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丟失12年,鄭州這對夫妻把手機店改名為“尋女手機店”
17年間,張利平始終沒有放下尋找女兒的心
鄭州有家“尋女手機店”,店外的門頭上專門做了一塊小板子,每天更新女兒走失的天數
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張逸菲/文宋亞猛/圖
12月6日,電影《親愛的》原型孫海洋與兒子孫卓在深圳認親,父母孩子三人抱頭痛哭,14年的守望終獲團圓,相關犯罪嫌疑人也已抓獲歸案。
得知此事,很多尋親家庭為孫海洋由衷感到高興,也希望同樣能夠得到眷顧。
在鄭州,有兩個家庭,他們都丟失了自己的女兒,自那開始,他們就開啟了這種未知的守望——一個家庭堅守著自己的“尋女手機店”,一位母親在女兒丟失地點附近找了份兼職。
她在女兒丟失地點附近找了份兼職
“淮河路嵩山路口向南,路西的中原商務樓,我女兒就是在那附近被人抱走的。”張利平告訴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我現在在樓上做兼職。”
2004年,彼時的淮河路嵩山路口附近,還有一個規模較大的建材市場,張利平和丈夫王春凱一起經營了一個收購二手家具的夫妻店,生意一直都不錯。
當年農歷八月十一,還有4天就是中秋節,張利平在家清洗衣物,兩歲半的女兒王菁菁被嬸嬸帶去玩。
女兒在這長大,對周邊環境十分熟悉,又有嬸嬸帶著,當丈夫打電話告知她女兒走失的消息后,張利平稱,“腦子裡一片空白,人一下癱在地上起不來。”
兩位鄰居趕緊將她攙扶了起來,兩人架著張利平挪到了女兒丟失的地點。那是下午2點多,張利平看著眼前人來人往、車流如織的畫面,有種不真實的感覺。她從未想過,甜糯乖巧的女兒就這樣消失了。
17年時光如白駒過隙,張利平夫婦的夫妻店幾經變更,她回到了女兒丟失的地點,在中原商務樓一家公司做兼職,“總感覺有一天會在這裡重新見到孩子。”
張利平說,事發后,她和家人在沿街店鋪挨個詢問,也問到了些許線索,但警方調查了3個月,沒有發現孩子的蹤跡。
17年間,張利平始終沒有放下尋找女兒的心,家裡再也沒有過中秋節的習慣。小女兒的學校在中秋節會發月餅,可她從來不吃。“我姐姐不回來,我不會吃月餅的,”小女兒說,“等姐姐回來,大家一起吃才有味。”
鄭州有家“尋女手機店”,每天更新女兒走失了多少天
在鄭州,像張利平這樣尋親的人還有不少,赫博文的媽媽盧麗就是其中一位。
6歲的赫博文在2009年3月1日走失,在那之后,盧麗傾盡全力,發動一切力量找尋女兒。轉眼間,十幾年過去了,眼看著身邊其他家庭陸續都找到了孩子,盧麗的女兒赫博文依舊不知所終。
赫博文是家裡第二個孩子,她還有一個姐姐和弟弟,在她丟失之前,盧麗和丈夫在鄭州市中原區須水鎮老街肖家拐經營一個手機店。赫博文丟失后,夫妻倆一直堅守著這家店。
盧麗說,孩子丟失后的前幾年裡,每天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門,看看赫博文有沒有回來,“看看店裡的前后左右、小巷子裡、過道裡是不是有人,博文是不是不敢進家門?”
而第二件事,就是登錄QQ,看各個尋親群裡有沒有關於孩子的信息。
后來,須水鎮面臨拆遷,夫婦倆一直不願意走,直到2019年,才舉家搬往離那裡不遠的滎陽市豫龍鎮帝華凱旋城,並將手機店的名字改為“尋女手機店”。
店外的門頭上專門做了一塊小板子,每天更新赫博文走失的天數﹔店內放置的是全國各地尋親家庭的海報。
早在2010年,赫博文走失的第二年,盧麗曾經在“寶貝回家”網站上看到了赫博文的一張近照:留著齊劉海的女兒,穿著一身紅色運動衣和同色的膠鞋,正走在大街上,雙手各握一小束鮮花。
隻要看過赫博文的照片,都會認為紅衣小女孩就是赫博文本人。盧麗的心情很復雜,照片中的女孩也就是7歲的模樣,但表情卻沒有同齡孩子的無憂無慮,仿佛帶著為生活奔波的風霜。
盧麗問了當地的志願者,家人也親自去往照片所在地桂林市,經多方打聽得知,那是一個由4名成年人帶領的14名幼兒的賣花團體。“我們也在當地報了案,當地很重視,出動警力包圍了那幾名成年人所在地,但還是一無所獲。”盧麗說。
赫博文的姐姐和弟弟從未停止對她的想念,赫博文走失時,弟弟雖然不到4歲,但與小姐姐的感情一向很深。小學六年級,語文老師布置一篇半命題作文,他寫的就是姐姐赫博文。
“姐姐,你已經離家那麼多天了,你什麼時候能回家?”“姐姐你快回來吧,隻要你回來,我給你唱歌、做飯﹔隻要你回來,全家都會開心。”
“姐姐,你一定還沒去過北京吧?我去了,等你回來,我們一家人一起去北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