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南頻道

新發展階段 河南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路徑(縣域經濟何以成高原)

程傳興 谷建全 陳益民 鄭林
2022年04月11日08:27 | 來源:河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新發展階段 河南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路徑(縣域經濟何以成高原)

  制圖/單莉偉

  □河南日報縣域經濟調研組

  總策劃:王戰營

  策劃:董林 劉雅鳴

  統籌:孫德中

  專家組長:程傳興 谷建全 陳益民 鄭林

  2021年9月,河南省委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建設現代化河南,必須在中心城市“起高峰”、創新開放“建高地”的同時,推動縣域經濟“成高原”,從而把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上升到省級戰略層面,開啟了河南省縣域經濟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全面重構、深度轉型的新階段。為推動縣域經濟“成高原”營造良好的氛圍,我們成立專題調研組,對河南省中牟、內鄉、民權、淮濱、鹿邑、欒川、平輿、臨颍、輝縣、尉氏等具有不同特征的縣(市)進行實地調研。通過調研,我們對新發展階段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踐特征、戰略地位、形勢任務、問題短板和未來路徑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新發展階段河南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特征

  現代產業體系成為核心競爭力

  多元融合發展成為必選項

  多維轉型升級成為著力點

  鏈式集聚發展成為升級新導向

  資源潛力釋放成為戰略潛能

  后發優勢轉換成為決勝先手棋

  3.37萬億元

  “十三五”以來,河南省縣域GDP從2016年的2.72萬億元躍升至2020年的3.37萬億元,佔全省總量的61.3%

  1737億元

  全省縣域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由2015年的1139億元增至2020年的1737億元,年均增長8.8%

  31473億元

  2020年年末,縣域金融機構各項存、貸款余額分別為31473億元和17357億元,年均分別增長11.8%、13.9%

  22094元

  縣域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14913元增加到2020年的22094元,年均名義增長8.2%﹔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015年的2.1︰1縮小至2020年的1.9︰1

  超過60%

  目前,河南省縣域規模以上工業佔全省的比重超過60%,百億級產業集群78個,2020年河南省有10個縣市上榜中國工業百強縣市榜單,縣域內的集聚區佔全省的2/3

  5996萬噸

  2017年以來,縣域糧食產量連續4年穩定在5700萬噸以上,2020年達到5996萬噸,佔全省糧食產量的近九成﹔同時,縣域肉類產量連續5年保持在470萬噸以上

  一、新發展階段河南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特征

  1 現代產業體系成為核心競爭力

  調研發現,10個縣(市)無一例外都把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作為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競爭力,通過優化產業生態、搭建產業平台、培育產業項目、壯大產業主體、打造產業集群等,加速推進產業基礎的高級化,產業鏈的完整化,供應鏈的現代化,價值鏈的延伸化、增值化、高端化。內鄉以培育壯大龍頭企業為抓手,構筑了涵蓋原糧輸入、飼料加工、養殖屠宰、物流配送、農牧裝備、食品加工、醫療化工在內,集“飼、養、加、農、工、貿”於一體的生豬全產業鏈體系。淮濱把獨特的資源稟賦、樞紐優勢、臨港優勢等轉變為現實生產力和發展競爭力,培育形成了船舶制造、紡織服裝、食品加工等特色產業集群。中牟以汽車產業、文創旅游、都市生態農業“三大主導產業”為支撐,形成獨具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臨颍依托“一體兩翼、三區聯動”產業發展空間載體,初步形成了食品加工主導產業、板材家居產業、精密制造產業、綠色裝配式建筑產業“1+3”產業體系,成為“中國休閑食品之都”。民權強化制冷裝備產業鏈式整合和橫向聯合,發展“整機+配套”“原材料+制成品”等優勢特色產業鏈模式,持續創新產業發展生態,推動制冷產業由量的擴充向提質增效轉變,由“民權制造”向“民權創造”轉變。隨著皮革加工、建筑防水、休閑家具等產業多路開花,平輿工業經濟強勢崛起。未來,河南省縣域將會更加注重運用市場的邏輯、資本的力量,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資金鏈、人才鏈、政策鏈等多鏈協同,推動產業價值鏈從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和跨越,全面提升縣域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2 多元融合發展成為必選項

  當前,區域融合、產業融合、產城融合、城鄉融合等向領域更廣、格局更大、效率更優的方向創新求變,已經成為河南省縣域競爭的新特征。一是推進產業融合,激發創新活力。內鄉以綠色高效現代畜牧業為紐帶,初步形成生豬全產業鏈垂直整合和橫向集聚,第一、第二、第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格局。民權把制冷這一主導產業與新型城鎮化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生態文明建設緊密結合,形成全環節提升、全鏈條增值、全產業融合體系。二是推動城鄉融合,增進民生福祉。中牟按照“4+2”的空間發展格局,初步形成了以城區為龍頭、中心鎮為支撐、新型社區和美麗鄉村為節點的城鄉融合發展空間布局。臨颍初步探索出了“夯實農業、依農興工、以工促城、以城帶鄉、‘三產’融合、城鄉貫通、全域振興”發展之路。三是推進產城融合,助力協調發展。淮濱按照“一港六區一廊道”戰略布局,加快推動“以港鑄城、以港育產、以產興城、產城平衡”的港產城融合聯動發展格局。內鄉按照“以城鎮建設為平台,以產業集聚區建設為載體,著力提高平台要素集聚力、吸引力和承載力”大城建發展思路,著力構建“一主五副多點”城鎮體系,加速推進產城互動發展。四是推動業態融合,擦亮綠色名片。輝縣把文旅融合作為富民強縣的朝陽產業和支柱產業,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依托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全力推動文化旅游業轉型發展。欒川將全域旅游與產業結構調整、產業體系升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完善城鄉基礎設施、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融合起來,走全方位融合發展的道路。五是推進區域融合,提高開放水平。中牟乘地利優勢東風,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打造區域協同開放、聯動發展新空間,吸引13家國內外500強品牌和企業進駐中牟。新發展格局下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進一步增強踐行新發展理念的思想自覺,強化融合思維,通過產業之間、產城之間、城鄉之間以及縣域內外部之間的融合互通,提升縣域發展效能。

  3 多維轉型升級成為著力點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濟、綠色經濟、數字經濟、回鄉經濟,推進縣域經濟轉型升級已經成為河南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一是特色經濟引領。淮濱、中牟、鹿邑依托獨特的交通、區位、資源等優勢,在區域經濟布局中找准定位,防止重復建設和同質化低端競爭,以錯位發展、特色發展加快形成特色突出、競相發展的新格局,分別打造流通貿易型、配套基地型、出口加工型縣域經濟特色發展模式。二是綠色經濟支撐。欒川、輝縣等強化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生產力布局,推進產業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約,成為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三是數字經濟突破。內鄉搶抓數字經濟的機遇,立足縣內生豬產業鏈生態體系和產業優勢,利用雲行信聯網技術服務,結合內鄉農商行“特專精”定位,全面實施生豬產業鏈數字化金融服務項目。不斷探索數字鄉村發展新模式,著力提升農業產前、產中、產后信息化服務水平,讓“互聯網+農業”充分融合,帶動傳統農業轉型升級,推動農業農村持續穩定發展。四是回鄉經濟激活。鹿邑把昔日的“勞務輸出”大縣變成了“雁歸經濟”的熱土,走出了一條輸出打工者、引回創業者、帶動就業者的縣域經濟發展路子。適應數字經濟變革、消費結構升級、人口結構變化、綠色轉型發展的未來需要,立足縣域資源稟賦特色,加快多維轉型升級將為河南省縣域經濟“成高原”提供更多的路徑選擇。

  4 鏈式集聚發展成為升級新導向

  “鏈式集聚”已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一大特色。從此次調研情況看,優化產業布局、完善產業生態、創新招商模式、營造發展環境、打造產業集群已經成為河南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普遍導向,有的是以要素協同為橋梁,打造產業創新生態體系﹔有的是以數字化為牽引,助推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有的是以項目建設為突破,促進產業層次大提升﹔有的是以優化營商環境為突破,創新招商引資方式,集聚產業集群發展。內鄉把產業集群式發展作為推動工業轉型發展的主動力,通過培植龍頭領軍企業,壯大企業群體,提高產業影響力和競爭力,打造一批規模體量大、專業化程度高、延伸配套性好、支撐帶動力強的產業集群。中牟通過引入整車生產企業,逐步形成上游研發、中游生產、下游銷售與服務的汽車全產業鏈,集聚了100多家汽車零部件企業,打造形成了產值超5000億元的現代化汽車產業基地。淮濱聚焦紡織服裝全產業鏈,吸引龍頭企業落戶,打造紡織服裝科技產業集群,搶佔全國紡織服裝科技高端市場。鹿邑採取“區中園”模式,在產業集聚區建設化妝刷產業園,引導化妝刷企業向園區集聚。平輿通過激勵回鄉創業,把建筑防水產業發展成為支柱產業,已經形成集研發、品牌建設、產業集群、跨產業鏈升級的全產業鏈特色模式,成為有較大影響的防水產業集群。臨颍把招商引資與做大做強產業集群結合起來,圍繞食品產業集聚,緊盯總部型、行業龍頭、高新技術、上市公司、知名品牌企業,引進了一批具有支撐性、帶動性的重大項目和產業配套項目。民權大力實施商標戰略,培育本地“冰熊”“兆邦”“鬆川”“凌雪”等一大批制冷產業商標品牌,擦亮了民權“中國制冷產業基地”的金字招牌。

  5 資源潛力釋放成為戰略潛能

  相比市場主體多元、人才儲備豐厚、科研平台眾多、創新氛圍濃厚、創新資源富集的大中城市,縣域集聚高端創新要素所面臨的約束條件更復雜,外部挑戰多元,但與中心城市相比,縣域又在人力資源、生態資源、農業資源等方面仍有比較優勢,並在區域競爭優勢的重塑中加速釋放戰略潛能。一是釋放人力資源潛力。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河南省超百萬人口大縣10個,並列全國第3,佔全國的11%,縣域蘊藏著千萬級別的“人口紅利”,龐大的勞動力蓄水池、成長起來的產業工人隊伍、越來越多的返鄉創業群體是縣域高質量發展的力量所在、后勁所在,也是強勁的內需空間所在。河南省21個返鄉創業國家試點都在發揮人力資源優勢,推動縣域經濟發展。鹿邑依托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走出了一條輸出打工者、引回創業者、帶動就業者的縣域經濟發展路子。二是釋放生態資源潛力。全省大多數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生態濕地、綠色廊道分布在縣域,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既是規避傳統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讓綠色成為縣域發展鮮亮底色的必然選擇。淮濱、輝縣、欒川等依托生態資源優勢,堅持生態治理和產業轉型“雙輪驅動”,推進全域旅游,既看“經濟臉色”,又重視“自然氣色”,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之路。三是釋放農業資源潛力。隨著人民群眾對中高端、多元化、綠色化農產品消費需求的快速增長,河南農業大省的現代農業優勢日益凸顯,鄉村的生態價值、文化價值、旅游價值等不斷被挖掘,新業態新模式正在全方位向農村滲透,特別是電商經濟下鄉勢頭迅猛,把小農經濟與一體化大市場緊密聯系起來,為縣域特色產業發展持續賦能增效,推動“三鏈”同構的實施,形成從種植養殖、面粉加工、食品生產、色素配料,到研發設計、檢驗檢測、食品包裝、電商物流的完整產業鏈。

  6 后發優勢轉換成為決勝先手棋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消費結構持續升級,新興業態不斷涌現,數字經濟蓬勃發展,這些都為縣域經濟發展打破“低端鎖定”、實現“高位嫁接”、完成“撐杆起跳”提供了可能,從而使得縣域能夠依托綜合優勢和后發優勢,主動開辟新場景新賽道,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決勝先手棋。一方面,順應跨界融合、科技引領拓展新興業態。淮濱、輝縣、欒川等探索縣域農業、工業、科技、生態、會展、康養、文旅等融合發展,強化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搶佔關鍵環,邁向中高端,跑出加速度。中牟立足“文化創意、時尚旅游、高端商務”三大產業,延伸“總部經濟、數字創意、泛娛樂產業、夜間經濟、都市配套”五大方向,推動形成“大項目—大企業—大產業—產業鏈”的良性循環。另一方面,深挖后發優勢,彎道超車推動跨越轉型。輝縣通過內容創新、形式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等途徑,做好“旅游+文化”“旅游+康養”“旅游+體育”“旅游+農業”等大文章,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內鄉依托牧原公司,將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與產業相結合,搭建了覆蓋飼料加工、生豬育種和生豬銷售等產業鏈的智能化數字平台,在其帶動下涌現出恆輝農牧、寅興農牧、和信農牧、錦匯設備、鐵林農牧、潤源鋼構等一大批數字化場景應用領先企業。鹿邑依托當地豐富糧食資源的食品加工業、秸稈資源的草編手工業、山羊資源的皮革加工及尾毛加工業,形成了“水草皮毛”四大產業。立足新發展階段、融入新發展格局,對於河南省縣域經濟發展而言,是一次機遇性、競爭性、重塑性的變革。實現“三高四提五突破”的主要目標,必須在穩住傳統產業基本盤的基礎上,准確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趨勢,搶抓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機遇,把產業門類優勢轉化為場景融合優勢,把資源優勢轉化為高端要素鏈接優勢,以高端要素嵌入助力傳統優勢領域、卡位新興場景賽道,形成競爭優勢和發展勝勢。

  二、新發展階段河南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地位

  經濟學家張五常曾斷言,以縣際競爭為代表的地區間競爭,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迅猛發展的根本原因,並稱這個制度是他所知道的最有增長效率的制度。河南省委以中心城市“起高峰”、創新開放“建高地”、縣域經濟“成高原”的宏大視野,對河南發展作出新部署。“三個高”的要求,為開啟新征程樹起了更高發展的“坐標”,顯現出放眼未來的前瞻性、戰略性和系統性。從被調研的10個縣(市)經濟發展狀況看,這一戰略決策背后既有對改革開放40多年來河南省縣域經濟發展復盤后的深思,也有新發展階段對縣域經濟發展新地位的考量。

  1 提升經濟質量的基本盤

  推動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重點在縣域,難點在縣域,潛力也在縣域。縣域穩則省域穩,縣域強則全省強。目前,河南省縣域規模以上工業佔全省的比重超過60%,百億級產業集群78個,2020年河南省有10個縣市上榜中國工業百強縣市榜單,縣域內的集聚區佔全省的2/3,已經形成了鞏義精鋁、長垣起重、民權制冷、新密紡織等一批規模優勢突出、功能定位明晰、集聚效應明顯、輻射帶動有力的縣域產業集群,具備了大規模聚集創新要素資源的基礎,縣域正在成為配套城市主導產業延伸發展和承接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城鎮化的重要載體。同時,產業空間充足、要素成本低廉也成為河南省縣域承接城市工業資源溢出、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優勢。依托縣域資源稟賦、環境容量、產業基礎、市場狀況以及歷史傳承,確立主導產業、夯實特色產業、培育新興產業,堅持創新驅動,構建現代工業發展體系,已經成為推動全省產業轉型升級的助推器和拓展經濟增量的新空間,隻有各個“縣域部分”運行有序、結構優化、平衡發展,進而有機融合為一個整體時,整體功能才能大於局部功能之和。

  2 推進區域協調的次核心

  當前,河南省正處在跨越工業化中期的關鍵階段。按照約翰·弗裡德曼的“核心—邊緣”理論的解釋,處在這一階段的區域經濟屬於典型的擴散型空間結構,核心區的極化效應逐漸削弱,擴散效應逐步增強﹔邊緣區部分條件成熟的區域通過優先承接核心區的擴散,逐步發展壯大,進而形成次級核心。縣域經濟作為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紐帶、農村為腹地的一種行政區劃型經濟形態,在經濟地理空間上恰恰位於中心城市與鄉村腹地的走廊地帶,屬於邊緣區中的過渡區域,既是中心城市擴散效應的承接區,也是鄉村腹地極化效用的承載區。隨著經濟發展階段的轉換,河南省縣域經濟正在逐步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次級核心。相對於鄭州、洛陽、南陽、商丘、安陽等國家或區域中心城市而言,河南諸縣(市)的經濟發展仍處於從屬依附地位,縣域經濟在中心城市的擴散作用下,通過產業結構調整,發展動能轉換,不斷提升自身發展能力,加緊與核心區聯系,其經濟特征逐漸與核心區趨同,在經濟地位和社會功能上逐漸向核心區靠攏。另一方面,隨著縣域經濟自身的逐步壯大,必然帶動局部區域自然資源和經濟要素向其極化,進而帶動周邊區域的產業發展,形成局部區域內的經濟發展極化中心。中牟、尉氏緊抓鄭州大都市區建設、鄭汴港核心引擎區建設重大戰略機遇,積極承接鄭州產業轉移,融入都市圈,就是很好的例証。

  3 暢通內外循環的壓艙石

  長期以來,縣域經濟一直扮演著參與國際大循環的基礎供給泵的角色。從供給側來看,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循環的新支撐。縣域經濟涵蓋了生產、流通、交換、分配等各個環節,連接城鄉、貫通工農,生產總值約佔全省2/3,是省內外經濟循環的堅強支撐載體。隨著科技創新、業態創新、模式創新和管理創新,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縣域攻堅戰正在全面開啟。從需求側來看,縣域經濟是挖掘消費潛力的新戰場。2020年河南省縣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1830億元。未來,隨著縣域消費場所和消費場景的改造升級、縣域人均收入穩步增加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文化、休閑、健康、旅游等縣域消費模式不斷優化,縣域積蓄的萬億級投資和消費需求已成為河南省激活國內大市場、暢通國內大循環、融入國際國內雙循環的重要基石,在新發展格局中進入中高端、成為關鍵環、掌握話語權的關鍵所在。

  4 促進城鄉融合的動力源

  縣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石和支柱,已經成為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基本場域和動力源泉。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加快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也明確提出,以縣域為基本單元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和鄉鎮服務農民功能。長期以來,由於欠賬過多、基礎薄弱,河南省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比較突出,生產要素不斷向城市聚集,造成縣域綜合服務能力不斷弱化,縣域內產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基本農田、生態保護、城鎮開發難以實現良性有序發展,不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同時,就空間距離而言,縣城和鄉鎮最貼近廣大農業人口,具有就近城鎮化的便利,且落戶成本和生活成本較低,是中低收入群體城鎮落戶的最佳選擇。

  5 推動鄉村振興的主戰場

  從空間角度看,農業主要集中在縣域,農村主體分布在縣域,農民多數生活在縣域,縣域是鄉村振興戰略有效實施的主戰場。在譜寫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絢麗篇章的進程中,河南仍面臨著鄉村發展滯后與新型城鎮建設不足的雙重壓力。要在鄉村振興上走在全國前列,就要在縣域這個主陣地上發力。要促進城鄉要素、資源、產業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不斷提高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基礎。

  6 保障糧食安全的定海神針

  “要扛穩糧食安全這個重任”,河南責無旁貸。2017年以來,縣域糧食產量連續4年穩定在5700萬噸以上,2020年達到5996萬噸,佔全省糧食產量的近九成。同時,縣域肉類產量連續5年保持在470萬噸以上。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提升糧食系統韌性、提高糧食產業質量、防范糧食貿易風險等對河南省糧食生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堅持“三鏈”同構,全面提升糧食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加快實現由糧食資源大省向糧食產業強省轉變,確保2025年糧食產業經濟總產值超4000億元,離不開全省100多個產糧大縣在穩定糧食大局、保障糧食供給中主體作用的發揮,這既是河南省扛穩糧食安全重任的必答題,也是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優選項。

  三、新發展階段河南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形勢

  1 發展基礎更加扎實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河南省縣域經濟經歷起步萌芽、探索發展、拓展深化等階段的演進,已經邁入總量跨越、質量提升、動能轉換、城鄉融合、開放協同的關鍵發展階段。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能活力持續釋放,發展的基礎條件不斷改善。“十三五”以來,河南省縣域GDP從2016年的2.72萬億元躍升至2020年的3.37萬億元,佔全省總量的61.3%﹔全省縣域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由2015年的1139億元增至2020年的1737億元,年均增長8.8%﹔2020年年末,縣域金融機構各項存、貸款余額分別為31473億元和17357億元,年均分別增長11.8%、13.9%﹔縣域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14913元增加到2020年的22094元,年均名義增長8.2%﹔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015年的2.1︰1縮小至2020年的1.9︰1。調研發現,“十三五”期間,不論是臨近鄭州的中牟,還是地處偏遠的淮濱,不論是平原地區的鹿邑,還是西部山區的欒川,不論是傳統農業縣內鄉,還是傳統工業縣輝縣,在經濟規模、財政收入、產業基礎、動能積蓄、生態環境、民生福祉等方面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同時,河南正面臨著國家構建新發展格局、促進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三大戰略機遇,到了由大到強、實現更大發展的重要關口,到了可以大有作為、為全國大局作出更大貢獻的重要時期。人口大市場、交通大樞紐、開放大通道的地位更為凸顯,人力資源豐富、產業配套齊備、糧食貢獻突出、城鎮化潛力巨大的支撐作用更為凸顯。這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2 發展機遇愈加難得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明確了我國經濟發展將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作為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和新引擎。作為河南省經濟最堅強支撐的縣域經濟,必將在這一新發展格局中肩負更大的責任和使命,也必將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一是政策紅利更具可操作性。自2017年國務院發布《關於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來,國家層面圍繞縣域經濟發展先后出台了《關於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2020年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等,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壯大縣域經濟,承接適宜產業轉移,培育支柱產業。二是戰略地位更具可重塑性。一方面,縣域經濟涵蓋了生產、流通、交換、分配等各個環節,以及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各個部門,是功能完備的綜合經濟體系,具備了承載國內國際雙循環,尤其是國內大循環的產業基礎﹔另一方面,縣域經濟可以實現農村市場與城鎮市場的有機銜接,是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重要手段,是依托國際國內循環的雙向互動來破解“三農”問題的重要抓手。三是需求潛力更具可挖掘性。河南省近90%的面積在縣域,超過70%的人口在縣域,超過60%的產值在縣域,隨著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大幅提高,縣域內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的購買力不斷增強。同時,縣域經濟基礎設施條件及公共服務相對滯后,相比城市具有較大的投資空間,對道路交通、農業現代化設施、數字鄉村、信息網絡基礎設施等投資建設也將帶來縣域市場強有力的投資需求。四是供給質量更具可提升性。一方面,針對國際需求滯漲的現實,國內大循環將深入縣域腹地,從而提高縣域范圍內的優質消費品的供給水平﹔另一方面,依托“雙循環”中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戰略導向,在完善縣域商貿物流網絡體系及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的基礎上,結合互聯網、物聯網及各種類型的線上平台,打通交通和信息通道,實現優質農產品的批量輸出。五是發展動能更具可培育性。縣域在地理區位、自然資源、歷史、人文等方面的稟賦差異,決定了縣域經濟發展必須因地制宜,走特色發展之路。新發展格局意味著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的延鏈、補鏈和強鏈,意味著對產業發展效率和產業安全的追求,這為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產業動能、價值動能的培育提供了新契機、新機會。

  3 發展要求更加明確

  河南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要把縣域治理“三起來”作為根本遵循,在融入新發展格局中找准定位、彰顯特色,在創新體制機制中激發活力、破解難題。這對新發展階段河南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推動縣域經濟發展,一是立足新發展階段的歷史方位,努力把握新發展機遇。在新發展階段,縣域經濟發展必須瞄准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改變粗放式發展方式,走集約化發展道路,積極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實現發展機會平等、市場競爭公平、發展成果全民共享﹔適應人民群眾對優質產品的需求,推動農業提檔升級、市場細分、標准化生產,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營養健康價值和風味特質﹔緊盯“雙碳”目標,確保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實現生產、生活、生態、生長“四生融合”。二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基本方略,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必須始終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把創新作為引領縣域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提高縣域科技創新能力,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培育發展新興產業,構建良好創新生態環境﹔把協調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堅持區域協同,城鄉融合,工農互促,主動融入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的發展格局,推動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協同發展﹔把綠色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鮮亮底色,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生態治理和發展特色產業有機結合起來,走出一條生態和經濟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把開放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以高水平開放為引領,著力發展開放型經濟,優化提升營商環境,打造內陸開放高地,聚集國內外先進生產要素,提升自身發展質量﹔把共享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根本目標,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增進和改善民生福祉。三是融入新發展格局,努力踐行新發展思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於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各縣(市)應找准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定位,把自身的優勢和潛能充分釋放出來。應立足本地優勢資源培育新興產業,承接中心城市產業轉移,布局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特色農產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體系,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加工制造基地、特色產業集群,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推動價值增值。發揮農業的多種功能和鄉村的多元價值,積極發展休閑觀光、健康養老等新產業,積極培育特色小鎮和田園綜合體,推動鄉村經濟高端化、多元化、特色化發展。

  4 發展挑戰更趨嚴峻

  伴隨產業革命與技術變革的加速推進,全球經濟格局重構,作為中部地區的縣域,將面臨更多的挑戰和壓力。一是國際市場需求持續低迷,壓縮河南縣域經濟發展外部空間。世界經濟增長放緩、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地緣政治緊張使全球化進程受阻,在這樣的國際經濟環境下,河南縣域經濟外向型發展步伐必然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和挑戰。二是國內經濟深度轉型調整倒逼縣域經濟發展跨越轉型。這就意味著河南縣域經濟發展要在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上與發達省份同步實現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目標,面臨著“趕超”與“轉型”的雙重任務,一方面要繼續致力於做大蛋糕,在數量規模上加快縮小與發達省份的差距,另一方面要不斷著眼於提質增效,在轉換動能上謀求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三是區域經濟發展動力極化制約河南縣域經濟發展要素集聚。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呈現區域經濟發展分化、發展動力極化等現象。資本、技術、管理、信息等各種生產要素向城市集中,縣域經濟普遍存在資金不足、人才匱乏等問題,發展受到嚴重限制。四是縣域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削弱河南縣域經濟發展人口紅利。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河南60歲及以上人口佔18.1%,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佔13.5%,與2010年相比分別上升5.4個和5.1個百分點。

  四、新發展階段河南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問題

  1 發展結構相對失衡

  在縣域經濟體量不斷擴大的同時,河南縣域經濟發展中仍存在著結構性失衡的問題。一是縣域經濟發展與全省經濟體量不匹配。從2004年起,河南GDP連續17年穩居全國第5位,但縣域經濟發展與河南作為全國第5大經濟體的地位不相匹配。賽迪發布的2020年全國百強縣榜單,河南僅有7個縣市入圍,且排名均在50位以后,全國38個GDP突破千億級的百強縣中,河南無一入圍﹔2019年河南縣域GDP均值為325.9億元,不足江蘇省的1/3,僅為浙江省的65.0%,無論是上榜數量,還是上榜位次,都與發達地區存在較大差距。二是縣際之間不平衡。河南省內各縣(市)表現出明顯的空間地域性異質性和發展的非均衡性態勢。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21年河南省縣域經濟發展質量評價報告》顯示:河南省104個縣(市)的總體水平均值為0.2823,其中,低於總體水平均值的縣(市)有66個,高於總體水平均值的縣(市)有38個。2020年鄭州市的新鄭市、鞏義市、滎陽市、新密市、中牟縣包攬了河南縣域經濟排名前5位,其縣域生產總值均超過了500億元,但汝陽縣、魯山縣、舞鋼市、安陽縣、盧氏縣等一大批后發縣域的生產總值不足200億元。三是縣內融合不充分。目前,河南縣域產業融合上存在制造業產業布局不均衡、主導產業不突出、產業協作配套能力不強、產業鏈低端鎖定等問題﹔產城融合上存在“產”“城”同步發展水平不高,新城開發與舊城提質統籌不足等問題﹔城鄉融合上存在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供給主體單一、總量不足、質量不高、配置不均衡等問題﹔生產、生活、生態融合上存在縣域經濟轉型升級不到位,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和水平不高等問題,很多縣對農業發展重視不夠,更多資源配置到了第二、第三產業發展中,特別是怎麼利用縣域工商企業帶動縣域農業發展、怎樣讓農民更多分享“三產”融合中的增值收益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2 轉型升級步伐緩慢

  邁入新發展階段,高質量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時代主題,經濟整體增長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轉換,市場競爭轉向質量技術品牌服務競爭。在這種新形勢下,河南縣域經濟發展的結構性矛盾愈加突出。一是縣域產業層次偏低。除個別縣域參與到全球或全國生產網絡中之外,多數縣域工業尚處在服務本地的原料及來料加工業等低附加值環節,產業層次不高、產業效益偏低,產業價值鏈“低端鎖定”的問題突出。二是新興增長點培育不足。全省縣域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高新技術產業佔比僅有10%,戰略性新興產業佔比僅有15.4%。三是企業創新能力偏弱。縣域企業主要以中小企業為主,研發投入強度普遍偏低,難以形成市場佔有率高和科技含量高的優勢品牌產品。四是動能轉換亟待加速。與發達省份相比,河南縣域在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創新平台建設、創新環境營造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距,創新還沒有成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第一驅動力。

  3 要素供給嚴重不足

  由於缺乏區域聯動發展機制,往往導致中心城市的輻射效應難以向縣域滲透,縣域發展利用中心城市的技術、人才、信息等創新高端要素比較困難,人才短缺、金融不活、土地緊張成為河南縣域經濟發展面臨的難題。一是高端優質人才短缺。縣域層面很少有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布局,教育科技人才資源分布的“馬太效應”十分明顯,人才供給極為短缺,特別是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高端人才以及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術性人才嚴重不足。二是現代金融服務滯后。縣域融資渠道單一、小額貸款利率高、信用擔保機制不健全,直接導致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十分突出,對中小企業發展不利。此外,縣鄉財政困難、政府債務負擔沉重也使得一些地方優惠政策難以落實,嚴重影響了投資主體的投資積極性。三是建設用地供給緊張。在建設用地供給中,供應緊張與用地粗放並存。調研發現,多數縣(市)都在擴大產業集聚區建設用地面積,但產業集聚區土地閑置、利用粗放、僵尸企業、閑置廠房等現象也不同程度存在。例如,臨颍縣每年工業用地需求在2000畝左右,但省裡分配的計劃指標隻有300畝。

  4 資源環境雙重約束

  縣域經濟發展面臨著既要進一步加強生態建設和自然保護補“欠賬”,又要在資源環境約束強化條件下為轉型發展增容量的嚴峻挑戰。河南自然資源種類豐富,生態系統類型多樣,但人口基數大、人均數量少,且分布不均衡,資源環境約束與縣域經濟發展之間矛盾突出。目前河南人均土地面積僅有0.07公頃,不及全國平均水平的1/4﹔人均耕地僅為1.1畝,比全國平均水平還少0.4畝﹔水資源總量不足全國的1.42%,人均水資源量不及全國平均水平的1/5﹔森林面積在全國列第22位,人均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5﹔森林覆蓋率在全國排名第20位,人均森林蓄積量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7,全省尚有超過1000萬畝無林地亟待造林綠化。受地形地貌和氣候因素的影響,水資源的時空分布與人口、土地、產業布局之間極不匹配,豫東、豫北平原地區人口、產業密集區水資源供需矛盾尤為突出。隨著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村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推進和經濟體量的持續擴大,河南能源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還會剛性增加,資源支撐能力和環境承載能力也將面臨嚴峻挑戰,資源環境約束成為制約河南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瓶頸和明顯短板。

  5 發展環境亟待優化

  發展環境是生產力,也是競爭力,決定著一個地方發展的速度和后勁。目前河南縣域經濟發展仍然面臨著硬件環境待優化、軟件環境待改善的緊迫任務。一是思想觀念相對保守。在對待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問題上,一些縣市仍存在發展願望強烈但創新意識不足、發展目標遠大但前瞻意識不足、戰略機遇疊加但開放意識不足、外部形勢嚴峻但危機意識不足、追求規模數量但質量意識不足等思想觀念的束縛。二是營商環境亟待優化。一些縣級機關干部對上級政策理解不透徹,缺乏很好的落地實施模式及有效舉措。三是基礎設施短板突出。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礎設施短板弱項較多,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水平均衡度不高,農村人居環境有待改善,綠色發展壓力較大。多數縣域新型城鎮化的著重點還在城區,縣城與鄉鎮之間空間、產業一體布局融合發展的格局尚沒有完全形成。

  6 機制體制創新不足

  從深層次看,河南縣域經濟發展質量不高,其背后是制度供給不平衡、不充分。一是財稅體制改革待加速。在分稅制財稅體制下,縣域財權與事權尚不能完全統一,縣級財政收支矛盾尖銳,沒有充足財力安排公共事業和建設支出。2020年,河南地方財政收入高於30億元的縣(市)隻有12個,財政收支比低於15%的有5個縣。二是錯位發展機制待優化。全省縣域仍然沒有完全將比較優勢轉變成現實生產力和發展競爭力,存在特色主導產業不優不強、集群效應不顯著的突出問題。三是開放聯動機制不靈活。不少縣域還沒有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沒能在充分融入區域經濟大格局中借勢發展。如何提高發展的對外開放度,在更大范圍內更高層次上拓展發展新空間是河南大多數縣域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四是產業園區管理機制不健全。產業集聚區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和助推器,仍存在著重圈地、輕規劃,重集聚、輕集群,重產業、輕服務,重硬件、輕機制,重約束、輕運營等突出問題。據測算,河南省180多個產業集聚區畝均投資強度308萬元、畝均稅收9.76萬元,分別僅相當於國家級開發區平均水平的53.5%和26.9%﹔全省主導產業增加值佔比超過50%的產業集聚區僅有28個,不及全國產業集聚區數的1/5。

  五、新發展階段河南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

  推進河南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應立足階段性特征和區域性特征,充分彰顯經濟大省、人口大省、農業大省、糧食大省的優勢特色,扛穩國家糧食安全重任,擦亮糧食生產這張王牌,把創新擺在發展的邏輯起點,以穩保進、以進促穩,堅持激發內生動力與培育外部推力並重,發揮比較優勢與彌補短板不足並舉,創新體制機制與推動技術變革並行,優化政府調控與完善市場機制並進,通過拓展核心城市的輻射力、培育鄉村振興的內生力、強化產業集聚的支撐力、激活開放合作的引領力、釋放創新要素的驅動力、厚植改革創新的引擎力,構筑全方位的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動力體系,走好特色發展之路、創新發展之路、開放發展之路、融合發展之路和綠色轉型之路。

  1 拓展核心城市的輻射力

  核心城市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對縣域經濟發展具有顯著的輻射帶動效應。要結合河南城市群和都市圈發展戰略的深化實施,逐步將縣域納入城市群和都市圈的空間布局中,為縣域經濟對接中心城市,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和創新資源外溢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讓其更多分享經濟帶和城市群發展的紅利。一是高水平規劃建設鄭州都市圈。鄭州都市圈從“1+4”拓展到“1+8”,擴容后規模體量與武漢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基本相當。要對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高起點編制規劃,凸顯鄭州國家隊、國際化引領地位,以鄭開同城化、鄭許一體化為支撐,打造鄭汴許核心板塊,加快鄭新等一體化,不斷增強在全國經濟版圖中的競爭力。以交通廊道為突破,以產業協同為導向,以生態共治為目標,加快打造鄭州都市圈交通、產業、生態網絡覆蓋體系,適時調整行政區劃,逐步破除行政壁壘,暢通信息、教育、文化、醫療等公共資源共享通道,推動高端生產要素在鄭州都市圈內縣域之間自由流動,提升鄭州的首位度、輻射力和帶動力。二是培育壯大副中心城市。支持洛陽錨定萬億級目標,以先進制造業為主攻方向,挖掘工業基礎、科教人才、國防軍工、特色產業優勢,推動產業鏈、創新鏈雙向互動,拓展產業轉型升級路徑,加快提升制造業能級﹔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推動高端制造、現代金融、文化產業、科技研發、信息服務等產業深度融合﹔以文化旅游資源為基礎,深化文化旅游與科技、生態、體育、休閑、研學的融合,拓展“旅游+”“文化+”等新業態,打造黃河文化、帝都文化、牡丹文化品牌,提升洛陽國際文化旅游名城知名度、美譽度和吸引力,在副中心城市建設上提級擴能。抓緊編制實施南陽副中心城市建設規劃。三是拓展區域中心城市范圍。在建設洛陽、南陽副中心城市的基礎上,拓展商丘、安陽為新的副中心城市,形成與以鄭州為核心的“雙環回形”縣域經濟空間布局,其中,“新鄉—焦作—許昌—開封”為“內環”,“安陽—洛陽—南陽—商丘”為“外環”。依據南陽、商丘、安陽各自的資源稟賦、區位特色、產業基礎等,借助河南已有的高鐵、高速公路等交通網絡,貫通“內環”沿線、“外環”沿線以及“內環”“外環”之間縣域聯系,形成梯度分明、特色明顯、功能互補、分工合理的產業分布格局,變孤島型縣域經濟為網絡型縣域經濟。同時,依托“外環”各節點核心城市,拓展河南縣域經濟與鄂西北、陝東南、冀南等外省區域經濟之間的融通協同。

  2 培育鄉村振興的內生力

  鄉村振興既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縣域發展的內生動力,對縣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撐保障作用。必須著眼於河南縣域廣、鄉村面積大、農村人口多、發展不充分的區域特征和階段特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與推進縣域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以產業為載體、以市場為平台、以貫通為路徑,統籌規劃,補齊短板,深化改革。一是統籌發展戰略規劃。綜合考慮各縣(市)的地理特點、歷史文脈、交通條件、發展水平、產業功能等因素,依據功能定位導向、要素協調一致、綜合集成實施的原則,將各縣(市)鄉村振興規劃與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規劃有機銜接起來,統籌空間、產業、要素,協同生產、生活、生態,依據要素稟賦差異,科學布局區域產業,引導要素優化配置,促進城鄉功能和空間融合發展。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支撐,搶抓加大“新基建”投資的重大政策機遇,完善以城帶鄉、城鄉一體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構建形成以縣城中心帶動,與近郊鎮、中心鎮、特色鎮串珠成帶的融合發展格局。二是夯實鄉村產業基礎。要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做強現代糧食產業和現代畜牧業,提升河南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的核心競爭力。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扛穩糧食安全重任。以“三區+基地”農產品主產區為基礎,強化縣域統籌,推進鎮域產業聚集,建立縣鄉聯動、以鎮帶村、鎮村一體的鄉村產業發展空間結構,促進生產要素和優勢資源集聚,增強就業和人口吸納能力。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圍繞促進農民增收這個重點,發展帶動性強的產業、勞動密集型的產業、能盤活資源的產業、凸顯稟賦優勢的產業,優化產業結構,加大有效供給,推動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三鏈同構”,發展連接城鄉、打通工農、聯農帶農的多類型多業態產業,讓小農戶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三是深化農村制度改革。扎實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証工作,加快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確權、登記、發証工作﹔加快推進農村產權、土地、金融等重點領域改革,激發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市場活力。搭建農村產權抵押融資、評估、登記、交易、流轉、收儲平台,建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服務中心,破解鄉村產業發展融資難、擔保難、抵押權處置難等問題。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鼓勵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組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現代化水平。四是貫通城鄉市場體系。實施縣域商業建設行動,建立完善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重點、村為基礎的農村商業體系,發揮交通樞紐和開放通道優勢,構建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立一批具有跨區域性和農業產業特色的大型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實現生產和消費的有效對接。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推動形成農產品進城和工業品下鄉暢通、線上線下融合的農產品流通體系和現代農村市場體系。

  3 強化產業集聚的支撐力

  積極推進“一縣一省級開發區”改革,圍繞充分發揮開發區經濟建設主陣地、主戰場、主引擎作用,盡快完成開發區整合挂牌,用好規劃新增空間。加快理順開發區與屬地職責關系,開發區專司服務企業、招商引資、培育產業集群,將社會管理事務劃轉給屬地政府,實質化推進“管委會+公司”模式。以省級開發區為引擎,聚焦改造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壯大特色產業,推動企業集中布局、產業集群發展、資源集約利用、功能集合構建、效益集成彰顯的有機融合。一是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制定出台“優先開發、重點發展、生態功能”三種類型縣域經濟分類發展規劃和支持政策,引導各縣(市)結合自身特點合理定位、錯位發展,形成產業配套和關聯集成效應。鼓勵優先開發縣(市)以轉型提質、培育載體、壯大優勢產業集群為方向,重點發展縣(市)以特色高效、保障糧產、發展特色產業集群為任務,生態功能縣(市)以環境保護、生態供給、拓展業態為路徑。二是壯大產業集群規模。結合河南“十四五”規劃,引導不同縣(市)選擇特色鮮明、優勢顯著的主導產業,推動產業特色發展。發揮市場引領作用,著力打造關聯度大、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吸引上下游配套企業集聚,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變“點式擴張”為“鏈式發展”,推動產業鏈式布局、專業化配套、數字化轉型、集群化發展,進一步彰顯產業集群的規模效應、集聚效應和輻射效應。三是培育產業創新載體。逐步打破區域、行政和行業制約,不斷完善政府投入機制,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協同配合的科技創新運行機制,引導企業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持續提升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支持有條件的縣(市)建設高新技術開發區、數字經濟產業園、農業科技園等載體,布局重點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等平台。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杆作用,設立創新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發行地方政府債券,撬動社會資本參與開發區創新發展。深化園區企業分類綜合評價改革,推進企業注銷便利化改革,完善低效企業退出機制,落實要素差別化配置政策,加快落后產能和低效資產“騰籠換鳥”。四是提升園區服務質量。加強園區與交通主干道的互聯互通,提升專業化配套服務能力,重點解決標准化廠房、標准化創業中心以及人員招聘、技能培訓、財稅辦理、投融資等專業服務。加大以科技創新培育發展新動能的力度,積極營造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以及新技術快速大規模應用的創新環境。圍繞首位產業、重點產業、龍頭企業、重大項目等,強化產業招商,正確引導企業投資和社會投資,著力培養引領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五是創新園區管理機制。把省級開發區作為重要載體,著眼國內國際市場大循環、現代產業分工大體系,培育壯大主導產業,以市場化運作、社會化服務、專業化經營、法治化治理為導向,完善產業集聚區管理體制,推進產業園區整合和去行政化,推行“管委會+公司”運行管理模式,激發開發區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建立縣(市)與開發區共享機制,密切縣(市)與開發區之間的利益聯結。建立存量土地盤活利益引導機制和低效用地退出管控引導機制和以畝均產出效益為核心的開發區高質量發展評價機制,將其納入縣(市)政府目標考核體系,強化考核結果在用地指標、財政支持、稅收減免等資源配置中的導向作用。

  4 激活對外開放的引領力

  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跳出就“縣域”論“發展”的固有束縛,堅持開放引領、合作帶動,以開放合作引入競爭壓力、形成合作助力、注入外部活力,其現實路徑是緊密對接“一帶一路”開放戰略,充分發揮河南內陸開放高地優勢,以“四路協同”開放通道為支撐,暢通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以“五區聯動”開放平台為載體,集聚人才、科技、資本等要素。一是對接“一帶一路”發展規劃,構建開放的縣域產業體系。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更大范圍拓展縣域經濟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空間,站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的大視野下,選擇縣域產業發展路徑,以主導產業吸引配套產業,以配套產業支撐主導產業,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有效整合集成企業與配套企業、上游企業與下游企業、引進企業與本地企業之間的產業鏈,形成覆蓋性廣、互補性強、效益性高、循環性好的縣域經濟企業集群。二是發揮開放通道平台作用,打造開放的縣域貿易體系。協同發揮空中、路上、網上、海上絲綢之路開放通道的互聯互通作用,推動縣域貿易有效銜接國內外兩種市場﹔依托中國(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探索構建涵蓋信息共享、金融服務、智能物流、電商信用、統計監測、風險防控等多重功能、輻射全省各縣(市)、聯結線上與線下的綜合性貿易服務平台,加快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有效提升縣域貿易便利化水平﹔強化以鄭州為中心、以其他省轄市為節點、覆蓋全域的現代物流空間網絡體系功能,大力發展冷鏈物流、快遞物流、電商物流,構建對接全球、聯通國內、產業支撐、通道保障的縣域經濟貿易體系。三是發揮國家戰略疊加優勢,完善開放的縣域政策體系。抓住“一帶一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機遇,對標國際通行的投資和貿易政策,增強創新政策與國際規則的協調性,推動產業支持政策由傾斜型向競爭型政策轉型,財政資助政策由補貼型向普惠型轉變,科研補貼政策由直接補貼向引導補貼轉變﹔加強縣域經濟發展政策與財政、貨幣、投資等政策的協調配合,優化政策工具組合,推動宏觀調控政策精准落地﹔探索建立中原城市群與長江中游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之間以及中部地區、京津冀地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之間的跨省、跨區域合作的政策體系,促進形成國內統一的縣域經濟開放市場。同時,進一步完善縣(市)間聯動機制,加強規劃對接,促進縣際協同發展和毗鄰縣一體化發展。

  5 釋放創新要素的驅動力

  全面推進縣城建設,促進縣城擴容提質,不斷增強縣城對資源要素的集聚力、承載力、吸引力。一是釋放縣城建設活力。堅持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相統一,針對縣城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產業發展、數字生態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和薄弱環節,以百城建設提質工程為抓手,聚焦建設“宜居城市、生態城市、精致城市、人文城市、安全韌性城市和文明城市”目標,結合各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區位特點、資源稟賦、人文歷史、智慧化建設基礎等,堅持因地制宜,統籌推進縣城規劃、建設、管理,大力提升縣城公共設施和服務能力,促進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面、環境衛生設施提級擴能、市政公用設施提檔升級、產業培育設施提質增效。適應農民日益增加的到縣城就業安家需求,擴大有效投資,釋放消費潛力,拓展市場,為各類資源要素活力釋放提供重要空間載體支撐。二是釋放科技創新活力。實施縣域科技創新能力提升行動,建立縣域科技創新能力監測評價機制和競爭淘汰機制,設立縣域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專項獎勵資金。按照試點先行、漸次推進、分類支持的方式,有序下沉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平台,探索在縣(市)建立“科技成果轉化中心”,打通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最后一公裡”。按照“線上線下結合、展示交易並重、平台團隊共建”的思路,在各省轄市建立技術產權交易市場,連接上下游科技創新資源,推動技術供需雙方合作對接。探索建立“中心城市科研、區域城市承載、縣域層面應用”三級科研、推廣、應用協作體系。三是釋放各類人才活力。積極推動“城鄉雙棲”“城鄉通勤”“工農兼業”成為縣域城鎮化的新形態,將縣城打造成農村人口進城定居的核心空間,加快拓展新賽道,以新業態、新模式催生新的就業崗位,以產業轉型引導人口在縣域實現就地就近城鎮化。拓寬招才引智視野,打造“招才引智創新發展大會”特色品牌,鼓勵各縣(市)在人才密集區設立人才“飛地”﹔以院士中原行、豫籍專家看河南、中原智庫論壇為基礎搭建鄉情引才聚才平台,實行縣級領導聯系縣籍在外高層次人才和跟蹤服務制度。拓展“墩苗計劃”改革成果,建立縣處級領導干部跨省交流任職制度,吸引發達地區縣處級干部到省內任職,選派省內縣處級干部到沿海地區挂職鍛煉,探索面向沿海發達省份公開選拔招聘縣處級干部機制,以黨政管理干部的交流任職,暢通先進經營理念、管理方式、運行模式的引進吸收渠道。實施回歸工程,出台系列政策,吸引人才回鄉,鼓勵外出人員回到家鄉創業。通過回歸工程形成縣域內土地、人才、資金、產業匯聚。四是激發縣域金融活力。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千方百計化解融資瓶頸,緩解市場主體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加快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整合升級縣級投融資平台,通過政府搭台,優化企業融資和銀行拓展金融服務,促進政銀、銀企、政企有效合作,引導更多信貸資源支持實體經濟,鼓勵金融機構圍繞縣域主導產業培育發展產業鏈金融,量身定做金融產品。健全完善商業銀行績效評價機制,清理規范中小企業融資中不合理附加費用、強制搭售產品等違規行為,用活用足用好省市金融信用等相關政策,促進金融機構支持縣域實體經濟發展。五是激活建設用地活力。按照“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優化結構、提升效率”的思路,以保項目、保發展為目標,建立建設用地批而未征、征而未用台賬,推動土地供給由注重增量轉向盤活存量、優化增量並舉,加強產業功能區用地保障,引導企業在功能匹配的產業園區選址建設,鼓勵各類園區自主開發公共物業,大力推廣以物流成本為導向的緊湊式工廠布局,構建工業用地畝產效益評價體系,實行差別化地價政策,對符合產業目錄導向的重大項目給予用地優惠。

  6 厚植體制改革的引擎力

  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打破區位決定論、資源約束論、外部依賴論的思想束縛,在“雙循環”的大格局中捕捉市場需求,尋覓發展機遇。一是加快轉變思想觀念。當前,河南縣域經濟正在由“量壯大”轉變到“質發展”、由“速度版”轉為“升級版”,既是一種創新、綠色、開放的協調發展,也是一種空間、產業、制度的一體發展,更是一種環境、經濟、社會的融合發展,必須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在更加開放的視野中去謀劃推動縣域發展。尤其要以提高市場主體感受度、滿意度、實效度為目標,全力打造“審批最少、流程最優、體制最順、機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務最好”的一流營商環境。二是深化放權賦能改革。以全面實施省直管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為主線,賦予縣(市)更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制定出台省級行政許可事項目錄和市縣劃轉事項目錄,完善縣(市)行政審批服務的運行機制,有序推進省以下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改革,調整財政行政權力和公共服務事項,推行財政政務服務一體、標准化建設,賦予縣(市)更大自主權。穩步推進行政區劃調整,支持符合條件的撤縣設市、撤縣設區,壯大縣級收入規模。三是完善協同推進機制。省級層面成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省直部門、省屬企業與縣域建立結對幫扶機制,為縣域產業發展、勞務協作、人才交流、項目報批、資金投放、規劃協調等方面提供個性化、差異化、精准化的支撐保障,降低縣域經濟發展行政溝通成本。總結“萬人助萬企”活動經驗,探索建立“萬人助萬企”常態化機制,開展縣域企業“扶小創優”培育行動,實施“單項冠軍”“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工程,建立縣級領導常態化聯系企業制度,及時解決發展面臨的問題。四是優化考核評價機制。完善“綜合指標+共性指標+專項指標+附加指標”差異化考核指標,引入第三方評價機制,發布縣域經濟發展年度報告,強化監測考核結果運用,分類推進“強縣引領、中縣角逐、弱縣超越”差異化發展戰略,實施“百強進位”“百強沖刺”“百強儲備”工程,引導104個縣選擇不同的發展模式和發展路徑,形成特色化、差異化、多樣化的縣域經濟競相發展局面。五是深化財稅金融改革。研究制定支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財政政策,整合各類專項財政資金,設立縣域經濟發展專項基金,著力改善縣域交通、環衛、水利、能源、通信等重點領域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條件,重點用於支持縣域主導產業培育發展和產業園區建設。同時,加大財政預算約束力度,優化支出結構,嚴格項目審批,筑牢防范化解政府債務風險安全防線。  (執筆:高昕)

(責編:黃莎、楊曉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許昌:群眾的守護者 也有群眾守護
  • 中國好人王永甫:但行好事 莫問前程
  • 孕婦突發大出血 交警“鐵騎”護航上演“生死時速”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