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宁县罗岭乡:党建赋能“小菜园” 撬动乡村治理“大民生”

村民在小菜园劳作。洛宁县委宣传部供图
今年以来,洛宁先罗岭乡后核桃沟村坚持党建引领,聚焦群众最关切的“吃菜难”问题,将房前屋后的荒地改造为“幸福菜园”,以此为基层治理的切入点,探索出一条“党建+治理+服务”的乡村振兴新路径。从“小菜园”的落地,到产业发展、儿童乐园建设、教育赋能的层层推进,一项项民生实事正在这片山乡悄然生根,撬动起“大民生”的治理变革。
今年开春,罗岭乡后核桃沟村党支部发现了一个“怪现象”:村民买菜要跑十几里山路,可房前屋后却杂草丛生。于是在主题党日活动中发动该村党员率先行动,挥锄开荒,把自家庭院外的荒地变为“样板田”。
短短两个月,在全村37名党员的示范带动下,村里90多户村民都加入了“菜园革命”,2000多平方米的荒地焕发新生,种上了辣椒、番茄等时令蔬菜。如今,整齐的菜畦取代了杂乱的荒地,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更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小菜园的番茄成熟了。洛宁县委宣传部供图
罗岭乡后核桃沟村村民金春哓告诉笔者:“门前这空地原来是一片荒地,堆满垃圾、荒草,村里干部们帮助我给这菜地整了整,种点菜很方便,也不用去街上买菜了,我一个人在家外出买点菜也拿不回来,很不容易,这方便多了,门口都是吃不尽的菜。”
对于像金春哓这样常年独居在家、出行不便的老人来说,“家门口种菜”不仅解决了他们的生活难题,更增强了对村庄治理的信任感和参与感。
“菜园子”带来的变化,激发了群众对产业发展的信心。洛阳市农林科学院驻村工作队抓住时机,将“党建+产业帮扶”延伸到粮油种植领域。在今年春耕时节,工作队不仅为52户种植户送来急需的农资,还与37户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
农技专家送技术到地头。洛宁县委宣传部供图
为了确保技术真正落地,市农林科学院的专家们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用最接地气的语言把《大豆栽培技术要点》等资料里的关键技术变成村民们听得懂、用得上的“高产指南”,真正让技术“落地”、让群众“上手”。
洛阳市农林科学院副研究员、驻后核桃沟村第一书记杨洪强说:“我们驻村工作队坚持以党建引领为中心,不仅提供产业帮扶,更进行技术赋能,通过把栽培技术送到田间地头,让老百姓掌握更科学的种植技术,预计今年能够为后核桃沟村粮食产量增产10%以上。”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2025年初,后核桃沟村通过盘活闲置资源,打造出集童趣与生态于一体的亲子乐园,为该村儿童提供了安全快乐的成长空间。今年“六一”前夕,该村党支部精心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研学活动。30余名山里娃在市农林科学院党员博士的带领下走出大山,走进实验室、博物馆,在显微镜下观察种子结构,在文物中感受家乡历史。这场“看得见、听得懂、记得住”的教育实践,不仅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更在他们心中埋下了“科技兴农、文化报国”的种子。
从房前屋后的“小菜园”,到田间地头的“科技课”,再到孩子们心中的“求知梦”,罗岭乡通过党员带头、科技下乡、文化浸润等举措,正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基层实践。党建之花,正结出治理的果实、产业的希望与乡村的未来。(来源:洛宁县委宣传部 作者:微微 佳宇 冰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