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河南频道

农业农村现代化阔步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领航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之三)

2021年09月26日07:4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欢庆丰收的时节,黑土地上机声隆隆,黑龙江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千万亩稻田开镰。前哨农场有限公司第八管理区种植户方江喜上眉梢:“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让农业现代化插上了科技的翅膀,种得好、收得快、丢损少,又是一个丰收年!”

  “我要向总书记报喜!”贵州省黔西市化屋村农家乐主人赵玉学高兴地说:“现在村子像个大花园,许多乡亲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日子就像黄粑一样甜!”

  庆丰收、感党恩,广袤的乡村大地上,丰收号子喊起来,民俗秧歌舞起来。乡村产业兴旺,家园美丽宜居,农民幸福安康,一幅幅红红火火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图景,在秋日的田野上铺展。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

  政策顺民意,举措暖人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阔步前行,希望的田野生机勃发。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场全方位变革在沃野平畴推开。

  走进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先锋村农业园的草莓大棚,仿佛置身于现代化的“农业工厂”:无土栽培的草莓幼苗在半空中茁壮生长;施肥灌溉、调温控湿,全部自动化控制。

  种植户叶明兰清楚地记得,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这里考察时的情景:“总书记走进草莓大棚,实地察看生长情况,问草莓品种从哪里来,种植用的是不是营养钵,一亩地投入多少钱,一年纯收入有多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要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这几年,大家沿着总书记指引的好路子,努力往前奔!”叶明兰说,科研单位的专家上门,手把手指导,村里“明白人”多了,草莓种得越来越好。为了提高效益,农业园发展起了观光农业,草莓成熟时节,引来游客采摘。“品质好,身价高,我们的‘空中草莓’每亩纯利润近4万元!”叶明兰颇为自豪。

  “实践证明,现代高效农业大有奔头。”先锋村党总支书记黄娟说,村里先后引进了一系列新项目,成了远近闻名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村。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支撑。

  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考察调研时强调,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有高科技护航,今年水稻又是大丰收,亩产不下1200斤。”跟黑土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二道河农场种植户刘林奕感叹,“打开手机APP就能看到水稻长势,田间管理用上大数据分析,现在咱农民种粮,真是挑上了‘金扁担’。”

  “3年来,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加速推进农业全程机械化、智能化,现代农业发展驶入快车道。目前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99.2%,水田和旱田种植都实现了全程智能化作业。”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总经理于家傲介绍,去年建三江粮食总产量128亿斤,今年有望达到132亿斤以上。

  在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施茶村火山石斛园,习近平总书记为特色产业发展指明方向:“要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在河南省光山县槐店乡司马光油茶园,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农产品加工:“要坚持走绿色发展的路子,推广新技术,发展深加工,把油茶业做优做大,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生态良好。”

  …………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从东北黑土地到中原粮仓,从黄土高坡到江南水乡,我国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2020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各地各部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优结构,调顺体系,调好方式,促进现代农业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截至目前,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田野里不断集聚新动能。

  “把广大农村建设成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

  秋日晴空下,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马鞍山村,平坦的水泥路干净整洁,道路两旁的砖瓦房错落有致,太阳能路灯依次排开。

  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马鞍山村考察,他嘱咐乡亲们,“要继续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做好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把乡村建设得更加美丽。”

  “这两年,村里变化可大了!”村民张国利热情地拉着记者参观他家,“卫生厕所是新修的,房子也重新装修了,住着方便舒坦。”如今的马鞍山村,190户村民完成了厕所改造,村道两旁添置了垃圾箱,村里还购置了垃圾车,有专人负责清运垃圾。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提振了我们的信心!”喀喇沁旗副旗长比其格图介绍,旗里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完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改造了1.65万户农厕,垃圾污水处理能力也大幅提升,“下一步,旗里将健全运营管护长效机制,让良好的人居环境成为乡村振兴的基石。”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离不开机制保障。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北省鄂州市峒山村考察时强调,“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把广大农村建设成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如今的日子美得很!”峒山村村民徐淑琪掰着手指头,如数家珍,“领养老金、办社保卡,家门口的服务中心就搞定;小病去村卫生室,大病到市医院,医保一卡通。”每天吃过晚饭,徐淑琪准时到村文化广场,与老姐妹跳广场舞,“咱把身体练得棒棒的,好日子在后头。”

  “我们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乡村宜居宜业。”鄂州市委书记孙兵说,近年来市里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3年的2.05∶1缩小到2020年的1.86∶1。

  变化的不只鄂州。

  在云南大理湾桥镇古生村了解洱海生态保护情况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在吉林延边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农村建设要坚持规划先行,注重乡土味道和民族风情,注重补农村的短板、扬农村的长处,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和农民幸福家园。”

  …………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越来越多的乡村成为广大农民的幸福家园。截至2020年底,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68%,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90%以上的行政村,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

  “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

  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要加快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政策机制,让广大农民都尽快富裕起来。”

  白墙青瓦的川西民居错落有致,观光摆渡车来回穿梭。如今的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成了游客争相打卡的4A级景区。

  “精彩战旗”特色产业在线服务大厅里,不少游客在选购特色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战旗村考察,村党委书记高德敏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总书记就是在这里,察看特色农副产品和蜀绣等手工艺品展示,还自己花钱买下一双当地群众做的布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把生活富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激励着我们扎扎实实推进乡村振兴。”郫都区委书记辜学斌说,郫都大力发展川菜、唐元韭黄、高端种苗繁育等“十大特色产业”,2020年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战旗村通过农旅融合,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去年人均收入3.52万元。

  一个个富民产业旺起来,越来越多的农民腰包鼓起来。“十三五”期间,全国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年均实际增长6%,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131元。今年上半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4.1%,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增长19.7%,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阶。

  农民富裕富足,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

  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考察时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这两天,马庄村神农广场分外热闹,挂起了红灯笼,村民乐团忙着排练节目。“总书记还点赞过我们的节目呢!”村民乐团成员徐娜激动地回忆。

  “文化振兴为乡村铸魂。”贾汪区委书记薛永说,近年来,各村都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广场舞队、百姓合唱团,每周举办阅读分享活动,每月举办升国旗仪式,每年举行邻里互助节、“我们的村晚”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促进乡风文明,提振乡亲们的精气神。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不断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下乡进村,科学保护和利用乡村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如今的中国农村,公共文化体系逐渐健全,有场所、有队伍、有活动,农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有欢乐、有劲头、有生机。

  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亿万农民口袋鼓起来、脑袋富起来,正昂首阔步奔向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本报记者顾仲阳、常钦、田豆豆、王明峰、王伟健、郝迎灿、翟钦奇)

(责编:辛静、黄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防疫中的七夕
  • 河南第一封高考录取通知书已送达
  • 点赞暴雨中的橙色身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