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翠柏,碑石铭文。沿着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小路,一行人默哀、鞠躬、瞻仰、聆听,红色流淌,神思如飞。抬头望远,只见英雄山上,“红旗飘飘”雕塑,横亘天地,鲜艳灿烂。“那,就是‘红旗不倒’的象征。”讲解员轻轻诉说,几十双眼热泪盈眶。
那是个“为有牺牲多壮志”的时代。白色恐怖时期,大别山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一代又一代奋斗,保持着“红旗不倒”,也不断催生着火种。建党百年历程中,曾有个“红旗能打多久”问题,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回答。这样的“星星之火”,在大别山区的新县始终存在。
百年过去,从红旗不倒到红旗飘飘,河南新县始终传承红色记忆,流淌着红色基因,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相关负责人杨裕盛介绍,新县红色资源丰富,全县共有国家级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级14处,革命历史纪念地365处。经过系统性修葺保护和开发,红色遗迹正成为党史教育的生动课堂。为讲好革命故事,新县持续丰富传播载体,系统挖掘、整理和宣传红色文化,创作编排红色情景剧12部,红色歌曲33首,拍摄多部经典红色影视作品。与此同时,持续推动老一辈义务讲解员、红军后代讲解员、小小讲解员的扶持和培育。
如今,红色资源丰富的新县,正吸引越来越多游客来此重温革命历史。2020年,全县共接待游客926.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9.3亿元。
在红色旅游的带动下,新县各地面貌也正发生可喜的变化。“我们把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融入红色旅游,并以此带动乡村振兴。”讲解员李子程说,不少村里的公厕、道路等基础设施焕然一新,民宿和特色餐饮更是一应俱全。依托红色资源和绿色生态,新县构筑“九镇十八湾”乡村旅游发展布局,打造“红色乡村”旅游点27处,推动山区变景区、民房变客房、产品变礼品,实现了美丽风景向可观收益的转化,广大群众因此受益。
在红田惨案遗址,在箭厂河乡革命旧址群,一批批学习者献上鲜花,聆听故事,不时打开手机查阅,红色的故事,红色的历史,在讲解员诉说中,在一次又一次低头谈论中,生根发芽,革命的理想信念,再一次熠熠生光。
看到新县红色传承工作,去湖北为父扫墓的老干部任全胜欣喜不已,“新县我来了五次,一次比一次变化大。希望他们继续做好红色文化的传承,让鄂豫皖苏区的故事世世代代传下去。”(朱佩娴 常钦 马原 时岩 常力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