引进第三方,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对行业升级优化,消除了传统废品回收的弊端,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采取“互联网+回收”,开展线下自助回收和线上预约上门回收相结合的新型再生资源回收模式。
“线上拓展废旧家具、装修(大件)垃圾预约回收服务,让很多家庭摆脱了破烂儿不舍得扔、不方便扔的困境,改善了家居环境也增加了收入,减少了浪费。”一直从事上门回收的范爱丽说。
让利于民,与民以惠。有别于传统废旧物回收行业“利大抢收,利小不收”,新华区资源回收站点通过政策托底,不仅涵盖了纸制品、废塑料、废金属,还覆盖了玻璃、纺织物等低值可回收物,并以略高于市场的回收价格,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并正确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的目的,在于促进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争取物尽其用。要想前端的努力不被浪费,就必须形成回收、分拣、运输、循环利用的有效闭环。为此,新华区积极打造固废循环经济产业园,促进“垃圾减量”的同时,提高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
为让垃圾分类这件“麻烦事”变成生活“新风尚”,新华区还建立230平方米的垃圾分类宣教馆,持续宣传垃圾分类理念,普及分类方法。组织小朋友参观,从分辨“这是什么垃圾”到思考“垃圾还能怎么分”,让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通过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活动,一点点培养市民的分类意识、分类习惯,让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在新华全面落地生根。(平顶山新华区委宣传部供稿 作者郑鹤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