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新春走基层|革命老区响起幸福协奏曲

人民网记者 徐驰 慎志远 肖懿木
2025年02月07日08:38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我国出口海外的中高端提琴,竟有七成出自河南确山县农民之手?大年初八,节后开工第一天,记者来到确山一探究竟。

河南确山县,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抗战时期是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老区精神延续至今,被一群制琴师傅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扛起锄头,他们是种地耕田的好手;拿起工具,他们是世界提琴制造业中响当当的“确山师傅”。

王金成在雕刻琴头。人民网记者 慎志远摄

“二哥,昨天的琴头做得真板正!”一大早,县手工提琴制作协会会长王金堂到二哥王金成家串门,刚一进院,便激动地冲堂屋喊道。

推门进屋,客厅的炉火上煮着一大锅梨汤,水汽氤氲升腾。王金成正手握刻刀给一把琴头做“美容”,妻子靖凤娥怀抱一把大提琴的琴箱,随形状镶着线,动作娴熟流畅。

确山县竹沟镇小王庄村,全村34户人家,一大半都在做提琴。初五刚过,王金成和妻子就开始“接单”了,村里不少村民家也同步进入了工作状态。

“我主要做琴头,活儿多得干不完。”王金成的作坊接了二十多家制琴工坊的活,年收入三四十万元。

在家做琴,不仅方便黄新芳照顾孩子,收入也不错。人民网记者 慎志远摄

出门,隔几座院,是村民黄新芳的家。架子上堆放着从琴坊带回的半成品,黄新芳正坐在一旁的木桌边专注合琴。嫁到小王庄村后,黄新芳便开始做琴,既方便照顾家,一年又多赚近十万元。

“别村想挣钱都往外跑,俺村都往回跑。”王金堂说,五弟王金全一直在北京办琴坊。2023年,他花300多万元在村里盖起四层别墅,家用和制琴合二为一。院子里有专门存放制琴原材料的仓库,制作车间和展示厅在北边的配楼里。

做板、合琴、起凹圆棱、装琴头、上漆、调试……王金全的制琴工坊每个月能生产大提琴200把左右,小提琴近300把。琴坊常年用工十多人,都是附近村民,按工序计件领工资。

工人在给提琴上漆。人民网记者 慎志远摄

山沟沟里咋就“长”出了洋气的制琴产业?

这还得从王金堂说起。今年56岁的王金堂早年在北京提琴坊当学徒,掌握了制琴技术。后来,他在北京办厂,生意红火,还带了一批老乡入行,“确山师傅”在北京制琴行业声名鹊起。 

2015年,在政府招引下,王金堂带领一批制琴师回乡创业。刚开始,乡亲们对提琴这种“洋玩意”很陌生,更不信这个“木头疙瘩”能挣钱。王金堂就从亲戚开始,亲戚传、朋友带,从代加工到专属的独立厂房,制琴业在确山农村悄然扎根。

王金堂在做琴。人民网记者 慎志远摄

“无论是工厂还是工坊,品质都是第一位的。”在王金堂坚持手作的“偏执”下,确山手工提琴逐渐扬名海外。2023年,王金堂的一把小提琴以20万美元的价格被转卖到西班牙广播交响乐团首席手中。

如今,确山县开办制琴企业144家,仅竹沟镇就有提琴作坊122家。产品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贝斯及相关配件等30多个系列,产量占全国提琴总量的40%左右,带动近3000人在家门口就业。

一把提琴富了老区人民。昔日的土坯房和小瓦房被一栋栋别墅和高楼取代,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留在竹沟镇,愿意回到确山。2024年,确山县生产提琴32万余把,超过半数远销海外,销售额突破6亿元。

“走红”后,烦恼也随之而来。确山县年产提琴数量不少,但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品牌。大部分产品按订单生产,批量走货,在国外贴牌销售,利润大头被中间商赚走。

2024年,一个王金堂盼了七年的梦成真了。11月,确山县竹沟镇提琴产业园开工建设。

确山县竹沟镇提琴产业园。人民网记者 慎志远摄

“确山提琴能不能树品牌、提质升级,就靠这个产业园了。”王金堂说,按照现在的入驻合同,竹沟镇成规模琴坊都将入园,实现统一供销,提升价格,打造统一品牌。

“今后,这里不光生产提琴,还有音乐教育、研学、文旅文创产业。我们计划举办各类音乐赛事和活动,打响确山提琴之乡招牌。我们的琴就能告别低价,走上高端。”站在只有两排毛坯房的工地,王金堂向记者讲述着自己的提琴产业梦,滔滔不绝。

好的手艺要传承,好的文化素养也需要时间沉淀。在确山,老一辈都在制琴,年轻一辈都在学琴。包括王金堂的两个儿子在内,确山县已有22名“琴二代”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俄罗斯远东国立艺术学院等海内外知名音乐院校。

王金堂说,他的梦想和使命就是把提琴产业的平台做好,留待后来人。“咱老区人爱讲传承,一代接着一代干,等孩子们学成归来,确山提琴又会是另一番景象。”

确山提琴。人民网记者 慎志远摄

(责编:于思远、辛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记者探访南水北调水源地
  • 探秘“起重机械之都”长垣
  • 微电影《好日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