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把“服务窗口”架在群众心坎上

夏日的淅川县商圣街道,处处可见干部下沉一线的忙碌身影。从排污渠清淤现场的铁锹声,到社区广场义诊桌前的问询声,再到河岸防溺水巡查的脚步声,一连串民生实事的落地,正是当地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指引,将“等群众上门”变为“送服务上门”的生动实践。
“作风建设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为民办实事上。”淅川县商圣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周勤说。近年来,该街道以“一线发现问题、一线解决问题”为抓手,推动干部走出办公室,把服务送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让群众的急难愁盼有人管、有人办。
县城南菜市附近的排污渠,曾是商圣街道狮子路社区居民的“心头堵”。这条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渠,因常年未清淤,垃圾堆积、污水漫溢,恶臭让周边200多户居民夏天不敢开窗。接到群众反映后,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周勤带着社区干部、住建局工作人员直奔现场,踩着淤泥勘查、围着居民问需,当场定下“清淤+管网改造”方案。随后的10天里,人工清出4车大件垃圾、8车淤泥,铺设200余米污水管道,12车次排污车深度冲洗……如今,渠水清澈、异味消散,居民王大娘笑着说:“干部在现场盯着干,问题解决得又快又彻底,这才是真办事!”
把服务送到家门口,不止于解决“烦心事”,更在于贴近群众“日常需”。6月底,顺风社区广场上,商圣卫生院的医生们摆起“义诊桌”,为居民测血压、查血糖,耐心解答慢性病防治疑问。“以前去医院得排队挂号,现在下楼就能让医生看看,还给我调了降压药吃法。”72岁的张大爷拿着健康手册,连声道谢。这场义诊服务150余人,发放200余份健康资料,而这样的“家门口服务”,已成为街道常态——哪里有需求,医疗、养老等服务就延伸到哪里。
风险隐患早排查,是“上门服务”的另一重担当。随着暑期来临,楚凤社区的网格员们每天沿着辖区6处水域巡逻,检查救生设施、劝导戏水少年,还通过网格群、入户走访等方式普及防溺水知识。“得让家长知道‘四知’,让孩子懂自救,这根弦松不得。”网格员小王说。截至目前,社区已劝离危险水域青少年40余人次,发放300余份宣传册,家长们纷纷说:“干部天天在河边转,我们对孩子安全更放心了。”
从解决“排污难”到送上“健康礼”,从筑牢“安全线”到办好每件民生小事,商圣街道的实践印证着: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关键是要把作风建设成效转化为为民服务的实效。如今,“干部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已成为当地工作常态,通过“一线办公、联动处置、长效跟进”机制,问题解决率始终保持100%,群众满意率达98%以上。
“群众的笑脸,就是最好的成绩单。”商圣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周勤说,下一步,商圣街道将继续把“服务窗口”架在群众心坎上,用更多务实举措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可持续。(来源:淅川县委宣传部 作者:李雪山 张天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