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開封景龍門遺址發掘工作取得重要進展
河南開封市北宋東京城景龍門遺址的墩台包磚。
新華社記者 袁月明攝
一門三道、密連禁署、通闊約60米、進深約20米……近期,一次配合城市基建的考古前置發掘,讓北宋城門景龍門從漫漫黃土中揭露出來。“這是目前國內考古發現北宋時期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都城城門遺址,為認識北宋東京城結構布局、建筑制度提供了重要實証,也是古今城市文脈賡續的又一生動案例。”景龍門遺址現場負責人、開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業務室副主任萬軍衛說。
2023年11月起,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開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景龍門遺址展開全面發掘。2024年7月,國家文物局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認定景龍門、裡城北牆等遺存的發現,為北宋東京城復原研究確定了關鍵節點。
北宋東京城遺址由外城、裡城(內城)、大內(皇城)三重城垣圍合。裡城沿用自唐汴州城,故又稱舊城。《東京夢華錄》記載:“舊京城,方圓約二十裡許……北壁其門有三:從東曰舊封丘門,次曰景龍門,次曰金水門。”考古發現,景龍門為一門三道式布局,城門主體由墩台、隔牆及門道構成。城門東西通闊約60米,門道南北進深約20米。城門及墩台包磚、逐層錯縫露齦砌造,隔牆為素土逐層夯筑,門道為排叉柱抬梁式構造。“景龍門夯筑、磚牆砌造等工藝與《營造法式》裡的壕寨、磚作制度相符,可視為北宋晚期官式建筑的典范。”萬軍衛介紹。
“開封城,城摞城﹔地上城一座,地下城幾層”。歷史上,黃河沿岸的開封經歷多次水患,數座不同時代的古城被深埋地下,地層疊置,形成了“城摞城”景觀。景龍門遺址考古發現,唐代至明代不同時期城牆及建筑遺存地層關系明確,清晰揭示了開封從唐代汴州城到北宋、金代都城,再到明代府城的歷史變遷過程,彰顯了中華文明的延續性,也為開封“城摞城”提供了新的實証材料。
古都開封地下文物蘊藏豐富。1981年,潘湖遺址的發掘揭開開封城市考古的序幕。近年來,當地先后進行了順天門遺址、州橋及附近汴河遺址、景龍門遺址等北宋東京城重要節點的發掘工作。《清明上河圖》中的市井繁華、《東京夢華錄》裡的都市盛況,正在被揭開。
在提取遺物並採集信息后,發掘單位對景龍門遺址進行了保護性回填。依據綜合考古發現和《營造法式》《清明上河圖》《瑞鶴圖》等資料裡的城門信息,目前已設計出北宋晚期景龍門復原模型。根據考古成果,當地正在商討制訂景龍門遺址的保護與展示方案。
《人民日報》(2025年01月11日 第 07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