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示范区:城乡融合中的诗意栖居——白龟湖畔“帐篷经济”印象

近日,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向白龟湖面,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滨湖街道居民唐钰已经开始在湖畔的自家露营地里忙碌起来。
唐钰一一检查帐篷地钉是否牢固,又将露营桌椅摆好并擦拭干净。“今天已经预订出去3顶帐篷了。”她边擦汗边说,“从今年4月份开始,一到周末就是我最忙的时候。”她的脸上洋溢着掩不住的笑意。在白龟湖畔,像唐钰这样因“帐篷经济”而增收的村民不在少数。
示范区因地制宜打造的环白龟湖露营基地,正成为乡村振兴与城市休闲需求完美结合的生动样本。这片距离市区仅20分钟车程的生态湖区,每逢周末便“长”出上百顶色彩斑斓的帐篷,成为市民逃离喧嚣、亲近自然的“世外桃源”。
7月5日上午9点,湖滨路路段已经有车停留。家住卫东区碧桂园·天玺小区的张晓敏早早来到湖边“踩点”。“上周带孩子来湖边游玩,看到别人都在露营,这周说啥也要带孩子感受感受。”张晓敏说,她和丈夫分头行动,她来湖边找最佳位置、租赁露营设备,丈夫则带着孩子去超市采购食材,他们约定中午时分在湖边“碰头”。张晓敏算了一笔账:租用一顶帐篷、4把露营椅、一张蛋卷桌,一天100元,还送烤炉、烤签,加上自己花费100多元采购的新鲜食材,全家4口人玩一整天花费不超过300元,“比去商业景区划算多了,关键是风景还好。”张晓敏说。
据区社会事业发展局统计,今年“五一”期间,白龟湖国家湿地公园累计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其中有不少市民是来露营的。据滨湖街道介绍,已有30多户村民参与露营相关服务,有的出租帐篷,有的开设农家乐,还有的购置水枪、沙桶等玩具摆起小摊儿。“在家门口就能有收入,大家都干劲十足。”张建三说。
湖畔停着的车辆牌照显示着露营者的来源地,除了平顶山本地,还不乏来自郑州、许昌等周边城市的游客,甚至还有甘肃、湖南等地的车牌。“我们在短视频平台上刷到白龟湖畔的风景,专门开车两小时来体验。”来自郑州的摄影爱好者刘阳正在调试无人机,他计划拍摄一组“夕阳下的白龟湖”主题作品。
“这里环境特别好,值得再来。”来自青海省的撒拉族游客鲁德青和马成带着家人在湖畔露营,他们自备食材,在微风中一边吃着烤肉,一边喝着撒拉族传统的盖碗茶。
夜幕降临,湖畔的露营区亮起星星点点的灯光。家住示范区的90后男生王彦奇正在自己的移动咖啡车前忙碌。一直热爱咖啡且有开咖啡店梦想的他,将自己的私家车后备厢改装成“咖啡店”,“周末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出去七八十杯咖啡。”王彦奇的咖啡车旁,街头牛排、鸡丝汤、甜品站等小摊贩的生意也很红火。
露营经济不仅直接带动群众增收,还盘活了闲置资源。今年以来,铺设了1000多平方米的草皮,便于市民游玩、露营;此外,滨湖街道还整合了东留村、西留村的闲置集体土地,准备进一步打造成有规模、有品质的露营专用区,为村集体增加更多收入。
第二天清晨5点多,露营爱好者陈默轻轻拉开帐篷,用手机记录下白龟湖的日出瞬间。作为一名资深“露营控”,他更喜欢在白龟湖畔留宿,深度感受这里的静谧和深沉。“在这儿听着湖水拍打岸边的声音,抬头看着满天繁星,感觉时间都静止了,睡得特别香。”陈默很享受在湖边的露营时光,几乎每周都会挑一天在湖边过夜。
不远处,几顶新支起的帐篷里飘出阵阵欢笑,与湖面上的粼粼波光共同勾勒出一幅城乡共融的生动图景。这片曾经寂静的湖畔,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形态正在蓬勃生长。(来源:平顶山市示范区新闻中心 作者:刘蓓)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