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河南频道

“行进中国”调研行

投资河南|“不够卖,根本不够卖”——小县城里的新型农业,“热辣滚烫”

人民网“行进中国”河南调研采访团
2024年06月25日15:24 | 来源:人民网-河南频道
小字号

 名扬四海的“金杞”大蒜,一口爆汁、秒回童年味道的沙瓤西红柿,可生吃的水果甜玉米,和小臂一样长的大青椒,皮也脆甜的彩虹西瓜……在这个中原小县城,如火如荼的新型农业正像40度的天气,热辣滚烫!

人民网“行进中国”河南调研团近日走访开封市杞县。在中国最大的大蒜国际交易市场,正值交易旺季,火热的“蒜仗”映入眼帘。“今年大蒜产量高,这样的场面得持续三个月,现在每天的交易量约1万吨,最高时能突破2万吨。”市场部任经理带着记者穿梭在如织的车流中,不住提醒记者:“小心,车太多,我怕你们过不来。”

“世界大蒜看中国,优质大蒜看杞县”,国人餐桌上每四头大蒜,就有一头来自杞县。开封杞县自2000多年前开始培育大蒜,优质的气候、土壤和种植环境,使得杞县大蒜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大蒜素等,集100多种药用和保健成分于一身。

2019年,杞县大蒜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20年入选中欧地理标志第二批保护名单,凭借超高品质驰名中国,享誉海外。2023年,杞县大蒜出口额达8.4亿元人民币,大蒜商品远销韩国、美国、中东、欧盟、东南亚、南美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名副其实的“金蒜”。如今的杞县大蒜国际交易市场不仅为本产地提供服务,更是成为集全国大蒜收购、冷库仓储、初加工、物流运输、代办经纪人服务等于一身的一体化综合交易集散地。

完善的服务体系吸引各地蒜商纷至沓来,重庆蒜商张先生就是其中一位。“这里的大蒜品质最好,市场服务也好,客户从来不用操心。”这趟来,张先生就订购了几千吨大蒜,部分销往国内各省,部分出口国外。

满载大蒜的卡车。人民网霍亚平摄

满载大蒜的卡车。人民网 霍亚平摄

任经理告诉记者,市场多个环节需要大量劳动力,如根据出口国不同需求,按其标准分拣、初加工、包装等,从而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据悉,全县围绕大蒜全产业链可实现常年充分就业,仅电商领域带动全县从事快递、客服等工作岗位的人员数量超过2万,月收入平均可达3000元以上。

“这是蒜酥,大量出口,在国外非常受欢迎,咱们南方炒菜也喜欢用来当调料,还有洋葱蒜酥。这是蒜片,高档西餐厅用得多。蒜粉,可直接入药……”市场管理部的楚经理给记者一一介绍眼前各类蒜制品。“河南粮投(河南粮食投资集团公司)和我们公司合作,打造200多亩深加工产业园,目前正在建设当中。”

之所以要大力发展深加工产业,最主要的原因是提高大蒜的产品附加值。三吨半的大蒜能加工一吨蒜片,放在真空包装里,可储存5至10年,且蒜片价格长期稳定,供销两旺。楚经理拿起手边的一瓶蒜片说:“把深加工做大做强,也是应对因价格波动而‘蒜贱伤农’的有效手段。”

现如今,杞县大蒜国际交易市场每年交易额约30亿元人民币,杞县围绕大蒜形成的科研、种植、交易、冷链仓储、物流、深加工、电商销售等产业链已超百亿元。种蒜致富早已不是梦。

开封市杞县沙沃乡王大夫庄辣椒试验大棚。人民网霍亚平摄

开封市杞县沙沃乡王大夫庄辣椒试验大棚。人民网 霍亚平摄

离开大蒜市场,调研团一行来到杞县沙沃乡王大夫庄村,返乡5年的支部书记王超生带着记者参观了村里的新型农作物试验大棚。“进来后是不是感觉不那么热了?因为大棚盖了‘棉被’,常年恒温。”记者随王书记进到辣椒试验棚内,室外40度的高温和棚里阴凉的体感立马形成反差,棚内小臂长的辣椒长势喜人。

王书记娓娓道来:“这款辣椒,是我们村干部们去河南农业大学(“农大”)通过学习、挑选引入的新品种,抗病、高产、口感还好。你看这辣椒苗上密密的白花,一个花就是一个果,成熟的辣椒苗一般能长到2米多,品质相当好。”他手捧辣椒,喜上眉梢。“农大专家几次到村里回访,看到相较科研阶段,大棚里超乎意料的种植效果,连连称赞:‘真没想到你们能把这个品种培育得这么好!’”王书记兴奋地告诉记者。

通过王书记的现场讲授,记者了解到,辣椒最怕伏天,在河南正常情况下8月种苗,10月第一次结果,一直持续到过年。如果今年利用“棉被”控温的试验成功,就能够实现“一次种植,月月结果,全年收益”。王书记说:“这样算下来,改良技术前因天热无法种植的2个月可以给农户带来每亩5000元的收益,加上技术创新每亩节约的3000元成本,里外里可增收8000元。”

辣椒长势喜人。人民网霍亚平摄

辣椒长势喜人。人民网 霍亚平摄

这一片试验大棚,王超生自己承包了5个,“今年通过我这一棚控温实验,成功后明年就可以大批推广。现在看来,效果是非常好!你和老百姓说再多,不如把自己身家压进去,成功了,挣钱了,老百姓自然愿意相信你,愿意跟着你干。从技术到管理,直接复制,省去中间的尝试步骤,跟着我们学就行!”

自动化喷灌。人民网霍亚平摄

自动化喷灌。人民网 霍亚平摄

王书记称:“就以我们目前的产量,一个大棚一年产2万斤辣椒,单价保守估计1斤8毛,一年一个辣椒棚就获毛利一万六千元。除去化肥、灌溉等成本不超过5000元,一个大棚的年净收入超过1万元。”在试验棚区,记者看到老乡操作喷灌设备浇水,全程可实现全自动化,且整套设备成本总价也很低。记者了解到,借助于自动化技术手段,像这样的大棚,一人一年可管理10个。

累累西红柿果实。人民网霍亚平摄

累累西红柿果实。人民网 霍亚平摄

在西红柿大棚,热情的老乡现场摘下红彤彤皮上透着点点沙瓤的果实,洗净递到记者手里,“尝尝!这是你们小时候的味道。”酸酸甜甜,味道醇正,一口爆汁……“我们的西红柿,出不了这方圆20公里就卖光了。”

好品质造就好口碑,订单纷至沓来伴随的也有烦恼。“曾经有每天供货2000斤的订单,我们都不敢签,只怕供应不上。每天清早,开封市区的居民和超市进货商,在村口就能把当天摘下的果实全部买空。还有主播听说了我们的西红柿,主动联系来大棚里直播带货,销量非常可观。”

王书记向记者透露,下一步会争取更多资金和项目,从育苗、种植、销售到冷库储存,一体化扩大规模。沙沃乡已初步规划为以新型农产品为主体、集特色农业旅游为一体的多元化发展乡镇模型。“等你们下次再来,就能看到我们不一样的沙沃乡了。”

实践出真知,眼前的王书记俨然是一位行走田间地头的农业技术能手,但谁能想到,5年前的他还是远在浙江绍兴做装修生意的小工头。“当村干部的目的,就是要想方设法找出路,给老百姓增加收入。我们村曾经是全乡评比倒数第一的落后村,经济差、卫生差、面貌差,老百姓常常上访,而今年年综合评比稳居全乡前三名。村里还用这些年农产品带来的收益铺了路,修了下水管道,村委会也装上了打印机,全年免费为老百姓服务……我老婆看到这些年村里的变化,跟我说,你就放心大胆地干吧,我支持你!”

谈及未来,王书记信心满满!如果说还有什么期待,那就是希望更多在外务工的青年,能够像他一样,返乡务农,共同致富!(万世成、郭健、张悦、艾雯、霍亚平、侯琳琳、谷羽桐、袁蒙、孙鸿宇、舒克里)

(责编:辛静、徐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河南科技小院聚智助力乡村振兴
  • 中原沃野焕“新机”
  • 河南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