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在黄河故道“挖呀挖” 为美丽河湖“绣花花”
发动机轰鸣,偌大一条船在脚下“嗡嗡”震动。冯朝阳“噔噔噔”爬上楼梯,推开二楼驾驶舱扯着嗓子喊:“再往南一点点,马上到位置了,瞄准了再下锚!”
驾驶员冯峰全神贯注盯着眼前电脑,熟练按下几个按钮,一番流畅操作后,长出一口气,向冯朝阳比划出“OK”手势。冯朝阳微微一笑,也向他伸出大拇指。
放眼远望,两条挖泥船停泊在宽阔水面上,看似静悄悄,却轰鸣不停,通过管道,将水底泥沙源源不断抽向两公里外的“淤地”。
冯朝阳今年36岁,河南信阳人,是河南省黄河故道一期水生态治理工程林七水库项目一名工区技术负责人。他介绍,平时自己工作是为3条绞吸式挖泥船校核挖泥边界,“盯着每条船,让他们不要挖少了,也不要挖偏了,更不能影响水鸟栖息地生态。”
黄河故道治理项目,需要考虑水鸟栖息生态安全?
河南黄河故道水生态治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志伟告诉记者,黄河故道一期水生态治理工程位于河南商丘民权县,总投资16.7亿元,是2024年河南省第二批重点建设项目。因黄河河道变迁,河道里逐渐形成任庄、林七、吴屯三座水库,是商丘的唯一地表水源。近年来,因泥沙淤积严重,虽可以从黄河引水,但“缸里盛不住水”,严重制约着当地的生产生活。
“工程确实很重要,群众也很需要,但黄河故道水生态治理,必须考虑治理过程中的生态平衡。”黄志伟说,工程因此设计了复杂施工策略,应对复杂的环境治理施工难题。“施工范围周边规划有红色湿地避让区,绿色林地区和黄绿色一般耕地区。想在施工中不影响生态平衡,就要下足‘绣花’功夫,科学地设置淤区、堆土区,精确设置开挖范围线,同时避开水源地保护范围,实现工程与生态的双赢。”
何为淤区、堆土区?黄志伟介绍,所谓淤区,就是绞吸式挖泥船绞吸的水底泥沙,通过船上泵机抽取到两三公里外的空地上,其中85%的水通过退水渠流回河道,15%泥沙自然淤积后,统一移运到规划的堆土区,交由相关单位酌情使用。
说起来难,施起工更难。打开项目施工图,红红绿绿黄黄,将本不宽阔的河道,划分得七零八落;原本设计的淤区、堆土区,因多种原因无法占地,让边治理、边保护的方案显得尤为艰难。
“下足绣花工作,办法就会比困难多。我们通过加快转运速度,增加转运工程机械,与当地村民商议租地,努力加快工程进度”。黄志伟说,河道栖息有全球近四分之一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还有8万多只越冬候鸟和多种鱼类,避让湿地核心区及鸟类越冬期必须做到。此外,三个水库间还有商丘、民权两个饮用水取水口,施工过程要精细,才能不影响饮用水安全。
“根据要求,项目今年6月底要全部完成,目前我们投入了10艘挖泥船和20台套设备,全力进行清淤和围堰建设,计划一季度完成任庄上游、林七下游、吴屯上游的施工部分,要完成全年任务1697万方。”黄志伟说。
“小年我没有回去,想为工程尽快完成再争取点时间。”冯朝阳笑了笑表示,自己团队780多万方的工程量,还有300多万方要在6月底完成,“我们团队坚决不能落后。”
“工程建成后,水库总库容将达到1.44亿立方米,利用引黄水量2.6亿立方米,每天可为商丘市城区供水20万吨、为民权城区供水10万吨,满足203.7万亩农田灌溉用水和城区生态用水,更会是生态优良、处处美景的连片河湖。到时候,自然会有我们一份功劳。”远望着粼粼水面,夕阳下阵阵水鸟翔集,河南黄河故道水生态治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峰眼光里充满期待。
(责编:黄莎、徐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