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红灯被撞负全责是堂法治公开课

近日,上海交警发布的一则视频引发网络热议。一女子骑电动车闯红灯左转,撞上一辆正常直行的出租车,交警判骑电动车女子闯红灯负全责。交警说:“第一,你闯红灯突然窜出去,人家汽车正常绿灯直行。第二,你根本没往左边看过,直接一把方向转过来,人家避让不及。”对此,网友纷纷点赞。(据5月12日上观新闻)
“谁弱谁有理”的认知偏差,曾长期存在于部分交通纠纷处理中。倾向弱势方的调解,看似化解矛盾,实则埋下隐患。一方面,模糊责任界定使法律规则形同虚设。行人横穿马路被撞,司机即便无过错仍需承担赔偿责任;电动车违规逆行引发事故,受伤者常以弱势身份要求分摊责任。
如果责任认定变成了身份博弈,将消解法律对行为规范的约束力。另一方面,纵容式执法容易催生“守法者吃亏”的逆向激励,加剧交通乱象。当闯红灯、抢车道等行为无需承担后果,规则便会沦为一纸空文。
法治社会不容和稀泥式妥协。上海交警此次处理,回归事故本质:绿灯直行的出租车与闯红灯的电动车发生碰撞,责任划分的唯一依据是交通法规。这是对“谁弱谁有理”观念误区的强力纠偏,以刚性规则构筑安全屏障,才能避免公众遭受意外的伤害。
公平正义的执法实践,呼唤全民规则意识的觉醒。交通参与者身份平等,遵规守法是每个人的义务。电动车驾驶人无视红灯,将自身与他人的安全置于危险之中,后果自负天经地义。这并非冷漠,而是以责任倒逼文明习惯养成。网友“支持交警,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评论,折射出公众对法治秩序的期待:当执法者敢于对“弱者有理”说“不”,守法者才有底气拒绝道德绑架,交通文明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道路交通安全既需温情关怀,更需法治刚性。以规则厘清责任、以公正校准认知,才能打破“弱者豁免”的误区,让每个交通参与者都成为秩序维护者。当守法成为无需论证的共识时,安全与文明才能真正一路同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