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社旗:巧织生态经济“经纬线”绘就乡村振兴“锦绣图”

仲夏时刻,当你走进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下洼镇时,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由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带来的喜人画面展现在眼前:邱庄村村民房前屋后的一颗颗益母草正抽着紫花穗,霸王山上的一群群牛羊在牧羊人的竹鞭挥动下奋力奔跑,国储林下的一株株知母、丹参等中药材正列阵生长......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向平衡带来的经济效益缓缓凸显。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在轰轰烈烈的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布局中,下洼镇人大积极探索生态与经济协同推进、高效发展,通过盘活特色农业、林下经济等资源,既筑牢生态保护底线,又拓宽产业增收路径,用“生态+经济”双轮驱动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紧盯生态“产业链”,深挖特色“土生金”
下洼镇地处伏牛山余脉,沙质土壤、丰富山林与多样地貌构成了独特的自然条件,也蕴藏着丰富的农业资源。镇人大敏锐捕捉到这些优势,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导向,将特色生态农业作为发展的“先手棋”。
经过深入调研,镇人大依据本地沙质土壤特性,大力扶持红薯种植产业,推广“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如今,下洼镇红薯种植面积已达3000多亩,带动了周边众多农户增收致富,其中“下洼红薯”“下洼三粉”声名远扬,已成为当地响当当的特色品牌。
“以前种红薯,都是自己零散种、零散卖,价格低还不稳定。现在,有了合作社和统一品牌,不仅不愁销路,价格还比以前翻了一番,每亩地纯收入能达到3000元左右。”镇人大代表、周庄村种植大户廖兴俭介绍说。
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镇人大针对在红薯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粉浆水排放大难题,积极投入到生态保护之中,通过调研建议并督促镇政府制定了《下洼镇红薯加工粉浆水排放告知书》《下洼镇人民政府水污染防治考评办法》,在村内开阔区域设立9个集中打粉点,挖掘沉淀池进行集中收储,然后安排抽污车运至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置。
谈起生态保护,周庄村村民张保朝最有发言权,他说:“以前粉浆水乱排,村里的小河又黑又臭。现在政府管起来了,河水变清了,我们的产业还能接着发展,真是一举两得。”
山林聚宝“促融合”,立体经济“提效能”
除了生态农业,镇人大还将目光投向生态资源的多元开发。下洼镇山林资源丰富,发展林下经济与生态旅游产业潜力巨大。
在林下经济方面,镇人大引导农户利用林下空间养殖家禽、种植中药材。在井湾村的中药材种植园里,一朵朵千日红娇艳绽放。种植园负责人吕如军告诉笔者说:“按照当前每斤10-15元的价格,一亩千日红按600-800斤的产量计算,一亩地纯收入能有一万块。而且安排村里的留守妇女和老人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
据了解,下洼镇像这样的林下种植中药材的基地还有很多,余庄村的中药材创研基地、山口的中药材种植产业园等,中药材产业已逐渐成为全镇的支柱产业之一。
在生态旅游方面,镇人大组织人大代表通过走访调研,建议镇政府依托当地自然风光与民俗文化,打造一批集旅游、休闲、康养为一体的旅游村庄,带动当地群众的致富增收。目前,先行示范打造的山口村马义沟自然村已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周末或过节人多的时候,我的农家乐一天能接待近百人,收入相当可观。”农家乐老板李富德高兴地说,生态旅游的发展,不仅带动了餐饮、住宿等产业发展,还让当地的民俗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展示。
监督赋能“闭环制”,筑牢绿色“压舱石”
为确保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战略顺利实施,下洼镇人大充分发挥监督职能,成立了专项监督小组,定期对生态农业项目、生态旅游设施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针对发现的问题,我们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跟踪问效。”社旗县人大代表、下洼镇人大主席刘刚介绍说,我们人大代表监督小组与镇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已回访红薯种植大户63户,零散小户100余户,引导农户规范作业,守护下洼镇的生态环境。
同时,镇人大积极搭建沟通平台,组织人大代表、政府部门与企业、农户开展交流座谈。在一次关于林下经济发展的座谈会上,农户提出缺乏技术指导问题,人大代表随即联系农业专家,为农户开展了多场技术培训。通过这样的沟通平台,各方意见得到充分交流,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也得以有效解决。
如今的下洼镇,生态环境日益优美,经济发展活力四射。高效生态经济的蓬勃发展,让这片土地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也让群众的生活迈向更加富足美满的新台阶。在社旗县下洼镇人大的持续推动下,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美好画卷正绚丽铺展。
“推动高效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们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下步,我们将继续发挥人大职能,不断创新探索,为下洼镇的可持续发展书写更精彩的篇章。”刘刚表示。(来源:社旗县委宣传部 作者:赵兰奇 张新军 卢爽 祁义党)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