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沃野煥“新機”
“三夏”時節,中原大地,麥浪滾滾。
“開始!”隨著裁判一聲令下,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新甸鋪鎮陳家村的麥田裡,一場小麥機收“大比武”正在進行……
來自新野縣的56歲的農機手老朱在駕駛室內,兩眼直盯著前方。轟鳴聲中,一顆顆麥穗被收進“囊”中,收割、剝殼、脫粒一氣呵成。
憑借20年的農機操作經驗和新入手的“座駕”,5分鐘之后,老朱在麥田裡留下一行行整齊的“板寸”。
“留茬在13公分以下,爭取不讓每一粒麥子落地!”豆大的汗珠滑落老朱的臉頰。
農機手老朱正在田間作業。人民網 霍亞平攝
機收減損,大有學問。老朱這輛身披紅色外衣、輪胎碩大無比的收割機,在麥田裡威風神氣。“新車馬力大,車速快,割幅寬,一機多用,還能收割玉米、高粱、稻谷嘞。”老朱對新車很滿意。
經過專家取樣、稱重、對損失率進行計算,老朱獲得了一等獎。
河南小麥機收損失率在1.0%左右,而這輛車機收損失率在0.6%左右。“河南小麥產量常年穩定在700億斤以上,如果減損一個百分點,那就是7億斤,減損就是增產。”河南省農業農村廳農機化處處長王秋生說。
做農機手20年間,老朱一共換過五輛收割機。
早在2004年,他購買了自己的第一輛“東方紅”一體機,耗能高、噪音大﹔2009年購買了第二輛車“雷沃”,隻有 2.5 公斤喂入量﹔2015年購買了第三輛車“麥客”,駕乘舒適、視野好,平均一天作業120畝左右﹔2017年購買了“金旋風”,軸距長,轉彎半徑大,作業量提升﹔今年5月份又入手了這台“新座駕”。
為啥要換新車?
“原來的收割機設備老,動力不夠,割幅窄,效率也低,掉籽掉穗,和新車沒法比。”老朱如數家珍。“新車割幅寬,滾桶長三米,不跑糧,車上自帶糧食測產、測損功能,作業時實時顯示視頻監控,重要的是糧食干淨,籽粒損失小。”
老朱算了一筆賬:新車每天作業量200畝,按照市場價每畝機收費50元,刨除人工成本和油費,一天至少能賺6000多元。麥收期間,一輛車淨落三四萬元沒問題。
購置一台新農機,政府還會補貼3萬多元。今年,老朱准備大干一場。
聯合收割機正在搶收小麥。人民網 霍亞平攝
裝備一小步,產業一大步。
找不到農機?“網約農機”試試看。“在自家麥地裡動動手指,就能叫來收割機,太方便了。”南陽市唐河縣李家村種糧大戶李超偉感嘆。
李超偉流轉了600多畝地。他通過河南農機雲平台,在手機上點“聯系機手”,電話預約收割,半個小時后,農機開到田間地頭。“原來信息不對稱,現在就近調配,直接結算。方便得很!”李超偉說。
在河南農機雲平台上,無數個星星點點的“小螞蟻”,實時顯示著活躍在南陽地區田間地頭的2000多台收割機……除此之外,小麥機收進度、農機維修點、烘干機位置等情況一目了然。“三夏”期間,河南全省接入平台的農機具達到5.8萬台,其中谷物聯合收割機3萬台。
藏糧於技,保障糧食安全。13天,8500萬畝小麥將顆粒歸倉。這背后,是農業機械化帶來的底氣。在中原大地的沃野上,近20萬台聯合收割機“參戰”,機收率超過99%。
從“老少彎腰”到“隻聞機器響”,農機的變遷見証著我國農業現代化之路。截至6月5日17時,河南省已收獲小麥7992萬畝(約佔全省種植面積的93.7%)。
“突突突”……正午時分,老朱仍駕駛著收割機在麥田裡馳騁。
不到10分鐘,飽滿的麥粒從收獲倉傾瀉而下,直接被裝上運糧車送往糧食收購點。
“老朱,走走走……”麥田那頭,鄰村老鄉又在催著收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