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度晉京實現藝術跨越,《大河安瀾》再掀豫劇熱潮

“大黃河,我要帶俺爹去看黃河入海!”台上,“大堤”表達著對黃河的深厚感情和父親“大河”對黃河的追隨﹔台下,觀眾掌聲迭起,將演出推向高潮。
7月24日-25日,由河南豫劇三團打造的豫劇現代戲《大河安瀾》在北京長安大戲院連演兩天,這是《大河安瀾》兩年內第三次呈現給首都觀眾。
本次“與時代同行與人民同心”——新時代優秀舞台藝術作品展演活動由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大河安瀾》是水利部黃河委員會、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聯合推出的重點項目,同時也是國家藝術基金2022年度大型舞台劇和作品資助項目,並獲得了北京市演藝服務平台資助項目的支持。
在經歷多次修改提升后,全新版《大河安瀾》實現了怎樣的突破?7月24日,老家河南新媒體矩陣跟隨河南豫劇三團赴京,在現場聽到了北京觀眾的聲聲叫好,也感受到《大河安瀾》團隊為打造精品劇目呈現出來的匠心獨運。
突破 劇本修改30多稿,與觀眾共創劇情
《大河安瀾》不僅聚焦於地域文化的特色,也把握了時代脈搏,折射出整個民族與黃河的關系及其歷史命運。
該劇自2022年首演以來多次召開專家研討會,主創團隊積極吸收聽取各方意見,對該劇不斷進行修改提升,劇本數易其稿。
河南豫劇三團團長賈文龍表示,《大河安瀾》在三次晉京的過程中,實現了多方面的突破。在演繹上,主創團隊根據專家和觀眾的意見,對劇本進行了30多次的修改,舞台呈現也進行了6次大的調整,力求讓演出更貼近觀眾,更符合藝術創作的規律。
“演出同步直播,讓廣大觀眾能夠通過線上平台觀看並提出意見,甚至參與到劇目創作中來,增強了觀眾的參與感和體驗感。”賈文龍說。
創作 團隊肩扛重任,希望和觀眾情感共鳴
賈文龍介紹,強大的創演陣容為這部戲劇作品注入了鮮活的藝術生命力,多位重量級主創人員是藝術質量的堅實保障。
賈文龍一人分演父親“大河”和兒子“大堤”兩個角色,為了更鮮明地區分這兩個角色,賈文龍在表演中融入了諸多細節,在扮演大河時,他運用“大本腔”的唱腔,生動地展現了大河憨實、忠厚且穩重的性格特征﹔在飾演大堤時,他通過肢體動作突出其浪漫與文雅的氣質,使得兩個角色在舞台上形成鮮明對比。
“創作《大河安瀾》,我們深感肩扛重任,在精准契合角色設定的基礎上,匯聚了河南豫劇三團精英演員的力量,再賦予其無與倫比的藝術魅力和情感深度。”導演張平說。
主演楊紅霞對“安瀾”這個角色感觸頗深,從年輕到中年、老年,從大河的妻子到大堤的母親,這是她第一次嘗試跨度如此大的角色。
“團隊對每一句台詞、每一個場景都進行了精雕細琢,特別是安瀾歸國后的場景,通過對大河的呼喊力求還原那份對過往情感的深切追尋,同時還根據觀眾反應加入了寫信、讀信的環節。”楊紅霞說。
豫劇演員劉雯卉在劇中飾演“桂蘭”,她希望邀請每一位觀眾走進劇場,親身體驗這部融合笑聲、淚水與掌聲的佳作,感受《大河安瀾》帶來的深刻情感共鳴與藝術震撼。
共筑盛宴 對黃河文化進行深情告白
在7月24日晚的演出中,《大河安瀾》對聲光電等多媒體技術的巧妙運用,使得黃河的波瀾壯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中西混合的交響樂隊為劇目增添了豐富的情感表現力。
舞台上,多重時空交織,舞美設計的流動多變和大氣磅礡的風格,結合藝術呈現的細膩和演員們熱情飽滿的表演,共同構筑了一場精彩絕倫的文化盛宴。
一位現場觀演的北京觀眾評價:“《大河安瀾》不僅是對黃河文化的深情告白,還活靈活現地展示了人和自然和平相處的過程。滿滿的正能量,唱響了主旋律,讓人一眼就看到黃河文化的魅力和咱們中國人那股不屈不撓的勁頭!”
演出結束演員謝幕后,觀眾意猶未盡,久久不願離去,“好精彩啊,看得我多次掉淚,冒雨去長安大戲院看《大河安瀾》絕對值得!”
長居北京30年的河南籍觀眾劉瑛感慨:“一直隻喜歡看古裝戲,欣賞演員的俊美扮相和水袖表演。這次聽豫劇現代戲,原本只是想現場欣賞久違的鄉韻鄉調,沒想到《大河安瀾》竟然是一場聽覺、視覺盛宴,主演賈文龍一人飾父子兩角,絲毫沒有違和感。”
“優秀的戲劇演員比歌手、話劇演員更難得,不僅唱功好,表演也要全面到位。伴奏是中西混合管弦樂隊,能感受到音樂會上才有的大氣磅礡之勢。轉台道具與多媒體背景相結合,改變了我對戲劇舞台的傳統認知。”現場觀眾評價道。(來源: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