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讲理老传统“讲”出新生活

2月21日,走进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罗岭乡讲理村,一场别开生面的交流会正在村中的讲理堂举行。头天刚下完雪,屋外有些冷;屋里,十几位村民畅所欲言,聊得火热。
主持这场交流会的,是63岁的村党支部书记金相超,“大家遇到问题都不约而同到这里‘讲理’,这是我们村的老传统了。”
据金家族谱记载,明朝时,一支金氏族人由安徽迁来此地建村,取名金家山,清朝中期改名小街村。随着繁衍生息、人丁兴旺,叔侄、兄弟之间难免磕碰,于是,金家人在村里建起讲理堂,由德高望重之人调解评理,村子民风清正,后改名为讲理村。
时光流转,到了21世纪初,地处深山的讲理村因生产方式滞后成了贫困村,乡风村貌凋敝,“讲理”的传统也没人再提。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打响,讲理村建起了扶贫车间,修了水泥路,安装了路灯,通了自来水……仓廪实而知礼节,2015年,在村民提议下,村里重建讲理堂。“有事好商量,谁说得对就听谁的”再次成为村民的共识,也渐渐吸引了十里八乡的人前来“讲理”。
“讲理文化被再次‘拾’起,归根结底是因为人心向善。心存良善,就没有讲不通的理。”金相超说,如今在党组织引领下,村里围绕讲理堂建起了家风家训馆、村史村情馆、百善书屋、洛水山肴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等9栋特色建筑。
凭借独特的地名文化和秀美的风景,讲理村每年吸引上万人前来旅游、研学。
罗岭乡副乡长李玉祥介绍,除了邀请道德模范、高校教师带来一场场精彩讲座,每逢寒暑假,村里还会请大学生为孩子辅导作业。潜移默化中,这个不足600人的小山村培养出20余名大学生,评选出“好媳妇”“好公婆”30余人、十星级文明户10余户……
农技人员也不时受邀来到讲理堂,为村民普及种植养殖等技术。近年来,在村党支部带领下,讲理村因地制宜发展烟叶、核桃、油用牡丹、光伏发电等产业,集体收入大幅增加,村民过上了衣食无忧、讲理知礼的好日子。讲理村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河南省文明村镇”“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河南省2022年度‘五星’支部”“河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村中,近200年前所建的讲理堂旧址还在,经过修葺,仍保持古朴风貌。踏着石阶走进主厅,只见墙上悬挂着当初修建时的主梁。“中华传统美德撑起了我们的脊梁,是兴家立业的根本,千万不能忘。”金相超说。(来源:洛宁县委宣传部 作者:赵大明 龚鸣)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