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兴贤里社区:易地扶贫搬迁让群众“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

2020年09月25日08:35  来源:人民网-河南频道
 

发布会现场 陈钰摄

人民网郑州9月25日电(王佩)在河南省卢氏县,“一沟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多则三五户,少则一两家”是部分群众原来居住状况的真实写照。为了帮这些群众“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拔地而起的兴贤里搬迁安置社区安置了来自18个乡镇、268个行政村、935个居民组的贫困群众共2757户、11227人,该社区也成了全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在社区管理服务方面做了哪些创新和突破?易地搬迁后搬迁群众生产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9月24日,在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系列新闻发布会之易地扶贫搬迁专场上,兴贤里搬迁安置社区管委会主任黑华宁娓娓道来。为了能把这些来自十里八乡的群众凝聚成像“一家人”一样过日子,我们积极发挥基层组织的堡垒作用,成立了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社区管理服务,设立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卫生、物业等服务部门15个,设置民政、就业等便民窗口8个,确保群众享受各类政策“不脱节”,就医、就学、就业“无障碍”。同时,充分激发群众自治的积极性,从搬迁群众中选拔出基层党支部、居委会、监委会和居民组干部50余人,成立了以党员干部为核心300余人的志愿者服务队,建立社区“一约六会”居民自治理机制,开展“幸福生活是劳动创造出来的”“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主题活动,让群众成为社区治理的主人,着力打造和谐幸福的搬迁社区。

两年多来,一个个搬迁贫困家庭在迁入新居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不但是房子和人搬出了大山,思想观念也从闭塞到开放,生产生活方式从落后到先进,开启了美好的新生活。

从东明镇深山区搬来的刘娟,父亲患有精神病,母亲先天性聋哑智障,之前唯一生计就是靠耕种家里瘠薄的7亩山地维持生活。搬到社区后,父母不但看病方便了,还由于迁移城镇户籍享受到每月280元的城市低保补助;丈夫通过技能培训后被招聘到太原一家建筑公司,月工资5000元以上;刘娟自己到社区“双扶驿站”便民超市当了收银员,不到一年就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感恩于心的她还积极应聘社区志愿者性质的楼长,成为社区感恩自强宣讲团的骨干成员和党性教育基地的讲解员,面对前来采访的记者,她激动地说:“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全家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如今的幸福生活!”

从潘河乡大山里搬来的刘黑旦,出门就是满眼山,挑一担水得走二三里山路,这位能干的汉子天天起早贪黑依然脱不了贫。搬到社区后,他有了施展本事的天地,牵头成立了寓意为“兴贤里昌盛”的兴昌劳务合作公司,带领社区留守妇女、老年人和残疾人等弱劳动力100余人在县城附近从事绿化工程,不但自己率先脱了贫,还带领社区群众每年创收200余万元,并成为社区入党积极分子志愿者服务队的队长。还有从横涧乡山沟里搬来的田喜会,父亲半身不遂,哥哥和弟弟都是精神病患者,因为交通不便难以得到有效的医治和照料,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和光棍户。搬到社区后,父亲和哥哥、弟弟可就近就医和托管,自己进入就业灵活的劳务中介行业,现已成为一名区域客户经理。去年不但脱了贫,37岁的他还终于娶上了新媳妇,当上了新郎官。

“还有更多的兴贤里社区搬迁群众像他们一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了‘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的梦想,逐步完成了从‘农民’到‘市民’这个社会身份的转变,让我们感到从事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最后,我想用搬迁群众刘娟在每次感恩自强宣讲会上的一句话做结语:易地搬迁让我们和其他人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在这美好的时代里,我们将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努力奔跑,早日迈上全民小康路!”兴贤里搬迁安置社区管委会主任黑华宁说。

(责编:姜果、杨晓娜)

推荐阅读

一把提琴出确山(人民眼·返乡创业)
  一间不起眼的农房里,六七名妇女促膝而坐,小小刻刀在手中上下翻飞,毛糙的木料很快被精雕细琢成提琴琴头。在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竹沟镇,像这样大大小小的提琴加工作坊有122家……【详细】一把提琴出确山(人民眼·返乡创业)   一间不起眼的农房里,六七名妇女促膝而坐,小小刻刀在手中上下翻飞,毛糙的木料很快被精雕细琢成提琴琴头。在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竹沟镇,像这样大大小小的提琴加工作坊有122家……【详细】

向着强省、高地、家园,中原儿女愈战愈勇
  愈战愈勇,始得玉成。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河南全省上下逆风破浪、危中寻机,战疫情、抓发展、保民生,经济呈现持续恢复向好态势,全省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3%左右……【详细】向着强省、高地、家园,中原儿女愈战愈勇   愈战愈勇,始得玉成。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河南全省上下逆风破浪、危中寻机,战疫情、抓发展、保民生,经济呈现持续恢复向好态势,全省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3%左右……【详细】

关注河南频道微信平台关注河南频道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