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河南各地

安阳:多彩非遗 魅力传承

2024年12月06日10:00 |
小字号

2024年是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开展非遗保护行动20周年。20年来,非遗从一个陌生的外来概念转变为民众熟知的生活用语,其保护工作也成为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各种生动实践,无数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瑰宝得以流传。近日,笔者走访了安阳多位非遗传承人,了解他们关于非遗传承和保护的故事。

糖画和糖人艺人:根据市民喜好进行创作

糖画和糖人是用糖做成的画和造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亦糖亦画,可观可食。以前,看糖画和糖人艺人制作或者购买糖画、糖人多是在庙会或者集市上,现在的糖画艺人除了走街串巷,也在我市商业街开起了门市。当然,靠一门手艺支撑起一家人的生活或者一个门市并非易事,为了糖画和糖人的持续发展,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断创新,根据动漫角色和时代主题创作糖画和糖人。

12月3日,市民赵先生说:“糖画造型生动、丰富,深受人们喜爱,尤其是孩子,他们每次在街上或者庙会上看到有人画糖画,总会站在旁边看半天,还会嚷嚷着买自己喜欢的图案,我的孩子喜欢奥特曼图案的糖画。”

在安阳市仓巷街的一个摊位前,只见糖画艺人手拿勺子,舀起热乎乎的粘稠糖汁,随着缕缕糖丝的飘洒,十几秒钟后,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人们购买糖画多数是以转盘的形式,也有不少顾客根据自己喜欢的图案“点单”。

糖人传承人马电坤介绍:“老一辈人传承下来的造型比较少,连十二生肖都不全。为了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我不仅完善了十二生肖的造型,还会根据顾客提供的图片进行创作,深受他们喜爱。”

彰德锦泰恒糕点:创意造型 为安阳文旅助力

对于许多老安阳人来说,一提起点心,首先想到的就是“锦泰”,比如老安阳人喜爱的蜜三刀、核桃酥、马蹄酥等。在制作传统老式糕点的同时,糕点师傅积极创新,为了积极宣传助推安阳文旅发展,不仅在口味上下功夫,在造型上也进行了创新。

12月4日,河南锦泰誉食品有限公司经理冯超介绍:“公司的彰德锦泰恒品牌于2022年入选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开始主要以做传统糕点为主,这两年我市加大文旅宣传力度,吸引全国各地游客来安阳旅游,我们就想着把安阳的甲骨文、殷墟和红旗渠等通过糕点传播出去。公司下大力气开发文创产品,也就有了现在的文峰塔、大邑商、牛樽、司母戊鼎、甲骨文等糕点造型。”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口味,彰德锦泰恒糕点新推出桂花糕和玫瑰糕,受到广大顾客欢迎。

一位前来购买糕点的市民说:“我们家经常买这里的点心,走亲访友总会带一份。我比较喜欢玫瑰糕,里面有玫瑰花瓣、核桃仁、花生仁等,一口咬下去,满嘴留香。”

足尖上的非遗让传统技艺“走”得更远

长约1.2米的工作台、小板凳、锤子、弯锥、针锥、钢丝钳、剪刀……这些老物件都是徐亚南的宝贝。

12月3日,笔者走进滑县孔氏手工绣鞋第四代传承人徐亚南的文化创意工作室,她正端坐在工作台旁,手中的针锥在“千层底”上轻盈跳跃,麻线如灵动的舞者,在针锥的引导下飞快穿梭。“我母亲是孔氏手工绣鞋的第三代传承人,从小看着她做这些手工艺品,我深深地被吸引了,对这些传统手工艺品非常感兴趣。后来,我跟随母亲学做手工艺品,母亲善于想象、创新,所做的手工艺品样式别致新颖,远近闻名。”徐亚南回忆说。

徐亚南告诉笔者,滑县绣鞋制作技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且传统布鞋的制作是一个复杂而烦琐的过程。“这是一个技术活儿,也是一个体力活儿。”徐亚南边说边展示着已经纳好的鞋底,密密麻麻的针脚展现了匠人的耐心与细致,也彰显了传统布鞋制作技艺的严苛要求,剪样、纳鞋底、做鞋帮、绣花样等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其中,纳鞋底最能体现手指功夫,每平方厘米要纳81针,一双鞋底大约纳2100针,每一针都要均匀细密,线迹整齐有序,否则会影响鞋的舒适度。如今,布鞋手工制作技艺已成为地方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为了更好地传承手工绣鞋工艺,我们成立了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和文化创意工作室。公司主要采用‘公司+农户’方式,将村里的闲散妇女组织起来手工绣鞋,既传承发展了技艺,又增加了家庭经济收入。工作室主要以非遗体验课的方式将非遗知识进行传授,让更多市民了解、体验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徐亚南说。

近年,徐亚南的文化创意工作室在传承的基础上研发出多种款式,从传统的单一款式发展到100多种款式,有成人系列、婴儿系列、绣花系列、室内拖鞋系列,造型美观优雅,个性与品位兼具,传统工艺融入时代元素,古朴典雅又温馨时尚。“作为滑县孔氏手工绣鞋制作技艺的传承者,我肩负着更大的责任和使命。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并传承这一技艺。”徐亚南说。

靳氏剪纸:让指尖上的非遗焕彩出新

剪纸,可以算是最贴近普通人生活的传统技艺。2006年,剪纸艺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放眼全国,每个地方都有独具鲜明地域个性的特色剪纸,林州市的靳氏剪纸就是。

“从小家里的熏陶使我熟练掌握了传统的刀剪技艺,后来师从李笑白先生,技艺逐渐发展为剪刻结合。”12月4日,见到靳氏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靳林峰时,他正手握剪刀进行创作。一张红纸、一把刻刀和一把剪刀,一幅生动的画面便跃然纸上,成为永久的记忆。

对于靳林峰来说,年轻时对剪纸只是爱好,直到萌生用剪纸来表现红旗渠的想法。2004年,靳林峰创作出第一幅红旗渠主题作品《青年洞》,从此正式开启了他非遗传承和保护之路。“从第一幅作品面世备受好评到现在已有20年了,靳氏剪纸创新性融入独具林州地域特色的红旗渠文化,使这项技艺焕发了新生。”靳林峰介绍,“2018年,靳氏剪纸被列入林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成为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20年的传承和保护过程中,我摸索出用阴阳结合的技法来表现红旗渠,并创作出上百幅红旗渠主题作品。”

作为一名文旅从业者,靳林峰用自己的匠心和巧手助力安阳文旅产业发展。2020年,他创作的《红旗渠十大工程剪纸册》被评为十佳“安阳礼物”,成为古城安阳的伴手礼,带着祝福走进千家万户。“我们总说非遗改变生活,剪纸艺术一直都最贴近老百姓,这两年我的作品主要围绕反映林州人民生活的现实题材创作,以‘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四部曲为主题,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能给更多人带来精神力量和美的享受。”靳林峰说,“去年,我设立了属于自己的工作室,并将百余幅优秀剪纸作品进行布展并免费参观,让更多人领略剪纸艺术的魅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同样需要推陈出新。今年,我把剪纸作品和陶瓷技艺相结合,开发了茶具和挂盘等文创作品,让剪纸作品能够更长久保存。”靳林峰一边向笔者展示一边说,“我还带着好几个徒弟,他们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却都满怀对剪纸的热爱。他们会将这项技艺传给更多人,让传统非遗项目焕彩出新。”(来源:安阳市委宣传部 作者: 李雪 张璐 李婧瑜 )

(责编:于思远、徐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小麦连“链” 产业成“串”
  • 探访中原食品实验室
  • 养老服务圈 托起幸福“夕阳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