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下基层减负这块“硬骨头”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尉氏县同基层干部群众座谈时指出,“老百姓看干部就看实在不实在,老百姓就怕空洞无物、不干实事”。作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基层治理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决不能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手脚。只有把基层干部的手脚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他们才更能深入基层去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诉求,更有精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更有时间办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实事。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持续深化纠治“四风”,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党中央把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和为基层减负结合起来,作为党的作风建设重要内容统筹谋划、一体推进,刹住了一些歪风邪气,攻克了一些顽瘴痼疾。然而,形式主义依然会不时变换“马甲”,在某些地方粉墨登场。
综观媒体报道,近年来形式主义问题在全国各地出现多种“变身”:有人以形式主义复制形式主义,把“任务分解了”当成“工作完成了”,把“开会研究了”当成“问题解决了”;有的基层干部吐槽基层工作中的“二八定律”,“花20%的时间工作,花80%的时间证明做了多少工作”;更有甚者,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热衷于“嘴上高高举起,行动轻轻放下”,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讲话落实讲话。今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春晚小品《花架子》,就以幽默诙谐的方式,讽刺了基层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层层加码、摆花架子、不做实事的现象,让人印象深刻。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事务繁多,叠床架屋的考核和花样百出的形式主义,不仅容易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而且令基层干部身心俱疲、苦不堪言,甚至因此产生“职业倦怠”,陷入信任危机。“大抓基层”决不能异化为“大压基层”,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就必须让考核方式删“繁”就“简”,构建科学合理的权责体系,旗帜鲜明地整治形式主义。
“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必须从政治上把握、在大局下行动、于关键处发力,切实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强、把基层治理做扎实、把基层政权巩固好。
按照以党建“第一责任”引领、保障发展“第一要务”的思路,我省“统”考核机制、“精”考核内容、“简”考核方式,力破“繁琐哲学”,优化政绩考核,严把考核指标数量关和质量关。据《人民日报》报道,有基层干部询问2024年年末考核安排,河南省委组织部有关同志回复:“根据2024年考核计划执行情况,除年度综合考核外,没有其他考核事项同期开展。”闻听此言,基层干部很开心也很放心:“考核减了负,我们就有更多精力投入一线抓改革、促发展。”
基层填报表格减少了,便民服务增多了;应对检查减少了,群众走访增多了……扎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需要基层单位将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落细落实在“最后一公里”,决不能把有限的时间和宝贵的精力浪费在虚无的形式主义上。强化政治引领、完善制度建设、改革考核体系,明确应尽之责与应减之负,才能铲除形式主义滋生蔓延的土壤,让基层干部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狠抓落实上来,让想干事的人能干事、干成事。
2024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首次以党内法规形式制定出台为基层减负的制度规范;最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将“违反精文减会有关规定搞文山会海”“在督查检查考核等工作中搞层层加码、过度留痕,增加基层工作负担”等行为纳入处分范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在“深化减负增效”部分提出,规范社区组织的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加强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啃下为基层减负这块“硬骨头”,是一项不容有失的“硬任务”。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坚持和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确保抓基层强治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坚决完成“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这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就能进一步解放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让他们沉得下心思、迈得开步子,让减负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为实现“四高四争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凝聚强大合力、构筑坚强保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