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市浉河區:科技“香茗”沏出茶產業新味道

4月16日,河南省信陽市浉河區的茶山一片新綠。走進董家河鎮的生態茶園,茶農岳家軍正盯著手機屏幕查看數據:5G高清攝像頭傳來的實時畫面裡,土壤墒情、茶葉長勢等參數清晰可見。這些數據,正通過“雲+網+X+端”系統同步傳輸至“數字茶園”平台。
“3月初的一場倒春寒,要擱以前得損失三成新芽。現在系統提前3天發出低溫預警,我們及時採取措施,嫩芽保住了。”岳家軍的竹簍裡,鮮葉芽頭肥碩均勻,“智能管家”的功勞讓他笑得合不攏嘴。如今,老岳每天都要通過手機查看茶園的“健康報告”,從茶園管理到銷售行情,科技正重塑著傳統茶農的種植習慣。
沿著蜿蜒的茶山路前行,5G高清攝像頭和氣象數據採集設備隨處可見。這些設備實時監測茶園的虫情、茶樹病情、土壤墒情以及茶葉長勢等信息。技術人員根據這些數據,及時為茶農提供精准的種植建議,實現了對茶葉生長的全天候、全周期、全方位監測管理。這些設備實時採集的數據,正為全區63.5全區63.5全區63.5萬畝茶園繪制“繪制“繪制“數字畫像”。
從茶園到車間,炒茶制茶環節也同樣科技感滿滿。在信陽文新茶葉公司的智能化生產車間,鮮葉經過風選除塵后,直接進入數字化生產線。蒸汽殺青機精准控制溫度,滾筒揉捻機根據茶葉嫩度自動調節轉速,智能烘焙房內的傳感器實時監測水分變化……
“過去炒茶全憑師傅手感,一鍋茶一個味﹔現在每條生產線都有‘數字配方’,從殺青到烘焙每道工序參數全部固化在控制系統裡。”董事長劉文新拿起剛下線的毛尖茶,嫩綠的茶湯在杯中舒展。他介紹道,智能化給傳統工藝裝上了“標准尺”,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還實現了標准化生產,讓信陽毛尖更香、更綠、更濃,大大提升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在浉河區,越來越多的茶葉機械,如微波殺青機、自動炒茶機等在茶企和茶農的作坊中廣泛應用,推動了茶葉生產方式從人工向工業化、智能化的轉變。
當茶葉“坐上”無人機,雲端上的“的“的“茶香通道”實現了從茶園到茶杯的極速飛躍。今年3月26日,浉河區聯合順豐速運開展智慧數字化物流新模式探索,構建“無人機+地面配送”的立體物流網絡。在“低空翱翔﹒茶香速達”信陽毛尖寄遞無人機首飛儀式上,豐舟90無人機成功搭載首批信陽毛尖完成飛行。
14公裡的崎嶇山路,無人機僅用3分鐘就輕鬆飛越,春茶運輸時效提升91.4%。這一創新模式不僅突破了山區道路運輸的限制,還減輕了茶農的勞動強度,讓新鮮的茶葉能夠更快地走向市場。
在譚家河鄉的生態有機茶園裡,90后主播肖珺景正在鏡頭前展示鏈溯源碼:“掃碼就能看到這片茶葉的‘成長檔案’,從哪塊茶園採摘、哪位師傅炒制、何時封裝運輸,全部上鏈存証。”今年春茶生產期間,浉河區累計投放信陽毛尖溯源碼49.9萬枚,激活1382枚,溯源商品茶306斤,實現數據實時記錄與總量劃轉,每日動態掌握交易底數與鮮葉、毛茶市場行情,確保茶葉市場健康發展。
從“一葉獨放”到“產業蝶變”。如今的浉河區,已形成“智慧種植—智能加工—數字物流—雲端銷售”的全產業鏈科技賦能體系。目前,全區已建成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市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發中心4個。
“當古老茶鄉遇上新質生產力,每一片茶葉都在講述科技的故事。”浉河區茶產業發展中心主任黃輝的話,在漫山遍野的智能設備上得到印証。那些閃爍的傳感器、轟鳴的生產線、翱翔的無人機,正共同譜寫著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來源:信陽市浉河區委宣傳部 作者:陳笑聞)
(責編:辛靜、徐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