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河南各地

林州市黄华镇:“1234”解锁基层治理幸福密码

2025年08月05日16:48 |
小字号

“莫书记,俺家房后那条土路,一下雨就成‘小河’了,愁人!”桑园村王大爷在微信群里的求助刚弹出,网格员的回复立刻跟上:“大爷,您放心!这‘单’我们接了,马上办!”

黄华镇位于林州市城区西部,西依太行千峰叠翠,东瞰林州万家灯火,红旗渠一干渠纵贯全境。作为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黄华镇大胆探索,创新构建“1234”高效能治理体系,集民智、凝共识、聚人心,蹚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城乡融合治理新路。

一网统揽身边事

清晨,身着红马甲的网格员们便开始了一天的巡逻。“走街串巷,我们就能将村民的需求及时收集起来,村民满意,我们就有干劲!”一位网格员讲述着他的日常工作。这些点滴服务,正是黄华镇以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一个缩影。

在黄华镇党委的统筹谋划下,25个村被科学细分为81个网格,并配备了162名网格员,一张精细高效的服务网络已然织就,将群众的身边事悉数统揽其中。党员们走上讲台,充分利用主题党日等活动,组织法律法规、基层治理等业务培训,助力网格员化身群众的“贴心人”。派出所警员则与网格员紧密协作,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联合走访入户,有效解决群众纠纷。依托“网格员、党员、警员”的三员联动机制,全镇已累计开展志愿服务3500余次,成功推动解决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80余个。他们忙碌的身影丈量着网格的方寸,一件件“心头愁”,在一个个脚印中化为了“身边暖”。

双线融合惠民生

全镇150余家农家乐民宿带动4000余人就业,农户年均增收1.6万元,亮眼成绩的背后,是黄华镇扎实推进“线下产业壮大”与“线上智慧治理”双线融合的生动实践。

“守着家门口就能开民宿,这日子越过越红火了。”郭家园村老李的笑声,诠释着安居与乐业的“双向奔赴”。黄华镇坚持“强村带弱村”模式,选定旅游强村魏家庄村与周边村庄进行产业联建,综合各村的集体经济水平,整合发展资源,推进村与村之间的资源互补。

“拍张照片上传平台,网格员马上就来处理!”一位黄华镇的农家乐老板对网格化管理系统赞不绝口。这套系统的深度接入,为黄华镇的高效能治理插上了数字化翅膀。通过专项培训,网格员们熟练掌握了数治平台的操作技能,将平台功能与全镇81个物理网格紧密融合。如今,网格员只需指尖轻点手机屏幕,便能实时接收、精准定位并快速获取群众上传的各类诉求,“当天响应、快速解决”不仅是一句承诺,更成为服务常态。

三治联动聚民心

在庙荒村枝繁叶茂的老皂荚树下,每晚都聚集着议事纳凉的村干部和乡亲们,这里生动映照着黄华镇“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的实践。

“自从有了‘村约2.0’,邻里纠纷就拿到树下说道,很多问题大家说出来,评评理,自然而然地就解决了。”庙荒村依托升级的“村规民约2.0”,邻里纠纷在树荫下调解,20余起矛盾纠纷实现“小事不出院”。

“网格员老李常在这讲安全,查出我家隐患立刻整改,一定要为游客提供舒适、安全的旅游环境。”民宿老板插话。网格员常在皂角树下宣讲安全知识,村委联动镇派出所、市场监管等部门,对民宿安全等八大领域常态化巡查执法,守护村民游客安全。通过“最美黄华人”评选、“红白理事会”等活动倡树道德标杆,激发崇德向善的“最美效应”。

法治立规、德治润心、自治聚力,三股力量在老皂荚树下拧成一股绳,铸就了庙荒“全国文明村”的淳朴乡风与和美生活。

四维协同增效能

网格如针,穿引各方力量。黄华镇以“网格+”模式为引擎,通过“网格+警格”“网格+调解”“网格+志愿”“网格+行业力量”四维力量,依托“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机制,确保群众诉求“有呼必应”。

“喂?派出所吗?这里需要协助矛盾调解!”黄华镇派出所接到桑园村网格员电话,称与村内两户人家因修路问题发生矛盾,双方情绪激动,希望民警前来共同调解。网格民警在五分钟内直抵现场,迅速稳控双方情绪,防止事态升级。

“都是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调解专家老莫随即介入,引导双方吐露心声。随着谈话深入,心结渐开,此时,巾帼志愿者精准发力,根据前期摸排,迅速厘清矛盾根源。调解关键时刻,黄华镇司法所等相关部门无缝衔接人员到场,提供权威法律意见,经过多方专业力量协同作战,终使二人握手言和。

“只有部门联起来、民心聚起来、网格动起来,才能书写好‘人民至上’的时代答卷。”黄华镇党委书记王艳文分享着高效能治理的心得。下一步,黄华镇将继续探索“1234”善治密码,深化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让这里不仅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诗意栖居地,更是留得住乡愁、跟得上时代的善治新样板。(来源:林州市委宣传部 作者:高晓峰 郑清琦)

(责编:霍亚平、徐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博物馆铜镜为何背面示人
  • 一杯春茶的含“金”量是多少?
  • 河南林州:上好“行走的大思政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