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通3個多月接聽電話2萬多個
一條熱線的心靈守護

□本報記者 李曉敏
一條電話線,一端連著絕望的呼救,另一端是24小時守候的專業力量。100多個日夜輪轉,它在無聲處挽救了無數瀕臨崩潰的心靈。
今年3月20日,一條承載著特殊寓意的心理援助熱線——“12356”,在河南17個省轄市和濟源示范區同步開通。號碼暗藏巧思:沒有“4”(沒事兒),有“5”(有我在),撥“6”(尋出路)。
如今,三個多月過去,這串數字已化為堅實的心理守護。省衛生健康委的數據顯示,這條24小時免費熱線已接聽電話2萬多個,成為化解心理困境的重要橋梁。
是誰在撥打這條熱線?困擾他們的問題是什麼?近日,記者走近這條熱線,探尋背后的故事。
135人團隊,構筑24小時“心”防線
7月8日下午3點,位於新鄉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的河南省心理援助熱線接聽室內,電話鈴聲此起彼伏。咨詢師專注地傾聽著:
“喂,這裡是心理援助熱線,有什麼可以幫您?”
“今天和領導大吵一架,心裡堵得慌,感覺生活毫無意義……”
“聽起來這件事讓你感到很委屈,同時也有一點點憤怒。能具體講講嗎?”
……
半小時后,來電者的情緒逐漸平復,通話結束。
這樣的場景,每天在全省各地24小時不間斷上演。這條由省衛生健康委聯合各地打造的熱線,背后是一套科學嚴謹的危機干預體系和一支135人的專業團隊,團隊成員包括精神科醫生、護士,以及心理咨詢師、心理治療師,其中約百人為專職熱線咨詢員。
河南省心理援助熱線負責人張清清介紹,熱線以情緒舒緩和心理危機干預為主,單次通話時長通常控制在30分鐘內,對危機事件的干預可延長至60—90分鐘。對於需要長期系統幫助的求助者,熱線會提供專業轉介服務。
熱線種種,誰在撥打12356
與傳統心理咨詢相比,高私密性、便捷性、及時性是“12356”熱線的最大優勢。電話那端的匿名性有效緩解了“病恥感”,讓更多人敢於邁出求助的第一步。作為政府公益項目,它也消除了費用等顧慮。
運行三個多月,熱線用戶畫像逐漸清晰:女性來電者略多於男性,未婚者稍多。咨詢內容中,精神心理問題最多,佔比23%﹔第二位是戀愛婚姻與家庭問題,佔比22%﹔第三位是信息咨詢,佔比19%。
時間分布上,下午3點以后電話量明顯增多。來電者的情緒困擾多為焦慮煩躁(35%)、悲傷低落(29%)和悲觀絕望(9%)。
夜晚,是心靈最脆弱的時刻。數據顯示,晚上10點至次日凌晨2點,高危來電最為集中。河南省心理援助熱線咨詢員鄭峰回憶了一個揪心的深夜來電:
一個月前的凌晨,聽筒裡傳來一個顫抖的童聲:“老師,活著好累啊……”13歲的女孩小雨(化名),父母離異后輾轉生活,卻感受不到關愛,這次被父親責罵后,絕望的她撥通了電話,邊哭邊傾訴。
“能感受到這樣的生活狀態讓你很崩潰,並且似乎感到絕望,覺得事情沒法解決,但是又不甘心,想找找突破口。別著急,我們一起看看有沒有什麼辦法能改善目前的狀況。”鄭峰一邊輕聲安撫,一邊啟動聯動機制。熱線負責人緊急協調,多部門聯動,最終警方在一條河邊找到了意圖輕生的小雨。
專家提醒,青少年心理健康亟待關注
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青少年已成為熱線的重要求助群體,佔比27%。然而,更令人憂心的是,超過半數的家長在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時拒絕接受治療。
“像小雨父母那樣,將孩子的心理問題視為‘矯情’的情況並不少見。”張清清對此深感憂慮,許多家長對心理健康缺乏基本認知:孩子說“喘不過氣”,可能是焦慮症的軀體反應﹔抱怨“睡不著”,或是抑郁症的前兆。學業壓力、家庭矛盾、人際關系是困擾青少年的主要問題。
“只要及時干預,青少年的心理問題相對來說比較容易糾正。”張清清強調,熱線主要提供心理急救服務,系統的診斷和治療仍需依賴線下專業機構。
“三個多月只是一個開始。”省衛生健康委醫政處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條‘沒事兒’熱線將持續為百姓解‘心事’,確保每一個深夜的絕望呼救都能聽到回應——‘有我在’。”
從一串簡單的數字,到一條深入人心的心理守護熱線,“12356”正在中原大地扎根生長。這位負責人說,未來,河南省將持續加強熱線的建設與管理,大力開展心理健康宣傳與培訓,不斷提升服務的質量與效率,筑牢這條24小時心理援助熱線。
“沒事兒”熱線“12356”
●“12356”是全國統一心理援助熱線電話號碼。因為沒有4,“12356”也被人們稱為“沒事兒”熱線。
●熱線旨在為公眾提供心理咨詢、心理疏導、心理危機干預等服務。
●截至5月1日零時前,全國31個省份均已開通“12356”,目前全國共設有熱線500余條、坐席1000余個、熱線咨詢員近8000名。
●求助人群以18歲至45歲為主,咨詢問題包括家庭沖突、親子問題、職場壓力等。
資料來源:新華社
制圖:王偉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