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信阳:践行“两个更好” 加快老区振兴

发布会现场。张丹阳摄
人民网郑州9月24日电(记者慎志远)24日上午,记者从河南省委宣传部举办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主题信阳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信阳全市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加快老区振兴,加速绿色崛起,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效。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信阳,提出‘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重大要求,为信阳发展擘画了美好蓝图、提供了根本遵循。”信阳市委书记蔡松涛在发布会上说,信阳忠诚践行“两个更好”重大要求,全市各项重点工作提速提质提效,公路、航空、高铁、内河航运等一批结构性项目加快建设,豫东南高新区全面拉开,各项改革深入推进,老区信阳正在发生有目共睹的变化。
绿色崛起靠产业。蔡松涛表示,信阳系统梳理全市产业链群,做优做大做强装备制造、绿色家居、电子信息、绿色食品、时尚纺织、生物医药六大产业集群,主导产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占规上工业的62.8%、66.6%。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建成14家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载体,落地4个院士工作站,大别山实验室正式挂牌运营。豫东南高新区32.7平方公里启动区骨架路网建成通车,第一批标志性产业项目建设顺利,绿色集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正在加速形成。
信阳市秉承“把城市轻轻放在山水之间”的理念,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建设花园城市、青年发展型城市,让城市成为美好生活的载体、青年人集聚的福地。
五年来,中心城区打通54条断头路,全市改造老旧小区1001个、新改建街头游园209个、新增绿地893.4公顷、绿道91.2公里。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森林覆盖率达到36.5%,空气质量连续多年居全省首位,城市更加美丽宜居。
信阳市毫不放松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精准开展动态监测,强化志智双扶,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2020年脱贫摘帽以来,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达到9%。第一批51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基本建成,优质稻米、弱筋小麦、茶叶、油茶等6大主导产业和花生、中药材、食用菌等6大特色产业持续壮大。
蔡松涛说,信阳市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优势再造战略,把发展文旅产业与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相结合,在“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中叫响“美好生活 青春信阳”文旅品牌。建成红色大别一号旅游公路900公里,明港机场通达全国8个大中城市,淮河航运通江达海,南信合高铁、京港高铁、潢川机场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立体交通更便捷。
突出茶旅融合、红旅融合、交旅融合,做好“旅游+”和“+旅游”文章,推动茶、菜、水产业深度植入文旅业态,实现融合发展。今年1-8月,全市接待游客4062.9万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2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7%、9.6%。
与此同时,信阳还高质量建设3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和2个省级区域中医诊疗中心,三级医院从1家增至17家,王俊院士工作站落户市中心医院,真正把更多优质医疗资源送到群众家门口。
“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奋力书写‘两个更好’出彩答卷,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贡献信阳力量。”蔡松涛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