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農商銀行破解“空心村”困局的實踐探索

隨著城鎮化進程加速推進,大量農村青壯年涌入城市務工,“空心村”現象日益加劇,農村經濟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在此背景下,林州農商銀行堅決貫徹省行黨委決策部署,錨定“8040”戰略目標與“5016”階段目標,以金融之力為筆,以創新服務為墨,在破解“空心村”發展困局的答卷上執筆疾書。截至6月15日,該行在全省農商銀行系統二季度“萬物生長”業務競賽中暫列全省第一名,其中客戶指標排全省第六名(個人貸款戶數淨增已完成任務目標的208.98%)。該行以清晰的戰略方向、沉穩的戰略步伐、行之有效的戰略措施,極大地拓展了“三農”客群基礎,實現了業務規模與品牌價值的雙提升。
錨定目標,堅定戰略方向
林州農商銀行深刻理解把握省行戰略目標深遠考量,明確戰略目標重大意義,以整村授信和網格化營銷為路徑,深化客戶經理駐村和干部“雙挂”工作,堅定不移地走農商特色化、差異化發展道路,致力於將更多群體納入金融服務體系,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該行在農村,扎實開展整村授信工作,將“三農”領域作為業務發展核心,做精做專、做深做透,守牢農村“主陣地”。深入田間地頭,了解農戶生產經營需求,提供便捷、高效的信貸支持,助力農業產業發展與鄉村振興。在城區,精准推進網格化營銷,聚焦新市民、小微企業等客群,深入分析金融需求特點,優化服務策略,不斷拓展城區市場份額,當好普惠“主力軍”。省行支農支小支微的市場定位,戰略目標和實施路徑,為破解“空心村”困局指明了方向,使農商金融服務在城鄉之間形成有效覆蓋,推動業務全面發展。
破除偏見,挖掘“空心村”潛力
前期通過廣泛座談調研發現,部分人曾對“空心村”的走訪存在抵觸心理,認為其缺乏業務拓展價值,這種觀念嚴重制約了金融服務在農村地區的深入開展。該行深刻認識到,“空心村”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空”,留守群體其實蘊含著巨大的金融需求潛力!
留守老人雖然收入來源相對較窄,消費觀念較為保守,但在養老保障、社保服務等方面對金融服務有較強的需求﹔留守婦女雖承擔家庭生活重任,但隨著女性獨立意識逐漸崛起,在農業生產、創業增收等方面的生產力需求日益提升﹔留守兒童(子女)作為家庭的未來,在金融消費領域缺乏經驗和判斷力,容易面臨各類風險,因此對金融知識學習、消費觀念樹立和金融素養提升的需求也不容忽視。另外,留守群體背后還“鏈接”著外出務工或創業的親屬,通過服務好留守群體,以真心換真心,不僅能贏得其信任,更能進一步服務其背后群體的金融需求。
此外,林州農商銀行堅決破除功利主義。部分人曾對“空心村”走訪營銷、村集體經濟培育和產業觀摩學習等短期內難以帶來業績增長的工作,存在推諉敷衍現象。然而從長遠出發,這些工作卻可以起到搭建溝通平台、培植客戶群體、促進產業發展等作用。該行堅決破除功利主義,克服功利心態,樹立長期主義思維,著眼於未來發展,腳踏實地開展工作,致力於帶動一系列資源回流,助力“空心村”獲得“造血”能力。以上種種,為破解“空心村”困局,筑牢了思想根基。
多措並舉,破解“空心村”困局
(一)發揮地緣人緣優勢,精准構建對接服務體系
村(社區)干部處在基層工作第一線,是黨在基層的“代言人”、社會治理的“領路人”、人民群眾的“大管家”。林州農商銀行充分發揮地緣、人緣傳統優勢,通過選派黨員干部和業務骨干挂職村(社區)兼任村(社區)黨支部書記助理或主任助理,與村(社區)干部深度互動,履行金融專員和“三農”顧問職責。同時,開展客戶經理常態化駐村服務,全方位了解轄內群眾的金融需求和生活狀況等情況,並著重了解留守群體以及外出創業務工人員信息。該行根據收集到的信息,對不同客戶群體進行分類分析,因地制宜建立客戶金融服務檔案,制定個性化金融服務方案,實現了金融服務的精准對接。
(二)廣泛開展活動,增強留守群體獲得感
針對留守群體,該行與轄內各村(社區)積極對接,一方面,開展送電影、送戲曲、送科技法律金融知識等常規活動﹔另一方面,在重陽節、中秋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策劃特色主題活動。
在活動組織方面,注重全流程精細化管理。活動前,利用村(社區)廣播、微信群等渠道進行廣泛宣傳動員,提高留守群體的參與度﹔活動中,精心挑選活動內容,以優秀的傳統曲藝、精湛的光影藝術、科學的種養殖技巧和實用的防非反詐知識講座等形式吸引村民參與。同時,設立農商業務宣傳台,擺放宣傳品、禮品和業務設備,讓村民在享受活動樂趣的同時,深入了解農商行的各類金融產品和服務,切實提高普惠金融獲得感。此外,通過與村民相互留取聯系方式、添加企業微信等方式,建立長期穩定的溝通渠道,將不定期的線下活動與日常線上服務相結合,實現金融服務的無縫銜接。
(三)聯動各方力量,深度融入基層治理體系
林州農商銀行在與村(社區)協同聯動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基層治理體系建設。通過組織“農商行杯”兵支書創業大賽、產業學習觀摩等活動,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培育壯大村集體經濟,增強基層“造血”功能,為基層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積極投身五星支部建設、信用村創建等工作,將金融服務與基層治理有機融合,在助力鄉村發展的同時,實現自身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提升,為留守群體打造宜居宜業的鄉村環境﹔廣泛開展鄉賢座談會,引導鄉賢參與家鄉建設,凝聚各方力量為留守群體謀福祉﹔在全市588個行政村(社區)布放“防非”“防詐”宣傳板,以直觀、有效的方式普及金融知識,完善金融服務,切實守住“防非反詐”陣地,守好了留守群體的“錢袋子”……
通過積極融入基層治理,不僅提高了留守群體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和可得性,更增強了農商行在當地的影響力和公信力,進而增強了農商行應對各類風險的抗沖擊能力。
(四)關注留守群體需求,激活背后發展潛力
“空心村”內家庭的主要勞動力大多在外地務工或創業,家中的留守群體成為溝通內外的“鄉愁”紐帶。林州農商銀行主動關心服務留守群體,通過客戶經理駐村和干部“雙挂”工作,定期開展上門走訪服務,幫助其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和金融困難,與其建立起了深厚的情感根基。
在與留守群體的交流過程中,深入了解其家庭外出創業或務工情況,積極宣傳金融支持政策,鼓勵和引導外出人員返鄉創業,並為其提供針對性的金融服務,充分挖掘潛在金融服務需求。同時,全面收集林州籍外出人員信息,根據外出人員集中地,組織業務部門集中作業,聯合鄉賢會、村委會和林州人在外地商會,開展精准營銷活動,強力布局和拓展“第二戰場”。
此外,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與外出人員保持密切聯系,定期向他們推介家鄉的發展變化以及農商行最新的金融政策和服務。在外出人員回鄉探親期間,及時上門走訪,提供精准對接服務,進一步提高金融服務質效。
(五)強化數據運營思維,推動業務管理同提升
該行通過長期的對接走訪,收集了豐富的數據信息。一方面,為充分挖掘數據價值,成立無感授信小組,對數據進行深度分類、挖掘和整合,並將其運用於省行鄉村振興平台,在線上線下協同發力,有效拓展了留守群體及外出創業或務工群體,確保了客群數據完整性,最大范圍激活數據價值。另一方面,該行積極添加企業微信客戶,統一規范客戶資源管理,通過日常宣傳營銷,廣泛引導客戶體驗優質服務,極大提高了業務覆蓋面,帶動了業務實質增長。此外,利用各項數據制作客戶數據熱圖,在對外走訪上,指導駐村客戶經理針對性開展營銷工作﹔在內部管理上,也可利用數據熱圖信息,指導全行網點布局和人員配置等,構建更加科學、合理、高效的金融服務體系。
(六)堅持長期服務戰略,筑牢可持續發展根基
破解“空心村”困局並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持之以恆的努力。林州農商銀行通過客戶經理駐村,進行常態化營銷走訪,在逢年過節或重大節日期間加大走訪力度,為留守群體和返鄉人員送去關懷溫暖,進一步加深了與群眾的血肉聯系。在業務發展過程中,始終堅持真誠服務群眾,緊緊依靠群眾,充分發動群眾,通過營銷走訪留守群體及其家庭外出創業或務工客群,獲得了眾多轉介紹業務和新增業務。
在長期的服務過程中,持續完善客戶信息,開展信用評定工作,並對客戶的信用狀況進行動態評估和管理,及時調整金融服務策略。通過持續不斷地服務與溝通,逐步增強客戶對農商行的信任和認同感,培養穩定的客戶群體,為業務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強化激勵,激發全員動力
為真正做到“使人員走出去,把客戶引進來”“將服務送出去,把業務搞上來”,確保在破解“空心村”問題上取得實效,林州農商銀行加強營銷隊伍建設,強化激勵約束機制,出台了《林州農商銀行客戶經理“駐村營銷”考核辦法》《開展爭先創優推動業務高質量發展的通知》等文件。對相關工作進行計件量化,憑積分使用優秀人才,由專門的業務部門進行統計確認,定期進行公示,並將考核結果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充分激發全員營銷走訪的積極性。在營銷走訪過程中,工作人員直達客戶,為客戶提供貼心服務,不僅鍛煉了員工能力,密切了群眾關系,樹立了企業良好形象,更形成了良性發展循環,為推動破解“空心村”困局取得更大成效。
在破解“空心村”困局的實踐中,林州農商銀行以省行戰略目標為引領,以創新服務模式為支撐,以優質的金融服務為紐帶,將金融“毛細血管”延伸至鄉村治理最基層,使金融服務在“空心村”不空。這一實踐不僅滿足了農村居民的金融需求,推動了農村經濟發展,也實現了自身業務結構的優化與品牌價值的提升。
未來,林州農商銀行將繼續秉持初心,在普惠金融的道路上不斷前行,持續探索更加有效的金融服務模式,為鄉村振興和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更多的農商金融力量。同時,將進一步加強與各方的協同合作,形成破解“空心村”困局的強大合力,推動農村地區實現更加可持續、高質量的發展。(來源:林州農商行 作者:張海亮 王雷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