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河南省委“中國這十年·河南”主題新聞發布會答記者問實錄
繁忙的鄭州國際陸港。本報記者 聶冬晗 攝
鄭州黃河生態廊道郁郁蔥蔥。本報記者 聶冬晗 攝
洛陽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張怡熙 攝
8月28日,中共河南省委“中國這十年·河南”主題新聞發布會在鄭州舉行。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樓陽生作主題發布並回答記者提問,省委副書記、省長王凱回答有關提問。
省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周霽,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孫守剛,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陳舜回答有關提問。省委新聞發言人、省委常委、秘書長陳星主持發布會。
今日之河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視科技創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渴求創新人才
人民日報記者:河南把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放在“十大戰略”首位,請介紹一下,這方面主要採取了哪些舉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樓陽生:剛才我在主發布過程中,向媒體朋友們介紹了河南實施“十大戰略”的具體內容。在“十大戰略”中,擺在第一位的就是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目標是打造國家創新高地和全國重要人才中心,這是河南省委和省政府下的一盤大棋。為了下好這盤大棋,去年7月我們成立了省科技創新委員會,我和王凱同志擔任主任,完善科技創新領導體制,優化決策和工作推進機制。省科創委成立至今,已召開6次會議,對44項重要議題進行了具體研究。今年4月和5月,省委相繼召開教育科技創新大會暨人才工作會議、創新發展綜合配套改革大會,這兩個會議可以說是姊妹篇,把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緊密結合起來,對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作出全面部署。我們主要抓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抓龍頭帶動,重建重振省科學院。媒體的朋友們可能都注意到了,前不久省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通過了《河南省科學院發展促進條例》,將於9月1日正式實施,這是省委交給省人大常委會的一項創制性立法任務,在全國首開先河。這部條例看似小,是為省科學院量身打造的一部法規﹔實則大,我們把省科學院建設作為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的“一號工程”,帶動的是全局。我們將省科學院定位為新型研發機構,設立基礎學部、產業學部、未來學部,創新實施以研究所辦院、以實驗室辦院、以產業研究院辦院模式,研究所、實驗室、產業研究院都具有獨立法人資格,賦予首席科學家決定性的技術路線決定權,最大限度調動科學家和科研人員的創新動力。堅持實體化運營、平台化運作、體系化構建,明確科研實體自建、共建、參建、加盟等4種方式,最大限度集聚創新資源,加快打造科技創新的重要策源地。在建設路徑上堅持“三合一”,就是推動省科學院與中原科技城、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建設融合發展,在中原科技城260平方公裡的規劃區域內,嵌入不同的功能分區,實現創新鏈的連續布局、系統性布局。目前,數學研究所、化學研究所、空天信息研究所、先進材料研究所、集成電路研究所、碳基復合材料研究院等6個研究機構已開始運行,7名國家杰青、長江學者等受聘為首席科學家,一些前沿課題攻關正在全力推進。
二是抓高端平台,重塑重構省實驗室體系。去年以來,已經先后有嵩山實驗室、神農種業實驗室、黃河實驗室、龍門實驗室、中原關鍵金屬實驗室、龍湖現代免疫實驗室等6家省實驗室挂牌運行,龍子湖新能源實驗室、中原食品實驗室也即將挂牌,同時還設立了首批11家省實驗室基地,形成以省實驗室為核心、優質高端創新資源協同創新的“核心+基地+網絡”的創新格局。我們圍繞光學精密制造等重點產業,新建25家省產業研究院、21家省中試基地,建成146條中試線,貫通產學研用,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工程化。我們積極推動重大科學基礎設施建設,已布局超短超強激光等實驗裝置及配套設施。
三是抓一流課題,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堅持“四個面向”,前瞻部署戰略性技術研發項目,整合優勢資源聯合攻關,努力取得迭代性、顛覆性、原創性科技成果。我梳理了近年來河南的十項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向大家作一介紹。第一項成果,今年7月25日,我國第一個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並具有全球專利的1.1類治療新冠肺炎小分子口服特效藥——阿茲夫定獲批上市,這個藥物的發明人是鄭州大學的常俊標教授,研發企業是我省平頂山市的真實生物公司,目前該藥已在河南投產。第二項成果,河南省農科院許為鋼院士牽頭完成的“高產優質小麥新品種鄭麥7698的選育與應用”項目,畝產超過700公斤,解決了我國優質強筋小麥產量普遍低於普通高產品種的難題,實現了既優質又高產。第三項成果,鄭州機械研究所龍偉民研究員牽頭完成的“钎料無害化與高效钎焊技術及應用”項目,解決了傳統钎焊制造中長期存在的能耗高、效率低及可靠性差等技術難題,服務保障了載人航天、西電東送等國家重大工程。第四項成果,鄭州大學何季麟院士主持完成的“平板顯示用高性能ITO靶材關鍵技術及工程化”項目,突破性解決了“卡脖子”技術難題,在國內首次成功應用於京東方高世代TFT線。第五項成果,河南仕佳光子安俊明研究員牽頭完成的“光網絡用光分路器芯片及陣列波導光柵芯片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打破了國外對該類芯片的技術壟斷,實現了我國光無源芯片自主可控,為“寬帶中國”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第六項成果,中鐵裝備集團教授級高工李建斌牽頭完成的“異形全斷面隧道掘進機設計制造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研制出世界首台馬蹄形盾構機,掘進效率提高了5倍。第七項成果,信息工程大學陳性元教授牽頭完成的“面向互聯網開放環境的重要信息系統安全保障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項目,攻克了系統間高可信數據交換等重大技術難題,建立了開放環境條件下信息系統安全防護技術體系。第八項成果,河南大學張治軍教授牽頭完成的“自修復納米潤滑抗磨損材料”項目,開發了納米潤滑油脂配伍技術,實現了高端潤滑產品的進口替代和在航空航天領域的廣泛應用。第九項成果,中鋼洛耐研究院教授級高工李紅霞牽頭完成的“冶金功能耐火材料關鍵服役性能協同提升技術及在精煉連鑄中的應用”項目,構建了我國高端冶金功能耐火材料技術體系,研制出四類新型冶金功能耐火材料,處於國際領先水平。第十項成果,河南農業大學康相濤教授牽頭完成的“地方雞保護利用技術體系創建與應用”項目,構建了國際首個雞泛基因組,培育了2個國審新品種,授權32項發明專利。
四是抓創新主體,推動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全覆蓋。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去年以來,我們把推進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全覆蓋作為一項重要抓手,推動高校、科研院所參與企業研發活動,建設體系化、任務型、開放式的創新合作組織和利益共同體,今年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覆蓋率有望達到50%。同時,標准化推廣“智慧島”雙創載體,構建一批全要素、低成本、便利化、開放式眾創空間,健全“微成長、小升高、高變強”創新型企業梯次培育機制,全省累計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15145家、高新技術企業8387家、“瞪羚”企業104家、創新龍頭企業116家。我們著力提升高校科研能力,量身定制鄭州大學、河南大學“雙一流”建設方案,聘請中國科學院李蓬院士、張鎖江院士分別擔任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校長,遴選河南理工大學等7所高校的11個學科作為“雙一流”創建第二梯隊,加快培育“后備軍”。
五是抓人才引育,匯聚一流創新人才和團隊。我們堅持引育並舉、以用為本,制定實施“1+20”一攬子人才政策,完善人才梯次培養體系,盡最大努力為各類人才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在人才培育方面,去年省農科院許為鋼研究員成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35名專家入選國家重點人才計劃,遴選支持203名“中原英才計劃”人選。在人才引進方面,去年引進海內外高層次人才2950人﹔今年以來已引進1500多人,其中全職引進院士3人,國家杰青3人,長江學者1人,海外高端人才2人,博士畢業生1400多人。
六是抓配套改革,激發創新動力活力。制定實施創新發展綜合配套改革方案,從5個方面明確了50項改革任務,並出台了首批10個方面的配套政策措施,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全過程創新生態。比如,深化科技項目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對重大科技項目實行“揭榜挂帥”“賽馬”等制度,去年以來面向社會公開發布了113項榜單,立項支持35個項目,總投資達16億元。比如,強化金融支持,實施天使、風投、創投“基金入豫”專項行動,探索發展地方政策性科技金融,推動鄭州銀行設立科創金融事業部和金融智谷支行、中原銀行籌設科技支行,全省科技貸累計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1816家(次)、發放貸款97.65億元。
今日之河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視科技創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渴求創新人才。借這個機會,我再一次誠邀海內外的科學家、杰出青年學子,尤其是河南籍的優秀人才,積極投身河南打造國家創新高地的火熱實踐,在這片沃土施展才干、成就夢想!
經濟大省要“勇挑大梁”,對河南來講,這既是沉甸甸的責任,也是戰勝困難的動力
新華社記者:經濟大省是國家發展的“頂梁柱”。7月28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當前穩經濟,經濟大省要勇挑大梁。我們注意到,河南經濟總量居全國第五位,今年前7個月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均高於全國。請問:河南近年來是如何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發揮經濟大省挑大梁作用的?
王凱:河南是全國重要的經濟大省:一是體現在人口規模上,河南現有常住人口9936萬人、佔全國人口的7%、居第3位。二是體現在經濟規模上,生產總值近6萬億元、佔全國的5%、居第5位。三是體現在生產規模上,工業增加值1.88萬億元、佔全國的5%、居第5位,糧食產量1300億斤以上、佔全國的1/10、居第2位,夏糧產量760億斤以上、佔全國的1/4、居第1位。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這十年,是河南發展最快、變化最大的十年,主要體現在“三個轉變”,即由傳統農業大省轉變為現代經濟大省,由傳統交通要道轉變為現代綜合交通樞紐,由傳統內陸省份轉變為內陸開放高地,經濟發展實現量的跨越和質的提升。
去年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對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南經濟社會發展進行了回顧總結,提出了“兩個確保”的奮斗目標,作出了實施“十大戰略”的重大部署,描繪了現代化河南建設的宏偉藍圖。今年以來,全省上下認真貫徹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全面落實“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堅決扛起穩住經濟大盤的政治責任,積極應對下行壓力,經濟運行穩中向好。上半年生產總值增長3.1%,高於全國0.6個百分點。1—7月份規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增長5.4%、10.1%、0.6%,分別高於全國1.9個、4.4個和0.8個百分點,河南經濟展現出較強的韌性和活力。
近期,黨中央、國務院多次要求經濟大省要“勇挑大梁”,對河南來講,這既是沉甸甸的責任,也是戰勝困難的動力。我們將緊緊抓住經濟恢復的重要窗口期,奮戰三季度、決戰下半年,確保經濟增速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確保全年經濟總量超過6.3萬億元,工作中努力爭取更好結果,為全國大局作出河南貢獻。著重從以下四個方面下功夫:
一是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疫情仍是當前最大的不確定因素,防住才能穩住。我們將繼續貫徹“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總策略和“動態清零”的總方針,按照國家第九版防控方案和河南3.0版工作方案要求,從嚴從實從緊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把該管的堅決管住。健全疫情防控和企業生產雙線嵌合運行機制,確保各行業85%以上產值的企業能夠在應急狀態下正常生產經營,實現企業不停產、項目不停工、商貿不停業、物流不停運,把該保的堅決保住,用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疫情防控效果。
二是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就是要防止經濟出現大起大落。經濟大省勇挑大梁,當前首要任務就是鞏固經濟回升向好的趨勢,保持合理的增長速度,發揮好全國經濟“穩定器”的作用。我們將全力抓好國務院已出台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即將出台接續政策的落地見效,結合河南實際,盡快制定有針對性的配套措施,做到精准滴灌、直達快享,幫助廣大市場主體渡過難關,力爭年底市場主體規模達到1000萬戶。我們將充分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滾動開展“三個一批”項目建設,保持工業投資強勁增長勢頭。這裡我可以高興地告訴大家,隨著相關項目的加快實施,到明年6月份,河南將形成100萬輛新能源乘用車產能,成為全國重要的新能源乘用車生產基地。同時,近期我們梳理出對接國家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的57個總投資6354億元的重大項目,爭取更多納入國家盤子,特別是盡快開工建設鄭州南站、平漯周高鐵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努力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我們將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性作用,打好激勵消費的政策組合拳,促進消費加快回補和潛力釋放,讓經濟循環暢通起來、市場流通活躍起來。我們將充分發揮外貿的帶動作用,用好“四條絲綢之路”,主動對接RCEP經貿規則,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力爭全年進出口總值突破9000億元。
三是堅決扛穩糧食安全重任。俗話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糧食穩物價穩,物價穩社會穩。河南是產糧大省,我們將在夏糧豐收的基礎上,確保秋糧豐產豐收。目前7600萬畝秋糧長勢與常年總體相當,我們正在全力抗旱保秋、加強田間管理,確保全年糧食產量穩定在1300億斤以上。我們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的要求,在現有高標准農田建設基礎上,計劃用三年時間,投資500億元建設1500萬畝的高標准農田示范基地,建成后每畝可多打220斤糧食、多增330元,1500萬畝可多打33億斤糧食、多增49.5億元。我們將其作為一項重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在今年秋收以后啟動實施。同時,河南是生豬養殖和調出大省,上半年全省生豬出欄3222萬頭、存欄4064萬頭,分別居全國第1和第2位。生豬價格對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影響較大,我們將強化生豬生產保供,保持大型生豬養殖企業正常出欄節奏,防止生豬價格大起大落。這也是為穩大局作貢獻。
四是牢牢守住風險底線。防風險、保安全是穩住經濟大盤的基礎性工作。我們將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積極穩妥處置4家村鎮銀行風險,依法嚴厲打擊金融犯罪活動。有序處置問題樓盤,著力保交樓、保民生,穩住房地產市場。從嚴從緊做好安全生產,深入開展城鎮燃氣、經營性自建房等重點領域專項整治,營造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以河南一域之穩定為全國穩定盡責任、作貢獻。
河南開放的大門隻會越開越大,也一定會越開越大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記者:河南作為一個內陸省份,近年來在對外開放方面亮點紛呈、可圈可點。請問,河南在推進高水平開放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什麼成效?
樓陽生:河南作為一個內陸省份、中部省份,開放水平如何,我首先給大家報一組數字,2021年全省貨物進出口總值8208.1億元,是2012年的2.5倍,年均增長10.8%,高於全國平均水平5.43個百分點,這是真金白銀的成績單。具體來說,我從以下四個方面作一介紹。
一是發揮交通區位優勢,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樞紐經濟先行區。河南連接東西、貫通南北,是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全省高速公路通車裡程7216公裡,鐵路通車裡程6715公裡,內河航道裡程1725公裡。今年6月20日,鄭州至濟南的高鐵鄭州至濮陽段、鄭州航空港站正式開通,這標志著河南在全國率先形成以鄭州為中心的“米”字形高鐵網,邁入了“市市通高鐵”時代。可以說,一個貫通水陸空、連通境內外、輻射東中西的立體交通網絡體系已經形成,行達天下、貨暢其流、網聯世界成為河南一張靚麗名片。我們著力實施優勢再造戰略,圍繞變“流量”為“留量”,實施物流提質發展行動,組建了河南中豫國際港務集團,積極招引國內外大型物流集成商,提升冷鏈、快遞、航空等專業物流運營水平﹔實施樞紐偏好型產業集群培育行動,培育壯大航空經濟、引育集聚高鐵經濟、提質增效陸港經濟、做大做強臨港經濟。
二是推動“四路協同”,提高在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中的參與度、鏈接度和影響力。我們著力提升“空中絲綢之路”輻射能力,持續實施鄭州—盧森堡“雙樞紐”戰略,鄭州機場成為航空電子貨運試點機場,貨郵吞吐量突破70萬噸、躋身全球機場貨運40強,其中國際貨郵量超過54萬噸、連續五年居全國第5位,出入境貨運航班突破1萬架次。去年,中匈航空貨運合作項目正式簽約,鄭州機場將在匈牙利設立首個海外貨站,我省“空中絲綢之路”建設又迎來了一個新支點。鄭州—盧森堡“空中絲綢之路”國際合作論壇已獲國家批復,將於今年11月在鄭州舉辦。我們著力推動“陸上絲綢之路”擴量提質,整合陸港資源、統籌班列開行,不斷增加集疏網點,發展冷鏈物流,打造數字班列,中歐班列(中豫號)形成“8個口岸出入境、17條線路直達”的網絡,實現每周“16去18回”高頻次往返對開,滿載去滿載回,已累計開行超過6000班,成為全國五個中歐班列集結中心之一。我們著力推動“網上絲綢之路”創新突破,在發展跨境電商上持續發力,全球跨境電子商務大會永久落戶鄭州,河南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平台處理能力每天3000萬單以上、居全國前列,去年跨境電商交易額達2018.3億元,業務輻射196個國家和地區,織起了一張鏈接世界主要經濟體的“雲端大網”。我們著力推動“海上絲綢之路”無縫銜接,積極發展鐵海聯運、河海聯運,提高通江達海能力,去年全省鐵海聯運量達11.2萬標箱、河海聯運量達2.7萬標箱。這與擁有重要港口的沿海省份相比,可能不算什麼,但對於河南這個內陸省份來說,能夠通江達海,是擴大開放的一個重要資源。
三是建好平台載體,以制度創新賦能高水平開放。新時代的開放,最鮮明特征是制度型開放。我們抓住RCEP生效的機遇,設立河南省RCEP企業服務中心,搭建RCEP貨物貿易大數據服務專區,為企業提供原產地証書簽發、商事証明、出口退稅等“一站式”涉外綜合服務,今年前7個月對RCEP成員國的進出口達到1306.3億元、增長13.8%。我們高標准建設河南自貿試驗區,創新構建政務、監管、金融、法律、多式聯運等五大服務體系,累計形成515項改革創新成果,160項試點任務基本完成,政務服務、多式聯運、商品期貨等領域創新走在全國前列。我們持續推進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建設,去年港區生產總值達到1172.8億元、工業總產值4174億元,進出口總額排名全國各類開發區第4位,初步形成了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航空物流等主導產業。我們深入推進跨境電商綜試區建設,首創1210網購保稅進口模式並在全國復制推廣,全國唯一的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藥品試點落地運營,鄭州國際郵政樞紐口岸正式開通。去年以來我們還著力抓了一件大事,就是整合優化提升全省各類開發區,推進“三化三制”改革,推動開發區“二次創業”,開發區經濟發展的主陣地、主戰場、主引擎功能不斷強化。全省已建成3個國家一類口岸、9個功能性口岸、5個綜合保稅區、4個保稅物流中心,成為功能性口岸數量最多、功能最全的內陸省份之一。
四是持續招大引強,不斷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建立利用外資聯席會議制度,組建了港資、台資、日韓、世界500強四個招商專班,強化省政府駐北京、上海、廣州辦事處的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職能。創新招商方式,圍繞產業、企業、產品、科研機構制定招商圖譜,深化產業鏈招商、資本招商,開展專業招商、以商招商、回歸招商,比亞迪新能源汽車、寧德時代新能源電池等一批重大標志性項目落戶我省,目前在豫的世界500強企業有198家、中國500強企業有175家。今年上半年,全省舉辦各類招商引資活動195場,簽約項目2173個,總投資1.56萬億,落地10億元以上項目466個。
河南開放的大門隻會越開越大,也一定會越開越大。我們將堅定實施制度型開放戰略,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中拓展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河南作為重大戰略的提出地、千年治黃的主戰場,在貫徹落實上責任尤為重大、使命尤為光榮
經濟日報記者: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工作,2019年在鄭州主持召開座談會,推動上升為國家戰略,並發出“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偉大號召。請問,河南在落實這一重大戰略特別是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方面,採取了哪些有力舉措,取得了什麼成效?
王凱: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始終牽挂著黃河的保護和治理,發出了“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偉大號召,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河南作為重大戰略的提出地、千年治黃的主戰場,在貫徹落實上責任尤為重大、使命尤為光榮。近年來,河南省委、省政府始終牢記總書記囑托,緊緊抓住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歷史機遇,牢牢把握“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的重大要求,全力推動各項工作落實落地。重點抓了四個方面:
一是把確保黃河安瀾作為頭等大事。黃河作為世界上最為復雜難治的河流,素有“銅頭鐵尾豆腐腰”的說法,而河南正處在黃河“豆腐腰”的位置。聚焦保障黃河長治久安,國家實施了一大批重大防洪保安工程,在黃河河南段建成了501公裡的標准化堤防、98處控導工程,積極推進“二級懸河”、游蕩性河段治理,大河安瀾有了更加堅實的屏障。為了從根本上解決灘區群眾的安全和發展問題,在國家的指導和幫助下,我們在2017年啟動了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工程,總投資407.8億元的35個安置區全部建成投用,30萬灘區群眾目前全部搬入新房,圓了“安居夢”。去年黃河遭遇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秋汛,歷時長、流量大、水位高,干流出現3次編號洪水,花園口斷面4800立方米/秒量級洪峰持續了24天。面對嚴峻挑戰,我們組織了1.5萬名干部群眾巡堤查險,經歷了55天的日夜奮戰,搶護各類險情2439次,實現了“不死人、不漫灘、不跑壩”的防御目標,奪取了黃河秋汛洪水防御的全面勝利。今年我們及早部署防汛備汛工作,對黃河秋汛和“7·20”特大暴雨進行了模擬復盤,針對性開展實戰演練,全面提升防災減災能力,強化水情雨情監測預警和會商研判,一個過程降雨一個過程降雨地應對,全力守護防范特大洪澇災害的安全底線,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二是把改善生態環境作為關鍵任務。黃河一直“體弱多病”,最大的問題就是生態脆弱。我們堅持“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充分考慮不同河段生態基底的差異,提出了中游“治山”、下游“治灘”、受水區“織網”的保護治理思路。在黃河中游,我們深入推進礦山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讓8.6萬畝歷史遺留礦山披上了“綠衣”,昔日滿目瘡痍的小秦嶺已成為全省特有動植物種類最豐富的區域。在黃河下游,我們下大氣力治理灘區面源污染和支流水污染,把46.9萬畝濕地納入保護范疇,推動流域內35個國考斷面全部達標,目前從河南流出的黃河水都是II類。在受水區,我們加快構建平原生態綠網,近三年來共完成造林503.6萬畝,森林撫育577.5萬畝,黃河正在成為中原大地的“綠色飄帶”。
三是把水資源作為最大剛性約束。我們堅決落實總書記“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要求,精打細算用好每一滴黃河水。這裡我舉兩個例子:一個是農業種植,這是我省用水第一大戶。近年來我們在黃河兩岸實施了122個大中型灌區節水改造項目,把1952萬畝高標准農田升級為高效節水灌溉田,每年可節水1億多立方米,實現了用更少的水產更多的糧。再一個例子是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這個問題曾一度比較突出,全省96.4%的超採區都在黃河流域,我們出重拳根治違法取水用水,用鐵腕推進地下水超採治理,每年壓採地下水4億多立方米,有效遏制了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勢頭。去年全省人均綜合用水量比2019年下降了8.5%,萬元GDP用水量由44.3立方米下降至37.9立方米,節約用水已經成為河南上上下下的共識。
四是把綠色低碳轉型作為主攻方向。省委把綠色低碳轉型作為“十大戰略”之一,緊緊抓住不放。一方面,做好傳統產業節能降碳的“減法”,率先完成流域內鋼鐵、水泥等重點行業企業超低排放改造,三年來全省萬元GDP能耗年均下降了3.3%,經濟社會發展“含綠量”日益增加。另一方面,做好綠色產業培育壯大的“加法”,搶抓碳達峰碳中和帶來的投資機遇、產業機遇,圍繞新興領域、前沿領域,我們布局了電子信息、新型材料等5個3000億級和智能家居等12個千億級產業集群。目前全省百億級工業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分別達到39家和374家,新的增長點正在形成。
總之,我們將認真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正確方向,持續落細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各項任務,努力在融入重大國家戰略中體現新擔當、展現新作為。
努力讓國人的飯碗中裝上更多優質“河南糧”,展現河南應有的擔當
農民日報記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糧食生產是河南的一大優勢、一張王牌,這個優勢、這張王牌任何時候都不能丟,叮囑河南要扛穩糧食安全這個重任。請問,河南是如何牢記囑托,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方面不斷展現新擔當新作為的?
周霽: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河南是農業大省、糧食大省,習近平總書記每次來豫視察,必看農業、必講糧食。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始終牢記領袖囑托,堅決扛穩扛牢糧食安全政治責任、民生責任,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落到田間地頭。我們已連續5年糧食總產穩定在1300億斤以上、小麥產量穩定在700億斤以上,用全國1/16的耕地,生產了全國1/10的糧食、1/4的小麥,不僅解決了自身1億人的吃飯問題,每年還調出原糧及其制成品600億斤左右。今年夏糧,在農技人員和廣大農民群眾共同努力下,克服去年特大洪澇災害、小麥晚播、長勢偏弱等不利影響,狠抓田間管理,加強病虫害防治,取得總產762.61億斤的好成績,在特殊之年再次發揮了“中原糧倉”的“壓艙石”和“穩定器”作用。針對近期持續高溫少雨天氣,堅持一手抓防汛、一手抓抗旱,迅速組織動員力量抗旱保秋,確保秋糧豐產豐收,確保全年糧食產量穩定在1300億斤以上。具體工作中,主要抓了三個方面。
一是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我們像保護文物、保護大熊貓那樣來保護耕地,嚴格落實黨政同責,確保耕地主要用於糧食和棉、油、糖、蔬菜等農產品生產,高標准農田全部用於糧食生產。實施新一輪高標准農田建設,累計建成7580萬畝,總面積居全國第二,越來越多的“望天田”變成了旱澇保收的“高產田”。突出抓好水利這個命脈,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加大災后重建力度,穩步提升地力和糧食產能,確保耕地數量不減、質量不降。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省委將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作為“十大戰略”之首,重構重塑實驗室體系,建設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組建神農種業實驗室,規劃建設“中原農谷”,著力打造現代種業強省,努力把種子這個農業“芯片”牢牢握在自己手裡。全省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7%,良種對糧食增產貢獻率達到45%。目前,河南小麥年供種能力36億斤,約佔全國38%,其中10億斤銷往省外。
二是深耕糧食市場和流通兩大領域。既要種好糧,更要用好糧。我們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樹牢“大食物觀”,做強特優農業,不斷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讓“小農戶”牽手“大市場”,提升種糧比較效益。全面落實中央“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重大要求,建立防疫生產雙線運行機制,著力保障農產品物流暢通,實現疫斷其路、貨暢其流。目前,全省糧油加工轉化率達80%,主食產業化率65%,農產品加工業已發展成為萬億級產業,生產了全國1/2的火腿腸、1/3的方便面、1/4的饅頭、3/5的湯圓、7/10的水餃,三全、思念、想念、白象等品牌享譽海內外,不僅豐富了“國人廚房”,更走進了“世人餐桌”。
三是激發抓糧和種糧兩個積極性。政策是糧食生產的推動力,隻有種糧不吃虧、農民能賺錢,糧食才安全。我們抓補貼,讓農民願種糧。全面落實黨中央惠農政策,完善省級財政獎補政策,加大補貼力度,今年106.6億元耕地地力保護補貼、27.2億元種糧補貼已發放群眾手中,穩住了種糧預期。增效益,讓農民想種糧。全省發展優質專用小麥1628萬畝,佔總面積近1/5,每斤價格比普通小麥高0.1元左右。發展社會化服務組織12.5萬家,托管服務覆蓋1575.9萬農戶,農民種糧更省心。強保險,讓農民敢種糧。三大主糧完全成本保險政策實現全覆蓋,去年面對嚴重自然災害,農險兌付3億多元,農民種糧吃上了“定心丸”。
下一步,我們將堅決扛穩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實施新時期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工程,努力讓國人的飯碗中裝上更多優質“河南糧”,展現河南應有的擔當。
讓一流的營商環境成為現代化河南建設的新標識
香港大公文匯報記者:近期,河南省政務服務中心建成投用,省直39個部門2335項政務服務事項進駐,為企業和群眾提供“一站式”服務,這是河南以“放管服效”改革為先手棋、著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取得的又一新成果。請介紹一下近年來河南深化“放管服效”改革的典型做法和突出成效?
孫守剛:大家可能注意到,河南的“放管服”改革在提法上加了一個“效”字,“放管服效”,就是要突出結果導向,辦事提效率,改革強效能,服務增效益。河南省委、省政府堅持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重大的基礎性、戰略性工程來抓,以“六最”即審批最少、流程最優、體制最順、機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務最好為目標要求,著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營商環境好不好,企業家是“用腳投票”。截至7月底,全省實有市場主體893萬戶,同比增長8.8%,位居全國第五位、中部六省第一位。在工作中,我們主要抓了五個方面:
一是堅持“放”,增添了市場活力,增強了發展動力。我們堅持刀刃向內,勇於自我革命,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乘法”。一方面,堅持向市場主體放權,對市場能夠自我調節的事項,一律不再審批。2012年以來,先后10次精簡審批事項,累計取消、調整331項省級行政審批事項,精簡幅度達到68.2%,對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全部予以取消。另一方面,堅持向基層放權,對法律法規沒有明確實施層級且基層有實際需求的事項,能放盡放。近年來,分別向鄭州、洛陽賦予省級管理權限295項,向縣(市、區)和開發區賦予省轄市級管理權限255項、136項,進一步激發了基層活力、方便了企業和群眾。去年9月,省委工作會議部署縣域經濟“三項改革”,其中之一就是放權賦能,第一批放權賦能完成后,我們正在謀劃新的一批事項。現在,企業申報省級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資金、個人駕駛証異地申換等事項均可實現就地就近辦理。
二是強化“管”,管出了公平,維護了秩序。簡政不能減責,放權不是放任。在持續簡政放權的同時,不斷強化事中事后監管,由嚴進寬管轉向寬進嚴管。大力實施“互聯網+監管”,將348萬戶法人、801萬名特定自然人納入監管平台,推進規范監管、精准監管,讓監管無處不在、無事不擾。積極創新監管方式,開展部門聯合“雙隨機、一公開”檢查,食品抽查合格率達到98%以上,藥品、化妝品、醫療器械“兩品一械”抽檢合格率達到95%以上,老百姓吃得更放心、用得更安心。堅持寓監管於服務,探索實施包容審慎監管,讓監管有力度也有溫度,去年以來解決企業反映問題2萬多個,在全國率先開展企業信用修復,移出失信企業6156戶、釋放紓困資金512億元,助推首款國產新冠肺炎口服藥阿茲夫定成功獲批上市。
三是聚焦“服”,精簡了程序,提升了品質。我們堅持把人民群眾的需求作為第一需求,把市場主體的感受作為第一感受。印發實施了《河南省系統性重塑行政審批制度整體性優化政務服務環境改革方案》,實行清單管理、集中審批、一網通辦,提出了政務服務“三個無審批”(即清單之外無審批、大廳之外無審批、平台之外無審批)、“五個全覆蓋”(即極簡審批全覆蓋、免証可辦全覆蓋、免申即享全覆蓋、有訴即辦全覆蓋、審管協同全覆蓋)。把政務服務中心作為“放管服效”改革的抓手平台,大力推動政務服務事項“應進必進”,省、市、縣、鄉、村五級政務服務場所基本實現全覆蓋。我們用2個多月的時間,完成省政務服務大廳改造和集中進駐,省政務服務大廳設置6個服務專區、84個綜合窗口,進駐了39個省直部門、2335項行政服務事項,聯通了90.2%的省級審批系統,省級政務服務事項“一門”進駐率為98.6%,基本實現事項通、系統通、數據通、業務通。我們正在籌備第二批省直單位和服務事項的進駐工作。各市、縣已經建成了175個政務服務中心,市縣兩級政務服務事項“一門”進駐率為97.16%,基本實現“應進必進”,讓企業和群眾辦事隻進一門、隻跑一次或一次不跑,就是讓企業和群眾感受到“辦事不求人”。
四是致力“效”,提高了效率,提升了效能。我們大力壓縮辦事時限,政務服務事項辦理時限壓縮70%以上,零跑動、不見面審批事項超過86%,全省90%以上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了不見面審批,一般性企業投資項目全流程審批時間壓減至60個工作日以內,各類開發區實行承諾制的項目開工前審批時間不超過40個工作日。2021年國家評估報告顯示,河南一體化政務服務能力位居全國第8位。這個位次,既是成績,也說明我們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比如,持續壓減企業開辦時間,由2018年的4天半壓減至1天以內,在豫開辦企業的朋友,可以感受到一天辦結的河南效率。比如,全面推行“一件事一次辦”,對“新生兒出生”“不動產登記”“開便利店”“養老退休”等企業、群眾關心的高頻事項,最大限度打包成一件事,一次告知、一表申報、一窗受理、一次辦好。比如,全面推行“標准地+承諾制”,對開發區內一般性企業投資項目,以標准替代審批,實行企業承諾、容缺辦理,變“先批后建”為“先建后驗”,實現了淨地等項目、拿地即開工。比如,全面推行“交房即交証”,實現新建商品房“住權與產權同步”,不動產登記3個工作日內就可辦理完畢。
五是強化“評”,提升了短板,提高了滿意度。我省是在全國較早開展省級營商環境評價、並率先將評價范圍擴展至所有縣(市、區)的省份之一,全省營商環境評價得分實現三連升。我們堅持以評促改,高質量開展專項整改,開辦企業、獲得電力、登記財產、政府採購、獲得用水、獲得用氣等6個指標成為優勢指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全省12個領域、20項創新舉措入選國家發展改革委《優化營商環境百問百答》,跨境電商零售進口退貨中心倉模式、一碼集成服務、建設項目水電氣暖“現場一次聯辦”、“四鏈融合”促進洛陽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4項創新舉措被國務院辦公廳在全國復制推廣。
優化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效”改革,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我們將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標准引領、數字賦能,加強平台、隊伍和機制建設,持續打造高水平一流營商環境,讓一流的營商環境成為現代化河南建設的新標識。
在行走河南中觸摸歷史、感知文化、滋養精神、讀懂中國
中國日報記者:河南是中華文明的主要發祥地,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河南的優勢和責任。請問,河南提出要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打造“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有哪些做法和成效?
周霽:河南是文化大省、文物大省、考古大省。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視察時用“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兩腳一踩就是秦磚漢瓦”,形象地講出了河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文物資源。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充分發揮歷史文化資源優勢,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塑造“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加快建設文化強省。
一是重保護研究,讓文脈生生不息。中國現代考古學從河南起步,中華文明探源從河南開始。我們始終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放在第一位,加大重要遺址考古發掘力度,仰韶、殷墟等14項考古項目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數量居全國首位。成立夏文化研究中心,仰韶遺址、河洛古國等研究新成果,進一步揭示了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的歷史脈絡。加快黃河和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河南段)建設,建成仰韶村、廟底溝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鄭州博物館新館、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等,開工建設黃河博物館新館、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展示中心,全面提高文物保護和展示利用水平。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振興,太極拳、羅山皮影戲等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先后獲批設立寶豐說唱文化、河洛文化國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二是重全景展示,讓游客心向往之。聚焦“行走河南·讀懂中國”讀什麼、在哪讀、怎麼讀,繼續擦亮老家河南、天下黃河、華夏古都、中國功夫等系列名片,精心策劃文明起源、國家起源、逐鹿中原、先賢追尋、姓氏尋根等16條主題文化線路,打造中華文明的探源地、實証地和體驗地。以“黃河魂·古都韻·中國情”為主題形象,堅持旅游產品協同開發、旅游市場聯合推廣、“快旅慢游”交通暢連,建設鄭汴洛國際文化旅游目的地。辦好黃帝故裡拜祖大典、國際旅游城市市長論壇、世界古都論壇等,講好中原文化故事、中華文明故事、中國發展故事。
三是重業態培優,讓文化更具魅力。堅持守正創新,發展全鏈條文旅文創業態,推動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實施中原人文精神精品創作工程,《焦裕祿》《重渡溝》等劇目獲得文華大獎、“五個一工程獎”。堅持創意驅動、美學引領、藝術點亮、科技賦能,打造更多高品質文創產品,“唐宮夜宴”、中國節日“奇妙游”等節目火爆出圈,“隻有河南·戲劇幻城”“大宋·東京夢華”“禪宗少林·音樂大典”等實景演藝備受好評,《風起洛陽》“一部劇帶火了一座城”,河南博物院“盲盒”系列文創產品等漂洋出海,數字賦能讓“黃河非遺”活躍在人們指尖。著力打造文旅旗艦勁旅,組建省文旅投資集團,銀基文旅、建業文旅等4家龍頭企業進入“全國文旅集團品牌影響力百強榜”。
四是重綜合體驗,讓服務更有品質。謀劃構建主線串聯、支線循環、聯通景區、貫通城鄉的全域旅游交通網,加快打造覆蓋全省的通用航空機場群,規劃布局“一環四縱六橫”的旅游公路網,重點建設“黃河古都”“太行天路”“生態伏牛”“紅色大別”四條旅游公路,建成首批6個交旅融合示范工程、6家交旅融合示范景區,為“行走河南·讀懂中國”鋪就最美風景路。著力培育大別山、伏牛山、太行山康養旅游集群,開展民宿“走縣進村”行動,建成品牌民宿758家,打造省級以上鄉村旅游特色村622個。實施豫菜振興工程,讓人們在河南行得順暢、吃得可口、住得舒適,來了流連忘返,走后還想再來。
再過三天,我國第九屆“博博會”就要在鄭州開幕了,希望媒體朋友們多宣傳、多推介。借此機會也誠邀海內外朋友來河南走一走、看一看,在行走河南中觸摸歷史、感知文化、滋養精神、讀懂中國。
讓河南人民生活更為富足、更有品質、更加美好
河南日報記者: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請介紹一下,河南在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增進人民福祉方面的主要舉措和成效?
王凱:河南有1億人口,任何一項民生問題乘以這個人口基數,都是大事情、大民生。近年來,河南省委、省政府堅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解決人民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全面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這裡,我重點圍繞省委、省政府解決的“一老一小一青壯”問題,給大家簡要介紹一下情況。
首先,我們聚焦“一老”健全養老服務體系,讓晚年生活更為幸福。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會變老。養老問題既是“家事”,更是“國事”。河南65歲及以上人口1383萬人,佔常住人口的13.99%,應該說已經接近深度老齡化社會。因此,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養老問題,把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全面構建養老服務體系,努力讓每個老年人都能老有所養。我們圍繞“養得了”,大力提升養老服務供給能力。目前全省各類養老機構和設施達到1.6萬個,擁有養老床位53萬張、比2012年翻了一番。我們圍繞“養得好”,積極創新養老服務模式。建成17個智慧養老服務平台,入網服務1410萬老年人,老人可以通過“一鍵下單”,定制個性化服務,足不出戶享受到有品質的養老服務。建成運營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553個、社區養老服務設施6894個,分別佔全省街道和社區總數的82.2%和93.5%,把日間照料、臨時托管等多樣化養老服務送到了家門口。
第二,我們聚焦“一小”優先發展教育事業,讓優質資源更加普惠。教育事關千家萬戶,承載著每個家庭的希望和未來。河南是教育人口大省,在校生2695萬人。我們堅持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促改革,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學前教育在抓普及上下功夫,十年來新增幼兒園1.4萬所,其中公辦幼兒園4218所,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90.8%,比2012年提高26個百分點,入園難、入園貴問題得到有效緩解。義務教育在促均衡上下功夫,所有縣(市、區)均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的評估認定,孩子們有了更好條件接受公平而有質量的義務教育。高等教育在提質量上下功夫,著力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統籌推進高校布局、學科學院和專業設置優化調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3.13%,比2012年提高25.91個百分點,河南學子擁有更多上大學、上好大學的機會。
第三,我們聚焦“一青壯”推進技能河南建設,讓人生出彩更有保障。我省勞動適齡人口有5700萬,這是我們發展的寶貴財富。為把人口優勢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我們一手抓職業教育發展,去年底中職、高職教育在校生分別達到150.7萬人、137.8萬人,均居全國第一位,應屆畢業生就業率均超過95%。一手抓職業技能培訓,高質量推進“人人持証、技能河南”建設,近年來每年開展技能培訓超過300萬人次,技能人才總量超過1300萬人。更多年輕人通過職業教育、技能培訓,打開了成功成才的大門,擁有了人生出彩的機會。
中國夢,歸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夢”。我們將堅持人民至上,走好共同富裕之路,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河南人民生活更為富足、更有品質、更加美好!
領跑就要有領跑的本事,有過硬的能力作風
河南廣播電視台記者:去年以來,河南深入開展“能力作風建設年”活動,著力打造適應現代化河南建設需要的干部隊伍。請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
陳舜:開展“能力作風建設年”活動,是落實省委提出的“兩個確保”的現實需要。大家都知道,我省目前的人均GDP水平,是全國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三左右。未來十幾年、二十幾年,我們隻有比平均速度跑得更快,才能做到“兩個確保”。大家都在往前跑,我們要跑出“加速度”,需要全省萬眾一心、加力奮進。全省加速往前跑,作為關鍵因素的干部隊伍,首先要領跑。領跑就要有領跑的本事,有過硬的能力作風,這就是省委開展這項活動的根本原因。
怎麼樣來開展這項活動呢?根據省委安排,不是在若干項工作之外再加一項活動,而是通過這項活動本身,推動工作落地,讓干部在大戰大考中提升能力,在攻堅克難中鍛造作風。一個單位、一個地區這項活動搞得好不好,完全看工作搞得好不好。如何實現工作和活動有機融合、相互促進?省委是通過“三個清單”來搞這項活動。
第一個清單是重點問題清單。梳理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社會各界關注、老百姓關心的問題。樓陽生書記請省級黨政領導梳理出各自分管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共有63項。按照這個模式,全省共梳理出來問題4015項,列出清單,推動整改,及時銷號,動態調整。這裡頭,我舉一個解決問題的例子。這個問題是陽生書記在人民網留言板上看到的,反映的是鞏義市常庄村拆遷安置問題。列入清單,有關部門立即查清楚情況,市縣迅速制定出整改方案,現在第一批安置戶已經拿到鑰匙。同時,省政府就這個問題在全省范圍開展普查,制定出台專項規范文件,最大限度保障拆遷戶的利益。目前問題清單4015項,解決率是84.3%,一大批長期存在的問題得到解決。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我們各級干部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本事顯著提升。
第二張清單是重點任務清單。圍繞“十大戰略”,梳理出重點任務12015項,分級分類列出清單。大家熟悉的堅持“項目為王”,實施“三個一批”項目建設,就是以這個清單為基礎的。每個季度,樓陽生書記、王凱省長都要參加項目開工,現場檢查指導督導,形成了常態化推進項目落地的機制。今年上半年,在十分嚴峻的形勢下,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工業投資跑出“加速度”,就是這些重大項目落地的結果。
第三張清單是重大改革清單。根據中央部署,我省一大批改革事項陸續落地見效。比如,為了夯實基層基礎,完善基層治理體系,提升基層治理能力,省委重點抓了兩項關鍵性、基礎性改革。第一項是關於鄉鎮這個層面的,對鄉鎮體制機制進行系統性、重塑性改革,科學化、規范化設置鄉鎮編制機構,突出主責主業,加大力量下沉。到目前“減縣補鄉”的編制已經達到7萬多名,從機制、從力量上全面提升鄉鎮的綜合能力。另一項是關於村(社區)一級的,通過“五星”支部創建,理清村(社區)基層組織干什麼、怎麼干,明確具體的工作任務、考核指標、激勵機制。對軟弱渙散的基層組織全面實行干部派駐,到現在共派駐2978名干部到村(社區)去工作,限期解決存在的問題,發揮好基層戰斗堡壘作用。
“三個清單”搞活動,實際上是“三個清單”抓工作,對著清單上的項目動態銷號。工作不斷推進,干部的能力作風也就不斷提升。我們相信,隨著全省各項事業加速發展,干部隊伍在干事創業中一定會加速成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