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赏设上限 这个可以有

“当设置单日直播打赏上限和消费冷静期成为一个好开端,一个更加清朗的直播生态就能加快形成。”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金台律师事务所主任皮剑龙建议,建立用户消费冷静期,设置单日打赏上限,对单笔超过500元或单日累计超2000元的打赏,触发24小时延迟到账,允许用户无条件撤回。皮剑龙的建议冲上热搜,获得众多网友强烈支持。
伴随着直播业态的繁荣发展,直播打赏日益普及,一系列法律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浮出水面。比如,未成年人在无监护人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大额打赏,监护人主张行为无效并要求返还打赏款项;夫妻一方进行网络直播打赏,配偶一方诉请平台与主播返还打赏款项;为打赏主播用掉积蓄甚至挪用公款走向违法犯罪;有人为“求打赏”进行低俗表演……打赏乱象在社会尤其在未成年人当中,营造一种不劳而获一夜暴富的虚假现象,祸害匪浅。
遏制网络直播打赏乱象,网站平台应履行主体责任,加强审核,从源头上解决不良现象和行为。近年来,相关部门连续出台一系列监管政策,在齐抓共管中逐渐形成规范化治理体系。然而,直播打赏纠纷定性难、利益复杂、事实认定有难度,通过个案裁判、典型案例、推送案例库等方式逐步统一裁判尺度,才能加强法律监督,助力合规发展。当设置单日直播打赏上限和消费冷静期成为一个好开端,一个更加清朗的直播生态就能加快形成。
在直播间的特定氛围中,用户容易产生冲动消费心理,设置打赏上限和延迟到账机制,为用户提供了理性思考的缓冲期,既保护了消费者权益,也遏制了主播诱导打赏的冲动,是对直播生态的良性引导。但仅靠限额和冷静期还远远不够。直播打赏乱象的根源在于平台、主播、用户三方在流量裹挟下的利益共谋。平台追求流量变现,主播渴望快速致富,用户寻求情感寄托,这种扭曲的利益链条催生了各种乱象。根治这些问题,必须重构直播行业的价值体系。
直播健康发展不仅关乎一个行业的未来,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直播行业治理是一场持久战,治理直播打赏乱象需要系统性的制度设计。建立政府监管、平台自律、社会监督的多元共治体系,完善网络直播管理制度、加大优质主播扶持力度,直播行业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