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旅”的老城實踐:從厚重歷史到青春蝶變
對於任何一座城市,長期以來,“老城”都是一個沉重的話題。古老而豐厚的文化,濃郁的鄉愁,既是天賜的稟賦,又是沉重的負擔。交通、居住、產業布局都面臨著極大的挑戰。然而近兩年來,隨著應天門、明堂、天堂、十字街等新的旅游地標不斷涌現,作為洛陽最早的建成區,老城區以其文旅的發展,成為洛陽旅游的最大客流地,成為“引爆”整個河南文旅的動能,尤其洛邑古城長期位於全國最受歡迎的漢服打卡地榜首。“漢服熱”更引來世界各地的年輕人前來體驗。古老的洛陽老城,正以其嶄新的姿態,再次煥發出青春的活力,古今輝映,成為名副其實的青春之城。老城文旅的成功,引人矚目。這正是其積極探尋文旅惠民、文旅富民的“人民文旅”理念的結果。老城,走出了屬於自己的文旅之路。
一、堅持旅居並重,化劣勢為優勢
每個城市的“老城”區域均是城市的歷史核心地帶,其地理位置和歷史淵源使其成為了眾多城市原住民的生活根據地。然而,隨著旅游業的發展,“老城”的居民生活區與旅游景觀的錯雜交互,給旅游規劃和景區管理帶來了諸多挑戰。面對這樣的困境,許多城市選擇將老居民搬離,以期創造一個純粹的旅游環境。然而,這種做法雖然短期內看似能夠簡化管理,但實際上並不利於文旅的可持續發展。因為,人是文化的載體。沒有了原住居民,老城就如同失去靈魂的軀殼,其獨特的煙火氣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親切、生動、鮮活的生活氣息,都將失去,而洛陽老城區則以文旅為引領,在促進城市發展的同時,盡力保障居民的生活權益,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通過充分發揮老城區位於市中心、居民多的特點,將本來被視為文旅發展劣勢的居民問題,轉化為文旅發展的優勢資源,留住了老城的生活氣、鮮活感、親和力,使老城區旅游業在淡季時也能保持較大的人流,也為相關文旅產業提供了穩定的消費群體。
文旅產業的蓬勃發展,對洛陽老城區居民生活質量的提升產生了顯著的反哺效應。隨著文旅產業的興起,老城區的道路得到了精心修建,文化娛樂和公共服務設施也得到了顯著提升。據報道,去年以來,老城區以全域旅游為標准,大力提升城市基礎設施,改造完成老舊小區25個、背街小巷10條,惠及居民5100余戶。高標准打造鄰裡中心35個、A級以上養老服務設施20個、社區體育公園18個、城市停車場8座。這不僅美化了老城的環境,也使居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捷和豐富多彩。同時,游客的日益增多也為老城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商機。尤其是近年來“漢服熱”的興起,不僅催生了漢服生產、出租、妝造、跟拍等一系列相關產業,還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極大地推動了當地的就業市場。這不僅讓眾多從業者實現了收入的顯著增長,也為老城區帶來了全新的活力。
張志曉老師作為非遺大袖衫的傳承人,深切感受到了文旅產業興起帶來的巨大變化。過去,非遺技藝面臨著傳承困難、市場冷淡的困境,而如今,隨著文旅產業的繁榮,大袖衫這一傳統服飾重新煥發出光彩,受到了越來越多游客的喜愛。張志曉老師的店面從過去門庭冷落,到如今供不應求。親身經歷了這一巨大轉變,她更加堅信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和意義。
旅居並重,充分體現了“人民文旅”為人民的理念,既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發展,又保留了老城區的文化特色和生活氣息,實現了城市與居民的和諧共生,實現了文旅的可持續發展。
二、保護歷史風貌,傳承城市文脈
作為傳統的城市老區,洛陽老城區以前街巷交織,呈棋盤狀分布,有“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說。建國以后,隨著舊城改造,特別是中州路、九都路改擴工程的實施,老城的舊貌發生了很大改觀。但是在中州路以南、九都路以北、定鼎路以東、新街以西,以東西大街和南大街為主軸,卻如同古老歷史的守護者,盡可能完整地保留著城市的肌理和文脈,由此形成了國家級的歷史文化街區。在街區之內隨處可見狹窄悠長的胡同,極具地方特色的多進院落,以及具有民間文化底蘊的古老建筑,如鼓樓、文廟、城隍廟、妥靈宮、文峰塔、董家大院、林東郊故居、孟廬陵故居等。這裡有6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省、市級文物的密集度均佔全市之首。其中在2300多米的東西大街周邊,有名人故居10處,文物32處,歷史建筑81處。街道、胡同,大都保持著舊有的名稱。如東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縣前街、馬路街、馬市街、鳳化街、帖廓巷、東和巷、西和巷、中和巷、東通巷、西通巷、中通巷、仁和巷、裡仁巷、吉市胡同、連市胡同、百佳胡同等。這些街巷胡同和具有民間文化特色的古建筑群,與金碧輝煌、泱泱大氣的隋唐城明堂、天堂、應天門景區交相輝映。同時,老城區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眾多,保留了濃郁的民俗和古老的生活生產技藝。今年5月,經過認真統計和嚴格篩選,老城非遺特色街區內共有41個點位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四級名錄。
對歷史風貌的保護和城市文脈的守護,是對游客懷舊情感的一種滿足,也是“人民文旅”滿足人民情感需求的體現。旅行不僅僅是對過去知識的探尋,更是一種深沉且普遍的情感訴求。這種情感就是懷舊。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懷舊為人們提供了一處心靈的避風港,讓人們能夠暫時遠離喧囂,沉浸於過往的溫暖和寧靜。今天,漫步在洛陽老城區,仿佛穿越時空,既能置身於隋唐皇城的繁華盛世,又能漫步於古街古巷,感受著青磚黛瓦帶來的寧靜與祥和。這種獨特的旅游體驗,極大地滿足了人們的懷舊心理,為洛陽的漢服熱提供了特別的場景,讓洛陽老城區成為了無數游客向往的旅游勝地。
三、講好老城故事,擔負文化傳承使命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老城”,是歷史的活化石,靜靜地佇立在時光的長河中,默默見証著歷史的波瀾壯闊與滄桑變遷。誠如陳寅恪先生所說,“凡解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老城是一部無聲的史詩,每一磚每一瓦都記載著古人的智慧與品格,每一街每一巷都承載著過去的輝煌與記憶。不同於自然景觀的壯麗、秀美與雄渾,“老城”以其獨特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人文內涵,吸引著游客們前來探尋。因此,老城不僅到處是風韻,也到處是知識,到處是故事。為此,洛陽老城區充分發揮歷史文化悠久、文旅資源豐富的特點,不僅僅滿足於游客基本的旅游需求,即我們平常所說的旅游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購、娛”,更致力於他們深層次的文化需求。將“游中學、娛中學”作為文旅發展的核心理念,通過這一方式,讓游客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領略到老城的深厚文化底蘊,感受到古人的智慧與品格,從而擔負起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歷史責任。
為了深入挖掘老城的歷史文化,老城區與駐洛高校展開了緊密的產學研合作,深入挖掘老城的歷史文化,為老城區的文化傳承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老城區還分批次地對一些景點背后的名人、故事、詩詞等進行挖掘和展示,對文旅從業人員、政府機關人員、志願者進行了文化專題培訓,使其能夠為游客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同時,老城區還組織了多次關於老城歷史文化和文旅發展的學術研討會,探討老城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發展方向,為老城的文化傳承和旅游發展提供寶貴的建議和意見。
“人民文旅”為人民,“人民文旅”惠人民。在洛陽老城,這不僅僅是一個概念,更是一種行動、一種承諾。這裡的人民,包括游客、從業者和居民。“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正是老城區委、區政府堅持“人民文旅”的發展理念,以人民為本,堅持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發展文旅產業的目標,老城的文旅才得到了游客、業者、居民的共同熱愛與支持,出現了多方共贏、蓬勃發展的局面,走出了具有示范意義的“人民文旅”實踐之路。(洛陽市老城區委宣傳部供稿 作者扈耕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