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澠池:科學打頂 助農增收

7月28日,家住河南省澠池縣仁村鄉紅花窩村的郭海青吃罷早飯,開車上山。60畝“偏安一隅”的高山煙葉生機勃勃。“老郭,從煙株打頂來看,你技術學到手了呀!”剛到山頂,從煙地裡傳來仁村煙站站長王永的聲音。
在煙株打頂環節,王站長和煙技員老陳來過三次,每次都帶著“60畝煙株打頂技術方案”,傳授打頂技術及注意事項。
當前,澠池煙區已進入煙株打頂環節,這是培育“中棵煙”煙株呈“腰鼓型”或“筒型”特征的關鍵一招,對煙農而言,煙株打頂如同一次高難度的“整形手術”,其操作質量直接關系煙葉產量與品質,直接影響煙農“錢袋子”成色。
“煙株打頂技術性強,打輕打重、打早打晚,都會影響煙葉產量和品質,沒有技術員手把手傳教,想落實好這項技術很難。”郭海青介紹說,煙株打頂的時機把握、留葉數量確定等技術要點都要精准落實,才能保証種煙收益。
打頂時機咋判斷?需要根據煙株長勢、土壤肥力、品種特性及氣候條件等綜合判斷。“例如,肥力足或長勢旺的煙葉,打頂過早或重打頂,會導致上部煙葉營養過剩,容易出現‘傘形煙’,影響煙葉品質。”郭海青說。
到底留多少葉算合適?王永介紹,針對澠池煙區所栽品種,我們採取單株有效葉通常保留18-20片,對於長勢旺盛或肥力充足的煙田可適當增加1-2片,但需確保葉片能充分伸展。若留葉過多導致葉片無法展開,需要進行二次打頂。
“煙株留葉越多,產量就越高,收入就越大,這是以前的認識。現在通過科學打頂留葉,能促進葉片發育,提升煙葉品質和產量,種煙收入自然也跟著漲起來了。”郭銀平高興地說,“掌握了技術,操作起來就能得心應手。”
如何將打頂技術轉化為煙農口袋裡的真金白銀?三門峽市煙草公司澠池縣分公司堅持“煙農增收”和“工業需求”雙輪驅動,專題策劃“合理留葉專項行動”內容,採取“視頻教學+田間指導”的方式,解決煙農打頂留葉“不會打”“打不好”等問題,確保優質產能與工業需求精准匹配。
“一定要將打頂技術落實到位,若哪株煙葉打頂把握不准,我隨叫隨到。”
“記著將打掉的煙花、煙杈、病殘葉等帶出煙田集中處理,減少田間病害的傳播,養成清潔生產習慣。”
……
煙技員深入田間地頭,緊盯打頂技術落實,助農搞好生產。“在具體操作上,因煙葉長勢不一,通常指導煙農採取現蕾打頂、初花打頂和盛花打頂三種方式,實現打頂留葉技術落實標准化、規范化。”三門峽市煙草公司澠池縣分公司煙葉生產科科長崔亮介紹,全縣10個煙站採取煙技員包戶到田責任制,實施“一田一方案”的指導方式,確保技術措施落實到每一片煙田、每一株煙株。
三門峽市煙草公司澠池縣分公司堅持宣貫為先,在組織煙農開展技術培訓的同時,還在產煙鄉鎮懸挂宣傳橫幅,例如,“打頂留葉控數量,結構優化質當先”“多留一片無效葉,少賣一斤優質煙”……進一步營造“打頂留葉”濃厚氛圍,促進技術轉化落地。
“這個‘煙株科學打頂’微視頻教程通俗易懂,我們隨時隨地便可觀看學習。它是搞好生產的‘操作指南’,是對線下指導的有力補充。”郭海青點開手機,炫耀式地看著煙草公司推送的視頻教程。
此外,三門峽市煙草公司澠池縣分公司還組建督導專班,加強打頂環節的督導考核,納入對基層煙站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標,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操作偏差,全面提升煙株打頂工作成效。
眼下,煙株打頂這項促農增收的技術在煙區如火如荼進行著,新的豐收圖景正在廣袤田野細細描繪。(來源:河南省煙草公司三門峽市公司 作者:席新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